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威風凜凜、氣勢雄壯的廣東醒獅表演。 本報資料圖檔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56歲的黃欽添是廣東醒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是佛山遠近聞名的醒獅大師。 周佩文 攝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彩紮)項目傳承人、“黎家獅”獅頭紮作傳人黎婉珍。 周佩文 攝

廣東醒獅:醒獅醒國魂 融武振精神

在“黃飛鴻中聯電纜國術龍獅隊”基地,一個7米多高、重達2噸的獅頭令人矚目。 周佩文 攝

“伴随着喧天的鑼鼓,近百隻威風凜凜的雄獅争先恐後地撲向廣場中央的竹制高台,黃飛鴻和他的徒弟舉着銀獅一馬當先躍上了台架,不料斜刺裡突然殺出一隻至少是其他獅頭五倍之大的巨型獅頭,由十數人平地托舉而起,衆人皆知是趙天霸的獅子到了。隻見這巨獅張牙舞爪地将周邊的小獅全部摔下台架,直奔最高處的‘利是青’而去,隻剩下黃飛鴻的那隻銀獅左躲右閃,靈巧地避開了巨獅的攻擊,也一路攀上最高處,兩隻獅子圍繞‘采青’的一場惡戰即将展開……”

這是1992年上映的由中國香港導演徐克執導、功夫影星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第三部《獅王争霸》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也讓起源于廣東佛山的醒獅文化一時風靡大江南北,至今仍是不少文藝作品創作的源泉。從拿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舞劇《醒·獅》,到近日票房破2億的動漫電影《雄獅少年》,廣東醒獅俨然已經是年青一代心目中最鮮明的“國潮”IP之一。

事實上舞獅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曆史,分“北獅”和“南獅”,前者是盛行于中國長江以北地區的一種傳統舞獅技術,相傳起源于北魏(公元386~534年),由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後令胡人獻舞所得;而南獅相傳起源于唐代,由唐明皇夢境所來,在唐朝宮廷表演裡已經出現過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獅舞。不過其演變成如今人們看到的“南獅”則是結合了佛山南海特有的民間“年獸”文化。相比“北獅”的樸素寫實、憨态可掬,“南獅”更講究一個“醒”字,強調表演出睡獅已醒、剛柔相濟、威猛激昂的特色,同時佛山當地的習武風俗融入醒獅表演中,更産生了高樁舞獅、采青競技等展現高難度國術功底的表演。如今在全球華人界更加流行,已經被納入國際體育競技範疇的更多是指廣東醒獅,即“南獅”。

而早在2006年,廣東醒獅作為道地的嶺南傳統民間文化就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佛山獅頭(彩紮)也進入了國家級非遺名錄,當地醒獅界一下就有了兩位國家級大師,分别是從事獅舞的“黃飛鴻第五代傳人”黃欽添師傅,和已故的“黎家獅”獅頭紮作匠人黎偉師傅。本期南都文化嶺南非遺地圖就專門來到佛山南海,拜訪了黃欽添師傅,以及“黎家獅”的另一位傳人、黎偉師傅的妹妹黎婉珍,聽他們分享廣東醒獅的傳奇故事。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汪雅雲

專題統籌:南都記者 周佩文

大師

▲ “獅王”黃欽添:龍獅精神深入骨髓

廣東佛山南海大瀝鎮是全國聞名的“國術之鄉”,黃欽添師傅的“黃飛鴻中聯電纜國術龍獅隊”基地就設在大瀝鎮。記者來到基地時正值辭舊迎新,隊裡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演邀約不斷,幾乎所有的教練和學生都外出獻藝去了,黃師傅便親自領着記者參觀了訓練館、博物館和榮譽室,這裡有曾參加過國慶巡遊表演的獅頭、有拿過世界醒獅錦标賽冠軍的獅子,還有無數的獎杯、匾牌、錦旗和榮譽證書,最醒目的則是一個7米多高、重達2噸的獅頭。“是紮作師傅花了快1年才做成的,它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制作獅頭了。”黃師傅介紹道。

不過基地所有的“寶藏”中,最為可貴的恐怕還是黃欽添本人,作為著名愛國國術家黃飛鴻傳承譜系及授徒傳藝的第五代傳人,56歲的黃欽添是廣東醒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現任國際級裁判員、中國龍獅運動協會技術委員、廣東省龍獅運動協會常務副會長、佛山市南海黃飛鴻中聯電纜國術龍獅協會會長,過去三年都獲得了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個人獎,今年9月他還作為全國體育先進機關和先進個人代表在全運會前受到了習近平主席的會見。可以說在醒獅這個圈子裡,黃欽添早已是公認的“獅王”。

