孔子提倡通過尊王,大一統,以禮來限制諸侯,消除戰争的風險,進而結束戰亂,實作太平。
秦的兼并與統一,實際受到孔子春秋尊王大一統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清朝學人曾經考證出,法家實際出自春秋一學。但是法家思想,明顯對春秋尊王大一統思想,進行了很大的修改,法家所尊的王,實際不再是周王,而是秦王。其推行的大一統,實際不是以禮來限制諸侯,實作大一統,而是以詐力兼并諸侯,實作大一統。
秦國以詐力來實作尊王與大一統,顯然是行之有效和立竿見影的,是以秦朝君臣在統一六國後,實際有着強大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個,也許是秦朝在統一後不能改變政策,與民休息的的深刻政治原因—————這套文化與制度如此優秀與有效,何需更張!
秦的大一統,是偉大的。秦的尊王,也是符合春秋義理的。
秦政的後果,卻是秦朝二世而亡。總結秦朝短胙,二世亡國的教訓,可以發現,秦政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實踐尊王大一統的時候,刻意隻強調了尊王,閹割掉了民本。
孔子的治平系統,實際是尊王與民本的統一體,而且尊王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歸宿于民本,也就是立君為民,立官為民。秦政的缺陷,就在于把尊王大一統,當作秦政的終極目的。為了一王之尊貴一王淫逸,可以視百姓如牛羊,輕民命如草芥。李斯《上二世皇帝書》曰:“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聖王是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雲雲。這實際是把尊王之道,推至于一獨夫纣的險地。失去了民本基礎的秦政,就如建立在沙基上的百丈樓閣,其坍塌隻是瞬間之事。
秦雖有強大軍隊,嚴密的法制,強大的中央集權,卻因輕民力,草芥百姓,甚不仁而亡天下。這個教訓可以說是極為深刻的。此後曆代帝王皆不敢再稱始皇帝,不敢再稱法家,足見其影響之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