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晶片之争美國投入大手筆,520億美元被認隻夠 “交首付”

“新的工業革命”、“曆史性的投資”、引領全球經濟,這一切令市場和資本撼動的力量,都指向了兩個字:晶片。

圍繞于此,大西洋兩岸的經濟體争相宣布将投入天量資金。

當地時間2月8日,歐盟委員會公布籌劃已久的《晶片法案》,希望通過增加投資、加強研發,擴大歐盟晶片産能在全球市場占比,并防止對國際市場過度依賴。根據該法案,歐盟拟動用超過430億歐元(約合3125億元人民币)的公共和私有資金,使歐盟到2030年能夠生産全球20%的晶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天發表講話說,對晶片産業的重視,将確定歐盟不會錯過這場新的工業革命。

晶片之争美國投入大手筆,520億美元被認隻夠 “交首付”

在美國,國會衆議院近日通過了長達3000頁的《晶片法案》,可見其雄心壯志。上周五(2月4日)美國國會衆議院通過的《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中包含了衆議院共和黨議員麥考爾(MichaelMcCaul)此前提出的《美國晶片法案》。根據這份法案,美國将創立晶片基金,撥款520億美元(約合3310億元人民币)鼓勵美國的私營企業投資半導體的生産。這項法案還授權450億美元資金額度以改善美國的供應鍊以及加強制造業。

美國總統拜登在該法案文本公開後發表聲明表示,這項法案“代表了那種對我們的産業基礎和研發的變革性投資,而這樣的投資幫助了美國在21世紀引領全球經濟”。

針對美國政府和國會正在熱議的“是否應該斥資數百億美元拯救美國晶片産業”,業内專家表示,數百億不夠,修補美國晶片産業鍊的斷層需要的資金可能超過數千億美元。

百億美元投給晶片業隻夠“首付”

《2022年美國競争法案》雖然已經在衆議院得到通過,但還需要與參議院談判,在參衆兩院通過一份折中的版本後将送交白宮等待拜登簽署。

美國國會衆議院将該法案中對晶片的投資稱為是一項“曆史性的投資”。“衆議院的這項立法将加強我們在晶片領域的投資、推進國内的制造業、加強我們的供應鍊、改善我們的研究能力、提高我們在全球的競争力和上司地位。”衆議院議長佩洛西在一項聲明中表示。

有關晶片短缺危機的讨論在美國通脹愈演愈烈之後開始升溫,盡管有廣泛的聲音認為,美國的晶片産業需要減少對海外市場的過分依賴,但是,在政府是否應該大規模投資單一産業上,國會共和黨表示仍然持懷疑态度。

也有共和黨人認為,《晶片法案》長達3000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推敲的事。

晶片業内專家則指出,最關鍵的問題其實在于,520億美元的投資之後,如何繼續推進後續的工作和額外的投資,法案卻沒有讨論。

波多馬克政策研究所的晶片專家指出,在未來的20年裡,想實作美國晶片“自給自足”,所需的政府和私有企業投資可能會超過5000億美元,晶片法案所包括的520億美元可能隻夠當“首付”。

分析人士指出,“首付”交了之後,如何確定政府的投資真正被用于晶片生産的運作非常重要,而不能隻是“投資建了晶片工廠”,否則,數百億美元很有可能會打了水漂。

“很多時候都是政府砸了錢,但并沒有解決問題,因為錢沒有被用到需要的地方。”哈德遜研究所微電子專家進階學者克拉克(Bryan Clark)表示,“這(晶片法案)就将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克拉克舉例表示,在晶片法案中,一個非常受兩黨成員歡迎的部分是用于建造晶片工廠的投資,因為這會創造就業機會;還有一部分是用于晶片技術研發的長期資金,這部分的投資因為沒有建工廠的政治效應“直覺可見”,是以不太受政客們的歡迎。

克拉克指出,相關的投資計劃應該“調換一下”,也就是讓私有企業去投資建新廠,而政府應主要協助新技術的研發。

“在晶片産業,除非美國開始研發下一代的技術,否則美國永遠不會重新獲得優勢。”克拉克說。

短缺持續,歐盟擔憂晶片危機

美國商務部在1月25日公布了一項針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鍊主要企業有關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全球半導體供應鍊仍然脆弱,晶片供應短缺狀況仍将持續至少6個月。

