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甯人劉偉《家風瑣談》

西 雁 傳 媒 報會甯第一号2022年第40期

家風瑣談

劉 偉

何謂家風?這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與元素的概念,雖短短兩字,卻飽含着中華傳統文化漫漫承襲的無窮力量。它是幾千年社會曆史發展下的文化積澱,含蘊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家庭是社會的最小機關。隻要每個家庭完整和諧了,整個社會才會和諧。古人講究齊家治國就是這麼來的。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不論生活如何變化,有識之士都是非常重視家庭建設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是一個家族的靈魂。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家庭的價值觀。父母的言行,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這風氣就是家風。良好的家風對下一代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道德品質方面,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對象,其次才是父親。是以父母與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及為人處世,是密不可分的。孩子在外面不僅代表他個人,更是代表他的家庭,甚至代表整個家族。我們罵人都罵“他媽的”。罵“他媽的”,就是他媽媽的教養不好,才會有這樣的孩子。

家風,在中國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傳家寶。中國人所求的是長治久安,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家風是一點一滴積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良好的風氣,是值得世世代代小心翼翼地加以呵護的。

全世界的人都是重視道德的,西方人把道德交給了宗教,他們由上帝來管,我們的道德是由家庭來負責的。是以家長的責任很重要。孔子有一句話,叫作“反求諸己”。任何事情,不怨天,不尤人。你犯了大錯,你怨天,老天根本不理你;尤人,是指把責任推給别人,推給社會,也是無濟于事的。你必須要反求諸己,家裡出了問題,你要不斷地檢討自己,這個家庭才有複興的希望。

如何振興家風?第一要明确責任。丈夫有丈夫的責任,妻子有妻子的責任,兒子有兒子的責任,女兒有女兒的責任。在共同的努力之下,先給自己的家庭立個規矩,然後大家遵守。将來走出去了,才能使每一個人能代表這個家庭,都可以做别人的榜樣。第二互相成全。中國人最大的美德是成全。你成全我,我成全你,這是由家人之間密切的關系和濃厚的親情決定的。第三不要管别人,你也無權管别人,隻要求管好自己。每個人把自己管好,不就是大家都好了嗎?

中國人的家風所求“長安”。安是最基本的要求。當你開始不安的時候,會覺得到處都充滿着危險。這個“長”也可以是“長久”的“長”,也可以是“經常”的“常”,沒有經常,怎麼會長久呢。要長久怎麼可以脫離經常?從更高層次去了解,家風就是三句話:馬馬虎虎不馬虎;随随便便不随便;糊裡糊塗不糊塗。該馬虎的時候一定要馬虎,不該馬虎的時候一定不能馬虎。該糊塗的時候要糊塗,不該糊塗的時候絕對不能糊塗。

每個人要記住,不要因為自己害了大家,不要使自己成為害群之馬,不要因為自己敗壞了家庭聲譽,不要因為自己敗壞了社會風氣。在一個和諧的家庭裡,沒有絕對的權威性,隻有影響力。你做的好了,可以影響上下左右的人,你就成為有價值的人,德高望重的人。

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不僅要自尊,還要敬人。作為一家之長的人,如果家庭成員都聽他的,那不叫和諧,那叫專制;如果家庭成員都對他有意見,那也是一種失衡。在一個家庭中必須要有百分之五的反對聲。家長的話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從古到今,家教的文句雖有不同,宗旨基本上一緻,都是針對從出生、成長到創業、持家和各個階段,必須具備的修養與規矩,包括啟蒙、識字、立志、讀書、做人、做事等方面,培育恭敬、虔誠、勤儉、謙讓的品德,知書達禮,興善除惡,做一個有責任心并且關愛他人,光明坦蕩之人。家庭和學校互相配合,核心是培育人,不僅僅是灌輸知識。

作為華夏炎黃子孫,一生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凝聚成五個字就是: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德”。

