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考古發現中的樂趣,或許隻有考古專家們才能有切身體會,每當出土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時,總會讓專家們樂此不疲的鑽研和探究,而且也會有一些驚奇發現。比如,雙王城水庫遺址發現大量的“頭盔”,專家們研究之後哭笑不得,它竟然和食鹽有關……究竟是什麼樣的“頭盔”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就來給您揭秘。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食鹽是我們生活必備的調料,别看它價格便宜,但要是少了它滿漢全席都食之無味,可謂是菜肴“靈魂”,而且食鹽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好處。根據史料記載,在炎黃時期大陸先民就學會了煮鹽,但是缺乏相關的實物資料,而出土的最早關于鹽的文物還是商周時期的,但問題在于商周先民肯定不是最早吃上鹽的,是以中國最早吃鹽的先民在何時,就成了一個難解的曆史謎團,直到雙王城鹽業遺址的發掘,謎團才慢慢解開。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雙王城曾是一座老舊水庫,位于山東壽光市的北部地區,但現在是南水北調工程沿途的調蓄水庫之一。2003年6月,當地水利部門對雙王城水庫考察重建,結果施勞工員在鑽探時發現地下2-3米深有不少陶片,并且陶片上還有白色粉末狀物質。後來,當地博物館的專家也聞訊趕來,他們經過一番研究确定,陶片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白色粉末則是海鹽的凝結物。本身雙王城水庫也靠近渤海灣,是以推測地下有鹽業遺址。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在此後的幾年間,考古專家們對雙王城水庫一帶展開了發掘,清理出大量的鹵水坑井遺址,而它則是煮鹽的基礎。到2008年,整個煮鹽遺址的輪廓已經略見雛形,面積約30多平方公裡,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古老的煮鹽遺址,專家們推斷最早的一處距今約7000年。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在煮鹽遺址中,專家們還出土了鹽井遺址,鹽池群遺址和大型鹽竈遺址等,不過其中最多的文物還是一種尖底圓口的盔形器,外形就像頭盔。盔形器的數量多達千餘個,儲存完好無損的也有好幾百個,它們大小類似,高約20-30厘米,口徑約25-40厘米,外表還有各種不同的螺旋線條,看起來也十分厚重。在一開始,專家們還以為盔形是用來儲水的,但是仔細想想也不可能,因為它是尖底的根本放不穩,怎麼儲水呢?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偶然發現遺址的鹽竈上擺滿了盔形器,于是一下就明白了盔形器的作用,原來是煮鹽的。首先,将盔形器放在鹽竈的凹處,剛好可以固定,每個鹽竈可以燒20-30個盔形器;然後再将過濾後的海水倒入盔形器,并在鹽竈下生火将盔形器中的海水煮沸,同時一邊煮一邊加海水,慢慢熬開。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海水煮開後水就汽化蒸發,在盔形器中形成白色的結晶,等白色結晶完全凝固之後,再将盔形器取出敲爛,取出白色結晶,即鹽餅。這就是古代煮鹽的大緻流程,原理我們今天看來十分簡單易懂,但您要知道在幾千年前就能煮鹽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後來還有一個疑惑,既然是在盔形器中煮鹽,為什麼盔形器上沒有火燒的痕迹呢?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對此專家們一開始也琢磨了很久,甚至還懷疑盔形器不是煮鹽的,還有其他的什麼用處。後來,專家們發掘遺址時在鹽竈附近出土了一些弧形泥塊,并且泥塊中含有大量的草木灰,在凸面還有火燒的痕迹,是以可以推測弧形泥塊确實是被火燒的。專家們發現,弧形泥塊凹面弧度和盔形器底部弧度相似,于是嘗試将弧形泥塊都貼在盔形器上,結果十分吻合。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專家們恍然大悟,原來盔形器并不結實,煮鹽并不直接用火燒,而是在盔形器外部糊上一層含有草木灰的黃泥,是以糊上草拌泥就很好地彌補了盔形器不耐大火灼燒,長時間煮鹽容易開裂這一短闆。是以,出土的盔形器底部都沒有火燒留下的痕迹,可見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或許,這一招也是古代先民在煮鹽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讓我們不得不贊歎。

雙王城發現一種“莫名”盔形器,經研究,它的作用和古人息息相關

雙王城水庫煮鹽遺址的發現,也改寫了中國鹽業的發展曆史,對專家們研究鹽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食鹽是大自然饋贈人類最好的禮物,也是古代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希望專家還能有更多的發現,讓我們的曆史變得更加有“味道”。

參考資料: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