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通过尊王,大一统,以礼来约束诸侯,消除战争的风险,从而结束战乱,实现太平。
秦的兼并与统一,实际受到孔子春秋尊王大一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清朝学人曾经考证出,法家实际出自春秋一学。但是法家思想,明显对春秋尊王大一统思想,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法家所尊的王,实际不再是周王,而是秦王。其推行的大一统,实际不是以礼来约束诸侯,实现大一统,而是以诈力兼并诸侯,实现大一统。
秦国以诈力来实现尊王与大一统,显然是行之有效和立竿见影的,所以秦朝君臣在统一六国后,实际有着强大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个,也许是秦朝在统一后不能改变政策,与民休息的的深刻政治原因—————这套文化与制度如此优秀与有效,何需更张!
秦的大一统,是伟大的。秦的尊王,也是符合春秋义理的。
秦政的后果,却是秦朝二世而亡。总结秦朝短胙,二世亡国的教训,可以发现,秦政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实践尊王大一统的时候,刻意只强调了尊王,阉割掉了民本。
孔子的治平系统,实际是尊王与民本的统一体,而且尊王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归宿于民本,也就是立君为民,立官为民。秦政的缺陷,就在于把尊王大一统,当作秦政的终极目的。为了一王之尊贵一王淫逸,可以视百姓如牛羊,轻民命如草芥。李斯《上二世皇帝书》曰:“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圣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云云。这实际是把尊王之道,推至于一独夫纣的险地。失去了民本基础的秦政,就如建立在沙基上的百丈楼阁,其坍塌只是瞬间之事。
秦虽有强大军队,严密的法制,强大的中央集权,却因轻民力,草芥百姓,甚不仁而亡天下。这个教训可以说是极为深刻的。此后历代帝王皆不敢再称始皇帝,不敢再称法家,足见其影响之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