說起7歲開始習武學藝,黃欽添是從洪拳入門的,當時大瀝鎮上家家戶戶都有習武的傳統,很多孩子都是過着白天跟老師上學、晚上跟師傅練武的生活,而黃欽添笑言自己可能比較“有天賦”,“很多招式看一遍就能模仿得出來”。在有了洪拳做基礎後,他又師從國術家黃飛鴻的第五代傳人張志華師傅,學習醒獅功夫。和很多影視作品包括黃飛鴻電影裡,都是把舞獅頭的武者刻畫成主角不同,黃師傅告訴記者,其實一隻獅子舞得好不好最見功力的是負責獅尾的那個人。“我們評判比賽時,獅尾舞得好不好可能要占到打分因素的百分之六十多,”黃師傅說,“因為舞獅尾是最考驗運動員基本功的,這個人掌控着整個獅子的節奏。”是以學習醒獅,黃欽添也是從最初的鑼鼓班開始,到平地舞,再上到一層比一層高的梅花樁,從舞獅頭到最終舞獅尾,使得獅藝不斷提升,年輕時就成為了十裡八村都有名的醒獅高手。

黃欽添雖然很愛醒獅,但他一開始也沒敢想過要把舞獅發展成自己的職業,好在佛山民間對龍獅文化情有獨鐘,一直都有廣袤市場,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當地政府又大力扶持民間傳統技藝,鼓勵企業和個人都積極投入到對廣佛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來。在這個背景下,黃欽添于1996年成立了自己的龍獅隊,又在1998年正式以黃飛鴻第五代傳人的名号冠名并得到當地企業中聯電纜的大力資助,這才有了今日的“黃飛鴻中聯龍獅隊”,黃欽添對醒獅文化的推廣和授藝工作得以全面開展。

“我做師傅,教徒弟一定是要先從我們的傳統開始教起的,因為我覺得我們這行是一定要清楚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它的内涵、它的曆史是什麼,才能更深刻地去領悟其中的精神,有了精神,你在做動作時才有可能展現出那種氣概。”黃欽添說,多年來經他指點過的學生數以萬計,遍布全球,疫情前每年都會有四五千個外籍學員專程登門拜師。而從事這行越久,對它了解越深,黃欽添也就越發有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想法不隻是赢幾場比賽、拿幾個冠軍,而是想要把醒獅文化發揚光大,永不失傳。

盡管佛山作為醒獅之鄉一直保留了許多傳統舞獅技藝,但這一曆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也自清末開始因幾次戰亂緻使一些絕技流失,黃欽添和他的龍獅隊便萌發了要把這些傳統絕技尋回來的念頭。為此,他和幾位教練借助去海外演出的機會走訪過東南亞多地,拜會當地國術團體,向那些老師傅請教學習,有時在參加一些國際醒獅表演時,看到其他隊伍有做出什麼沒見過的招式,他們也會當場模仿,有時場上龍獅隊剛表演完,他們在場下就立刻學起來。就這樣邊演邊尋,很多早年國内已經失傳的南獅招式又被黃欽添的獅隊學了回來,并發揚光大。

“醒獅是一個充滿了千變萬化的項目,比如單就一個‘采青’來說,就可以有盤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橋青,哪怕是同一套動作,不同人也可以做出不同風格、不同效果,是以大家都應抱着學習的态度,互博所長。”而黃欽添自己如今年紀大了,早已走下高樁,卻也不時親自示範指點徒弟,“我們南獅講究一個威猛勇敢的氣勢,要舞出那種生氣和活力,這都是靠平日刻苦訓練得來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授藝本身外,黃欽添還一直和弟子們強調通過學醒獅來學做人。多年來他的獅隊在當地收徒都是“來者不拒”“免費授藝”,還“包吃包住”,頗有幾分黃飛鴻宗師以武濟世的風範,是以不少“問題少年”的家長都找上門來,請黃師傅調教那些“迷途羔羊”。“我這裡收過太多‘調皮仔’了,”黃師傅告訴記者,“什麼愛打架的、脾氣臭的、有網瘾的,反正就是學校家長都管不住的孩子,送到我這裡來,我們來者不拒,也都有辦法讓他們回到正道。”甚至有過毒瘾少年和智障孩子來拜師,獅隊也接納并引導這些邊緣少年重拾了生活信心。

黃欽添覺得外界對他個人評價的“武者仁心”,隻是能達成效果的很小因素,最重要的是醒獅本身給那些生活遇到困難的青少年帶來了正能量,“我覺得醒獅就是個散發正能量的東西,你學習它就能感染到它所代表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無論将來是不是吃這碗飯,走上哪行哪業,你的生命裡都會有龍獅精神,遇到困難這種精神是能幫助你克服困難,強大起來的。”

▲ 黎婉珍:百年傳承,世代堅守

佛山禅城區普君北路地鐵站附近是當地人流密集的商業區和住宅區,黎婉珍工作室就坐落在一個有些年代感的商貿市場二樓。記者去到時,這位省級非遺傳承人正在和女兒周嘉欣一起制作兩個獅頭,“最近省裡有個‘非遺過大年’活動,我們受邀去參加,要準備一下。”黎婉珍告訴記者,“另外央視有個節目說明天要來我們這裡拍,需要準備一個獅頭半成品用作教學示範。”

作為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黎婉珍是佛山獅頭彩紮技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黎家獅更是因其過硬的品質、威猛的造型聞名海内外,電影《獅王争霸》裡反派趙天霸所舞的那隻巨獅獅頭,就是當年黎婉珍和幾個師傅在北京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制作而成,如今許多大型文化活動也常常用到黎家獅的獅頭。

