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金銀器、金銀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現,春秋戰國時代已有金銀鑲嵌工藝。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 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現。目前所出北朝及唐代前期的部分金銀器皿的造型、紋飾都帶薩珊朝金銀器的風格,說明曾受到波斯金銀器的影響。紋飾以花鳥為多。工藝精湛,唐代已普遍使用了闆金、澆鑄、焊接、切削、抛光、鉚、鍍、錘打、刻鑿、鑲嵌等技術。宋以後,各項工藝更加複雜精細,并出現了金銀與漆、木器合壁的産品。定陵所出編金絲嵌珠寶龍、鳳冠,更屬稀世之珍。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近代稱“火鍍金”。系将金熔于水銀之中,形成金泥,塗于銅或銀器表面,加溫,使水銀蒸發,金就附着于器表,謂之鎏金。

其工藝流程大體分5個步驟:

做“金棍”,将銅棍前端錘扁,略翹起。打磨光滑,抹上熱酸梅湯後沾滿水銀,晾幹;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

煞金,将黃金碎片放入水銀之中,加熱熔解;随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濃稠的黃金和水銀的混合物――金泥;

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濃硝酸(古時以鹽、礬等量混合液代替),将其塗在銅器上;用細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勻;

開金,将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鐵絲籠内,用金屬棍挑着圍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讓水銀蒸發,使黃金緊貼器物表面;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茶羅子

壓光,用瑪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壓子,在鍍金面上反複磨壓,以使鍍金光亮耐久。

二裡頭文化三期所出銅刀刀背細紋間見有鎏金痕迹,可能是大陸最早的鎏金實物。到戰國時期,鎏金工藝比較成熟,輝縣固圍村戰國墓所出鎏金銅獸為其代表。以後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術增強器物的美感。

鑲嵌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清 金嵌松石雙耳扁方瓶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淺槽,将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鑲嵌工藝始于二裡頭文化時期,春秋時期較盛行。二裡頭遺址所出鑲嵌綠松石的圓形銅器為目前所見最早的鑲嵌實物。

錘鍱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唐 摩羯紋金杯(杯内底中心凸起的摩羯戲寶珠紋為錘揲工藝)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一般來說,凡隐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制成的。北京市平谷縣劉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金臂钏、耳環就是以錘鍱法打造而成。錘鍱技術是金細工藝的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錯金銀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亦稱金銀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成凹槽圖案,然後在凹槽内嵌入金銀絲、片,再用錯石(即磨石)錯平磨光,利用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顯現花紋,謂之錯金銀。如果是将純銅片嵌入青銅器表面,可叫做鑲嵌紅銅。此種工藝産生于春秋時期,栾書缶上的錯金銘文和洛陽中州路所出錯金帶鈎就是這種工藝的早期實物。戰國時期廣為運用,東漢以後逐漸衰落。

掐絲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東漢 掐絲天祿與辟邪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将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江蘇刊江東漢廣陵王墓所出龍形金飾即有掐絲工藝制成的圖形。此項工藝不僅在寶石、金銀飾上運用,琺琅器也運用,如掐絲琺琅器等。

炸珠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鎏金鳥獸紋炸珠點翠釉荷葉邊碟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将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謂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錾花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制作出來的

錾花金執壺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系用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錾子,用小錘敲擊錾具,使金屬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達到裝飾器物的目的。這種工藝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它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産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既光彩绮麗,又非常和諧。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此後曆朝各代均沿用。

金銀器以貴重金屬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藝,配以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之構思,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更疊出現之不盡相同的各個時代文化内涵,展現得淋漓盡緻。也将各個時代相同的追求富貴、吉祥的民族心理闡釋

暢曉明白。

集裝飾性與實用性于一身的金銀器,也因其不菲的價值,獨具的特質,于普通金屬器皿之中,着意顯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學、經濟價值。耀眼悅目的金銀器,成為了綿延長久、當之無愧的傳世珍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