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洪绶是與崔子忠在明代畫壇上号稱“南陳北崔”的著名畫家,他出身于浙江諸暨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能詩善畫。據說他的作品在14歲

陳洪绶是與崔子忠在明代畫壇上号稱“南陳北崔”的著名畫家,他出身于浙江諸暨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能詩善畫。據說他的作品在14歲時拿到市場上,就會被人們争相購買。

他善畫人物,多取材于曆史故事,常常借古喻今來寄托情懷,他筆下的人物造型誇張、或細長或矮胖、或奇崛或怪誕,别具一種奇拔的風韻。

他的一幅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升庵簪花圖》,畫的是明代楊慎的故事。

楊慎這位四川新都人,字升庵,可能在曆史上算不上很有名的人物,然而說起《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恐怕就會婦孺皆知了。

那是明正德六年,楊慎入京會試考得“殿試第一”,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如果性格柔和、随和,本可青雲直上、春風得意的做官,可嘉靖三年的“大議禮”事件卻使其命運發生了轉變。

那時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因無子繼承皇位,根據“兄終弟及”的祖訓,立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為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新帝即位剛六天即出入意料的提出,要诏追其父興獻王為皇考并奉迎母親來京。按當時祖宗家法自然是不允許的,因而遭雲衆大臣的反對,而楊慎就是其中的積極分子之一。他兩次上疏議大禮又“跪門哭谏”,并在宮門外金水橋邊對百官大呼:“國家養士一百三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頓使嘉靖帝大怒,連續兩次對其施以廷杖被打得死去活來,“斃而複蘇”的他就被貶到雲南去了。

這楊狀元人雖剛直不阿,卻在生活中有點不拘小節。各位隻要認真看看陳洪绶在畫中的題跋便知,題跋曰:“楊升庵先生放滇南時,雙髻簪花,數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偶為小景識之。洪绶。” 又據說他曾一時醉酒,用白粉塗面,頭作雙丫髻,插花其上,由學生們擡着他,請女伎捧場,遊行城市。此事被傳為美談,經好事者将此大肆渲染,竟成了一出“楊升庵詩酒簪花”的雜劇,那麼陳洪绶就依此而創作了此《升庵簪花圖》。

畫中的楊慎寬袍大袖、步履蹒跚、目光呆滞、滿是醉态、晃晃悠悠、踉踉跄跄地的走在前面,後邊跟着兩個女子,一人持扇、一托酒器,人物古樸、奇崛而生動。兩位陪襯的人物,雖無太多動作但體态苗條、身姿綽約,顧盼之間也自有一段風流。背景為一古樹,枝幹勁挺、盤郁曲折,枝葉雖已枯黃卻長勢依然頑強;前景為幾塊石頭雖生硬醜怪卻不失風雅。

從畫中觀來是在畫楊慎,但細細思來似有幾分陳洪绶的影子。據資料載他的酗酒和狎妓也是有名的,他曾寫詩道:“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又曰:“不圖君國不為人,安用生為惜此身?不若醉埋蘇小墓,墓碑題曰酒徒陳。”

各位可以細細品味一下詩中含義。不喝酒的話,身體不舒服,還是會生病;喝酒醉死了,最好是與名妓蘇小小埋在一起。

是以楊慎也好,陳洪绶也罷,他們的這種放浪形骸的行為,如放到文人裡來了解是一種“名士風流”,也許當時的文人對這種生活方式很欣賞,否則楊慎的這種狂怪行為就不會廣為流傳了。

作為一位名畫家,他還有《蓮石圖》《雅集圖卷》《女仙圖》等等。 這就是發生在陳洪绶的《升庵簪花圖》裡的故事。#微頭條日簽# #文物裡的故事# #收藏#

陳洪绶是與崔子忠在明代畫壇上号稱“南陳北崔”的著名畫家,他出身于浙江諸暨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能詩善畫。據說他的作品在14歲
陳洪绶是與崔子忠在明代畫壇上号稱“南陳北崔”的著名畫家,他出身于浙江諸暨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能詩善畫。據說他的作品在14歲
陳洪绶是與崔子忠在明代畫壇上号稱“南陳北崔”的著名畫家,他出身于浙江諸暨一個官宦之家,自幼能詩善畫。據說他的作品在14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