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洪绶是与崔子忠在明代画坛上号称“南陈北崔”的著名画家,他出身于浙江诸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能诗善画。据说他的作品在14岁

陈洪绶是与崔子忠在明代画坛上号称“南陈北崔”的著名画家,他出身于浙江诸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能诗善画。据说他的作品在14岁时拿到市场上,就会被人们争相购买。

他善画人物,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常常借古喻今来寄托情怀,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夸张、或细长或矮胖、或奇崛或怪诞,别具一种奇拔的风韵。

他的一幅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升庵簪花图》,画的是明代杨慎的故事。

杨慎这位四川新都人,字升庵,可能在历史上算不上很有名的人物,然而说起《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恐怕就会妇孺皆知了。

那是明正德六年,杨慎入京会试考得“殿试第一”,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如果性格柔和、随和,本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的做官,可嘉靖三年的“大议礼”事件却使其命运发生了转变。

那时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因无子继承皇位,根据“兄终弟及”的祖训,立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新帝即位刚六天即出入意料的提出,要诏追其父兴献王为皇考并奉迎母亲来京。按当时祖宗家法自然是不允许的,因而遭云众大臣的反对,而杨慎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之一。他两次上疏议大礼又“跪门哭谏”,并在宫门外金水桥边对百官大呼:“国家养士一百三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顿使嘉靖帝大怒,连续两次对其施以廷杖被打得死去活来,“毙而复苏”的他就被贬到云南去了。

这杨状元人虽刚直不阿,却在生活中有点不拘小节。各位只要认真看看陈洪绶在画中的题跋便知,题跋曰:“杨升庵先生放滇南时,双髻簪花,数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偶为小景识之。洪绶。” 又据说他曾一时醉酒,用白粉涂面,头作双丫髻,插花其上,由学生们抬着他,请女伎捧场,游行城市。此事被传为美谈,经好事者将此大肆渲染,竟成了一出“杨升庵诗酒簪花”的杂剧,那么陈洪绶就依此而创作了此《升庵簪花图》。

画中的杨慎宽袍大袖、步履蹒跚、目光呆滞、满是醉态、晃晃悠悠、踉踉跄跄地的走在前面,后边跟着两个女子,一人持扇、一托酒器,人物古朴、奇崛而生动。两位陪衬的人物,虽无太多动作但体态苗条、身姿绰约,顾盼之间也自有一段风流。背景为一古树,枝干劲挺、盘郁曲折,枝叶虽已枯黄却长势依然顽强;前景为几块石头虽生硬丑怪却不失风雅。

从画中观来是在画杨慎,但细细思来似有几分陈洪绶的影子。据资料载他的酗酒和狎妓也是有名的,他曾写诗道:“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又曰:“不图君国不为人,安用生为惜此身?不若醉埋苏小墓,墓碑题曰酒徒陈。”

各位可以细细品味一下诗中含义。不喝酒的话,身体不舒服,还是会生病;喝酒醉死了,最好是与名妓苏小小埋在一起。

所以杨慎也好,陈洪绶也罢,他们的这种放浪形骸的行为,如放到文人里来理解是一种“名士风流”,也许当时的文人对这种生活方式很欣赏,否则杨慎的这种狂怪行为就不会广为流传了。

作为一位名画家,他还有《莲石图》《雅集图卷》《女仙图》等等。 这就是发生在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里的故事。#微头条日签# #文物里的故事# #收藏#

陈洪绶是与崔子忠在明代画坛上号称“南陈北崔”的著名画家,他出身于浙江诸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能诗善画。据说他的作品在14岁
陈洪绶是与崔子忠在明代画坛上号称“南陈北崔”的著名画家,他出身于浙江诸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能诗善画。据说他的作品在14岁
陈洪绶是与崔子忠在明代画坛上号称“南陈北崔”的著名画家,他出身于浙江诸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能诗善画。据说他的作品在14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