美國商務部從全球150多家半導體生産商、使用者和中間商索取的資訊顯示,2021年使用者晶片需求中位數較2019年增長約17%,但供給并未相應增長。同時,大部分半導體生産設施的産能使用率已達90%以上,這意味着必須建設新的生産設施才能增加晶片供應。資料證明晶片供需存在嚴重、持續的不比對,受訪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内這一問題難以解決。資訊還顯示,關鍵晶片的使用者庫存中位數已從2019年的40天降至2021年的不到5天。

受疫情和晶片供應短缺影響,去年美國多家汽車制造商工廠曾被迫停産或減産。

晶片之争美國投入大手筆,520億美元被認隻夠 “交首付”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當天發表聲明說,半導體供應鍊仍然脆弱,美國國會必須盡快準許拜登總統提議的投資520億美元加大國内晶片研發制造的方案。她聲稱,考慮到半導體産品需求激增和現有生産設施已被充分利用,從長遠來,解決半導體供應危機的唯一辦法是重建美國國内制造能力。

歐盟《晶片法案》包括一攬子措施,旨在幫助歐盟實施綠色和數字化轉型,同時確定在晶片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馮德萊恩說,歐盟的目标是到2030年生産全球20%的晶片。到那時全球對晶片的需求将會翻番,這意味着歐盟的晶片産能應在現有基礎上翻兩番。與此同時,馮德萊恩也呼籲全球晶片市場保持開放,促進合作夥伴之間多樣化,建立更平衡的互相依賴關系,建立可以信任的供應鍊。

負責歐盟晶片資助項目的内部市場專員蒂埃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上周五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歐盟将為自己配備保障供應安全的手段,就像美國所做的那樣,以應對在發生晶片危機時海外可能實施的出口限制。”布雷頓強調,歐盟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的晶片需求依賴亞洲。“這存在重大的經濟風險。”布雷頓警告稱,“一旦亞洲限制出口,那麼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晶片工廠都隻能支撐最多三周。”

20世紀90年代,歐盟曾占據全球晶片市場40%以上的份額,但這一比例目前已經下降到10%左右。從去年開始的全球晶片短缺嚴重影響了歐盟各行業,汽車制造業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凸顯歐盟對境外晶片供應商的過度依賴。

一些大企業也正加大在歐盟的晶片生産布局。2021年6月7日,德國博世集團投資10億歐元在德累斯頓修建的晶圓工廠正式落成,将主要為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提供晶片。美國英特爾公司去年9月宣布,未來十年将在歐洲投資800億歐元發展汽車晶片制造業務。

美國會又開錯藥方了?

根據美國晶片研究機構的資料,在30年前,美國生産全球約50%的晶片,但是這個數字目前隻有約12%。

克拉克指出,美國晶片産業的問題并不在于“缺錢”,實際上相關行業公司“從未缺過錢”,但是,讓這些公司最終放棄生産的是昂貴的運作費用、高額的人工、稅收和政府監管政策。

晶片之争美國投入大手筆,520億美元被認隻夠 “交首付”

克拉克指出,是以,建廠的費用原本可以通過貸款和債券解決,但是運作這些工廠的費用卻“沒法借”。克拉克表示,美國政府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協助這些晶片企業的運作上推行更多的優惠政策。

持類似觀點的專家指出,運作這些晶片工廠其實比建造這些工廠更重要。

“美國公司選擇海外加工的原因是我們丢失了價格優勢。”哈德遜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尼可斯(John Nichols)表示,“如果沒有政府的可持續性投資和補貼,讓這些工廠具有國際競争的價格優勢,10年之後,我們建完這些工廠後會發現,我們仍然有和今天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在美國本土生産晶片太貴了。”尼可斯說。

在美國國會仍在協商增加對晶片的投資之際,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公司本月宣布,将投資200億美元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建立一個新的晶片加工廠。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計,這種“美國政府投資、私企跟進”的模式将會繼續。該協會預測,50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投資能夠建成10個新的晶片加工廠,預計可以吸引2790億美元的私企投資、每年創造18.5萬個美國國内就業機會、每年可為美國經濟創造超過240億美元的收入。

專家指出,美國能否真正拯救晶片行業還取決于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晶片公司是否能夠吸引大批的技術人才,因為操作相關機器需要專門的技術和教育訓練。

“如果沒有合格的從業人員去操作這些機器系統,我們投資建多少裝置都沒有用。”波多馬克政策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巴斯(Jennifer Buss)表示,“(沒有人操作)那些裝置轉不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