“仁”字左邊是單人旁,表示站立的人;右邊為“二”,表示很多人,要懂得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表示天和地,加上左邊的“人”便是天地人三才,人法天地,天性善良,地德忠厚,是以,做人做事要憑着天地良心。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互相謙讓。隻有溫良、平和、公正,大家才會擁護你。五德之首為仁,告訴我們教育首先要培養對他人的關愛,那就是情商。情商高的人助人為樂,善于處理各種糾紛,能夠凝聚大家,這種人可以當管理者。

“義”是什麼意思呢?義字原形為“義”,上面一隻羊,下面是我。古代羊用來祭祀上天,大家凝聚在一起,把羊獻給上天,祈禱什麼呢?為什麼要在一起呢?不是為了錢。物質利益從來無法長久地凝聚人心。義是合乎天下合宜之理,也就是大家公認的道理,如公平、正義、自由,大家以此為理想。在個人層面,必須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則與美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底線,沒有底線就會成為無恥之徒。是以義展現的是原則性。

禮的原形是“禮”,左邊的偏旁表示神,右邊表示行禮之器。禮之是以重要,就是人事關系而言,在重大場合,人們相聚在一起,必須确定互相之間的位置,才能做到聚衆人為一體,否則互相不服氣,一盤散沙,乃至内讧。是以禮表現的是秩序性。

智由“知”和“日”字組成,能夠洞悉太陽運作之軌迹,陰陽轉變之道理,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是以,智包含着知識和思辨,表現的是智商。知識主要依靠讀書擷取,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讀死書,要把書讀活。要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思辨的基礎。

信字由“人”和“言”構成。做人說話最基本的原則是誠實,不欺詐,不食言。一個人要在世上立得住腳,就必須言而有信,誠實可靠,這是最基本的立場原則。古人非常推崇關羽,民間稱他為關公,全國各地都有關公廟,特别是商業地區,關公為商人頂禮膜拜的神。很多人感到奇怪,關公并不經商,他是一員武将,怎麼會演變成了财神?

要問關公和商人有什麼關系,就應該知道商業最看中的是什麼?買賣講的是童叟無欺,金融憑的是信用,據此可知,商業之本是誠信。關公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千裡走單騎,至誠至信。誠信是人類依賴的支柱,人有信義,猶如磐石。世人贊頌關公的是他用生命恪守信義的高風亮節,而商業行為表面上看是利益交換,骨子裡支撐它的是誠信。是以,關公與商人在根本點上是完全一緻的,乃至成為信義的化身。

中國人是講規矩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除了講“五德”還講“五倫”。

五倫指的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種人際關系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際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的準則。

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内外有别,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換言之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要建立良好的家風,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努力。一是修身;二是齊家;三是傳承。

第一,修身。修是修整的意思,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要把他修理掉。就像修剪樹枝一樣,使它更正更端更好。

如何修身呢?古人講: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從格物開始的。“格”是去掉的意思。“格物”就是把人對物的欲望去掉、減少。人随着年齡的增長,欲望會不斷增加,對外界的需求好像是無止境的。這是修身最大的麻煩,也是修身最大的障礙。

格物,從嬰兒時候就要開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盡量不要讓他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父母陪他的時候,是以他為中心。但是不要把他捧得太高,長期捧他,對他是沒有好處的。中國人都清楚,捧得越高,摔得越慘。父母要仁慈,但不要寵愛,尤其不能溺愛。

人是有欲望的。如果禁止所有的欲望,是不合人性的,也是不合理的。格物不是盡量地滿足他,相反,是要他知道,隻有學會克制,才能找到快樂。

緻知就是古人講的“止于至善”,不是說做最好的,而是做更合理的。格物緻知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欲望,但我們要把欲望控制在适可而止範圍内,不要過分。緻知就是說: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可以講什麼樣的話,我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這樣就有了誠意。

做人,要真誠。對别人誠就是對自己誠。世界上最誠的是“天”,它想下雨就下雨,它想刮風就刮風,從來沒有失信過。有人說大自然在反撲人類。那是無知的看法。現在是人為地破壞了大自然自身的運作規律,還說是大自然反撲人類。天道是最誠的,是以人要向天學習,等我們跟天一樣大公無私,那就“誠”了。不欺騙自己叫誠,不欺騙别人也叫做誠。