說起黎家獅的曆史也有200多年了。黎家祖輩最早從江西遷至佛山,當時便以紮作手藝謀生,來到佛山後發現當地醒獅活動流行,對獅頭需求大,黎家先輩們便逐漸專職鑽研起獅頭制作,最終憑借着出衆的手藝使得黎家獅脫穎而出,成為當地武館有口皆碑、争相采購的獅頭。而幾代人傳承下來,黎家的後人們又在這個過程裡不斷改良進步,比如減輕了獅頭的重量以适應高樁舞獅需求,增加了色彩和材質以迎合年輕人喜愛等。而黎婉珍兒時就經常看到父母在家從事獅頭紮作,耳濡目染學會了手藝,并最終進入這行成為家族工藝的傳人。

“我們黎家獅的特點就是額高角直、眼大眉精、杏鼻寬口,兩頰比較飽滿,色彩豔麗,看上去很精神、很威武的樣子。”黎婉珍介紹說,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獅頭造型,很多都是以黎家獅為靈感的,包括最近大熱的電影《雄獅少年》,繪畫團隊也公開承認過裡面的獅頭動漫是參考了黎家獅造型。而黎家獅一個獅頭的制作包括紮、撲、寫、裝四大工序,300多道小步驟以及1300多個節點,哪怕是她這樣的熟手大師親自做一個獅頭,也要花費至少10到15天的時間,“因為必須專注精細,馬虎不得,否則對不起我們黎家獅的招牌。”

記者在工作室裡見到最多的是佛山傳統的“劉歇業”獅頭和“五虎将”獅頭,也有金色、粉紅色、紫色等新派獅頭,黎婉珍表示他們還會根據一些客戶的特殊要求來制作定制版獅頭,例如帶有品牌配色的獅頭,或者植入一些聲光電、吐煙噴霧等效果。她沒有統計過自己這麼多年到底做過多少個獅頭,但她相信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醒獅,有醒獅的地方就能看到黎家獅。

目前黎婉珍工作室也常年招生,每周都會有小朋友來學習制作簡單的獅頭繪制技巧,同時她還經常帶着女兒一起前往大中國小甚至幼稚園普及展示黎家獅的制作工藝,也希望在這個過程裡能招到更多徒弟,畢竟作為非遺文化,黎家獅不僅僅是家族傳承,更被寄托了廣東民間文化甚至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我當然希望彩紮獅頭這門手藝能代代相傳,”黎婉珍說,“不過喜歡它是一回事,要把它作為終身事業就真的需要付出很多,還是從激發興趣開始,盡我所能把它推廣給更多人吧。”

後浪

醒獅“國潮”出少年

其實對于黎家獅來說,獅頭彩紮技藝已經有了第六代傳人,即黎婉珍31歲的女兒周嘉欣,這位昔日的數學老師如今已經全職在幫黎婉珍打理“黎家獅”的制作和推廣工作,且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周嘉欣和她的夫妻還不時嘗試開發更多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産品,積極推動醒獅融入到年輕群體的“國潮”風氣中。

“我們有推出過黎家獅主題的服飾、車飾、家居擺件……都挺受年輕人歡迎的,”周嘉欣告訴記者,記者也在工作室裡看到了不少鑰匙扣、手機挂飾、公仔等,五顔六色的獅頭做得活靈活現,“很多來佛山旅遊的人,都喜歡買我們的獅頭做手信回去送人,很有佛山特色。”同時她還想出可以把黎家獅與一些民俗節日結合起來推出不同的産品,例如春節時他們做過獅頭主題的春聯和利是封,在花市上很受歡迎,七夕節又主打粉色黎家獅和情侶黎家獅飾品,同樣引起了許多年輕人的興趣。有了女兒和女婿的協助,黎婉珍也就很放心地把這些“新潮”的東西交給了下一代。

相比來說,黃欽添師傅雖然目前還沒有指定的下一代傳人,但他收徒甚廣,即便是疫情期間隊裡也還有百八十名專業隊員,這些後輩隊員們倒也常常給舞獅獅藝帶來新的奇思妙想。“有時是音樂變一變,有時是動作上‘搞搞震’,給表演帶來新意。”黃欽添說,事實上作為中國龍獅協會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和國際級裁判,他告訴記者如今龍獅比賽裡也都設有專門的“創意龍獅”項目,“龍獅比賽‘創意龍獅’單項裡,參賽者會用上街舞、迪斯科元素、新潮音樂等,這些都是鼓勵年輕一輩大膽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合新時代元素,為龍獅精神增添活力。”

而諸如《雄獅少年》這樣的電影受到公衆廣泛好評,也是所有醒獅從業者喜聞樂見的事,“其實我們現在也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把龍獅作為一種‘國潮’代表,也圍繞着龍獅精神有很多文創産品,包括影視劇、舞台表演等都喜歡用到龍獅元素,這些都很令人欣慰。”黃欽添說,“醒獅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我也相信我們會把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