做到前面三點,最後就能正心了。古人講“修身齊家”,隻有把身修好了才能齊家。一家人齊心協力,就叫齊家。

齊心應從夫妻開始。現在很多夫妻根本就不是一條心。齊,需要夫妻互動。同甘共苦,不羨慕别人,不跟别人攀比。走自己的路就好。有錢是好事也是壞事。有錢可以齊心,沒錢也可以齊心,那才是真正的心齊。婚姻的幸福、家庭的和睦,都離不開夫妻二人的齊心協力,隻有夫妻齊心,才有助于家業的興旺和子女的健康成長,這是建立良好家風的關鍵。好的家風建立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會影響到子孫後代。

好的家風一旦形成了,就應該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如果其中的一代人放松了,就會出現整個鍊條的斷裂脫節。

下一代的婚姻是上一代的責任,現在很多家長說,我們沒有辦法,他們不聽我們的,講究自由戀愛,孩子長大了自己做主吧。其實這是放棄了責任。一代人稍一放松,幾代人都就要失敗了。家庭的失敗是很難一下子挽回過來的。

家風是從哪裡開始的,如果追溯到伏羲、黃帝時代未免有點太遠。其實家風是從夫婦開始的。近40年中國的變化令世界刮目相看,外國人佩服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但是全世界的人對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期待,就是國家富強之後,國人的素質能否也得到提高,受世界人民歡迎和學習,是以家庭的教育和優良家風的培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因網絡侵入家庭以後,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父母的感染和熏陶明顯地減少了。小孩子整天看電視上網,他們對網絡上的東西更感興趣,就去模仿,這個對于鑒别能力弱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誤入岐途。美國家庭的電視是設了卡的,也就是說是上了鎖的,小孩子你是随便打不開的,一旦打開了,什麼壞的東西都會冒出來,一旦進入小孩的眼睛傳入大腦,那是洗不幹淨的。

我們在沒有電視網絡的時候,通過看戲唱歌等形式來進行教化育人。我小時候喜歡看戲,站在戲台下邊,眼巴巴地看台上的表演,看什麼?就是四個字:忠孝節義。忠于國家,孝敬父母,有氣節,講仁義有什麼錯啊?而現在的電視裡很少有這些内容,以為過時了,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現在有很多父母把小孩當家畜一樣喂養,給他們吃的,給他們穿的,給他們用的,長大了給他們一張卡,孩子成了扶不起的阿鬥。

中華文化不管有多少源流,不管有多少家,有多少不同的說法,最終的成果都表現在“孝”字上。

孝字的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意思就是老人下邊有個兒子。表示老少之間的天倫關系。當你想到或看到父母的時候,馬上就應該告訴自己,我本來是不存在的,認識到這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沒有父母,我連這個身體也沒有,還談什麼崇高理想,人生目标。這樣你就會覺得,天底下所有的關系,都沒有我跟父母的親情關系這麼深。

我們現在講愛藍天,愛綠水,愛花草,愛動物,愛這個愛那個。有些人愛貓愛狗,就是不愛父母,愛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甚至用愛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惹父母生氣。

佛教上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我是我自己的主人。并不是不聽别人的話。我要聽天的話,沒有天就沒有我,可是天又那麼遠,它又不說話,如何聽?退一步嗎,聽祖宗的話,因為沒有祖宗就沒有我。而跟天、祖宗最接近的就是父母。

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想法也在變,可是沒有哪一代人或者哪一個上司人公開地說“我可以對父母不孝”。

外國人喜歡領養中國的孩子,我問他們你們自己不會生孩子嗎?他們說當然會生,不生孩子也就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我又納悶他們為什麼喜歡領養中國的孩子。他們說:你們的血液裡面有一種我們欠缺的東西,就是孝敬父母。其實孝敬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不是從娘胎中帶來的。

是以有些國家有些民族子女不孝敬父母,那是他們的文化影響的結果,不要把他們的缺點和短闆當優點來學習發揚了。

百善孝為先。身為華夏子孫,不管你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中,孝道必須傳承下去。現在有一種人總是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舊的禮教過時了,統統抛棄,帶來的後果是非常糟糕的。是以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你要了解一個人的德行,首先打聽一下他對父母孝不孝。連父母不敬的人跟你交朋友你信得過嗎?

孝是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如果父子之間都處不好,你還能跟鄰居處得好嗎?你還能跟兄弟姐妹處得好嗎?還能與機關同僚處得好嗎?不可能。是以一切的一切,以孝為先。

孝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叫作大孝尊親。你的孝道發揚到極緻的時候,整個家族會因為你而受到尊重。全社會對孔子的子孫另眼相看,就是因為孔子的名望和貢獻。

第二個等級叫中孝弗辱。弗辱就是不使父母受到侮辱。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孩子犯了錯,專罵孩子的父母,這麼沒有教養。這就說明,你做錯事,你的父母會丢臉面,就會挨罵。

是以中國的這一套設計,是非常好的。一方面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表現讓父母受辱,然後進一步努力讓父母因為我們的優秀出色而感到光榮。

第三個等級叫其下能養。就是能夠奉養父母。孝,是考核中國人品德的一張試卷。因為父母照顧子女是費盡了苦心的。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很多動、植物都沒有父母的照顧。蒲公英的種子成熟了,風一吹就飛向遠方落入泥土,生根發芽。動物生出來以後時間不長就可以走可以跑可以生活了。人是不行的。人起碼要得到父母十年的照顧,否則是很難生存的。我們沒有發現那個孩子從娘胎裡一出來,就站起來穿衣走路動手炒菜做飯的。這時沒有父母照顧就會餓死。

“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互相依靠。可是外國人告訴我們,人要個人化,要獨立。孩子到了18歲就趕出門,讓他們獨立。回到家裡吃飯要掏飯錢,住房要掏店錢,這與中國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現在也在模仿,訓練小孩獨立,其實是與傳統文化鬧别扭。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生小孩,要照顧他,除了種族的繁衍之外,也就是将來有個依靠。不然我老了,去靠誰呢?靠養老院?或者雇個人來照顧你?媒體報道過,子女花大錢把父母送進了養老院,以為在那裡享受進階待遇。真實的情況是護工對他們的極端的虐待和污辱。你忍心讓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過讓人淩辱的生活?

慈是先天帶來的,你不用教父母,他們自然會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慈,連母雞都會。上一代照顧下一代,所有的動物都會。孝是後天學習得來的,我們溯本追源,孝敬父母,這是後天一步一步學來的。既然通過學習才能得來,那父母就要做出榜樣,身教勝于言教。你是如何對待你的父母的,孩子就會以怎樣的态度對待你。

中國人講究三世同堂,這是不無道理的。在一個大家庭中,父母親如何孝敬他的父母,這一切孩子看在眼裡刻在心上就會落實在行動上,這叫做言傳身教。你不孝敬你的父母,如何讓孩子孝敬你。現在很多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無法學到如何孝敬老人,隻講大道理,讓孩子變成了“口頭革命派”,嘴上一套實際行動又是一套。是以,孝要落實在行動上,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

随着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皆衍生出無數的新鮮事物,人們的生活與心靈,無不承接着前所未有的沖擊,一切仿佛都在與曆史告别。急功近利、唯利唯上、草率盲目、信仰缺失、世俗淡薄等削解着國人沉積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面對世态萬象,現實中的人們不由重新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反思。

如何讓每一個人成為正大光明、知書達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成為一個有情懷有情操的人,并建構美滿家庭,進而建構和諧社會。這是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的莊嚴追求。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作者簡介

劉偉,男,漢族,生于1963年,會甯縣大溝鄉通安村南張社人,教師,醫生,剪紙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傑出傳承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