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晉書·索琳傳》說:

“漢天子繼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

可見漢陵的奢靡程度。這種現象不僅僅見于漢代,其它朝代帝陵的營建也大同小異,厚葬之風愈演愈烈。除了各種形形色色随葬品外,金銀寶玉是帝陵不可缺少的陪葬物,它不僅僅是為了顯示帝王将相的富有,更多的是告訴人們他們生前的地位和等級。是以說墓葬内是否随葬金銀玉器制品,是受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和财力限制的。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一、商代

《禮記·檀弓》記載:

“葬也者,欲使人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從這層次分明的樸素語言中,絲毫沒有“葬埋必厚”的痕迹。其實,剝去這層僞裝的面紗,看到的是商代婦好墓内驚人的随葬系列。墓内僅出土玉石器就有750餘件,骨牙560餘件。經鑒定玉器都為軟玉,不但有用作禮器或裝飾的琮、圭、壁、環、璜、塊及各種佩飾等,也有用作儀仗的戈、矛、钺、大刀及斧、鑿、鏟、锛等,還有生活用具及雜器。這些玉器均為浮雕和圓雕制品,雕刻都相當精緻,造型多樣,線條流暢,顯示出當時造型藝術與琢玉技術達到了高度水準。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二、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呂氏春秋,節葬》說:

“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麟施,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諸養之具,無不從者,題湊之室,棺椁數襲。”

一副赤裸裸的厚葬面孔。《吳越春秋》又載吳王

阖闾

把其女:

“葬于邦西闾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椁,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

這一時期的考古資料所反映的事實與上述記載相符。1978年發現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随葬品達一萬多件,其中樂器124件,青銅禮器和用具140件,兵器和其它器物4500件。此墓中出土的金盞、金杯、金鈎、金帶鈎等,含金量可達98%左右,總重5公斤之多。另外,用橢圓形活環串起來的雕龍玉佩,也是古玉器中罕見的佳品。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三、秦漢時期

随着時光的流逝,後葬之風又席卷了秦皇漢武時代。據文獻記載:始皇陵内“宮觀百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且不說兵馬俑和銅車馬等瑰寶,光看一看始皇陵上焦村殺殉陪葬墓内的金箔條、銀蟾蜍等飾品,已足以證明文獻的可靠性。漢茂陵陪葬坑内出土的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熏爐,都是大陸古代罕見的藝術品。1966 -1976年,漢元帝渭陵多次出土成批的玉奔馬、熊、獅、鷹、辟邪、俑頭等,不僅僅給人以美的藝術啟示,也可見帝王偏愛美玉的嗜好。1968年在長陵附近發現的“皇後之玺”,螭虎紐,色白晶潤,正合乎《漢宮舊儀》記載的“皇後玉玺,文與帝同,皇後之玺,金螭虎紐”之制。

最令人驚歎的還算是1968年在河北滿城縣漢中山王劉勝墓内出土的“金縷玉衣”。《西京雜記》說:

“漢帝送死,皆珠儒玉匣,匣形如铠甲,連以金縷。武帝匣上皆镂為蛟龍鸾鳳龜鱗之像,世謂之蛟龍玉匣”。

劉勝及其妻身穿的兩套玉衣已清楚地展示了玉匣的風采和結構。它是由許多四角穿孔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小玉石塊,用金絲編綴而成。劉勝的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絲約1100克。由此揣測,武帝葬時所穿的“蛟龍玉匣”該是怎樣的考究?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四、唐宋時期

唐代之時,盛用金銀器。常見的器類有碗、盒、杯、盤之類,不但造型精美、結構巧妙、裝飾也非常典雅華麗。鎏金鎏銀制品更是比比皆是。最流行的還算是婦女的頭飾和發飾,多用金銀制作,唐墓中也常有發現。駱賓王《王昭君》曰:“金钿明漢月”。《新唐書·車服志》也雲:“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銀瑙璃塗飾之”。

中國5-8世紀的墓中,還有一個很引人注意的現象,就是多有外國金銀器出土。如新疆吐魯番墓葬中,在死者的口中發現了東羅馬金币;河北贊皇544-576年的李希宗夫婦墓中出有金指環及錘雕水波蓮花紋銀碗;西安西郊608年的李靜訓墓中出土了一對形制特殊的金镯及高足金杯、銀杯;江蘇南京象山王氏七号墓内出土了鑲嵌金剛石的銀指環。這些器物的造型和紋飾都和中國金銀器的傳統工藝不同,大約是東羅馬、中亞和西亞的輸入品,有力地證明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金銀寶玉的存在,給陵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形成了“自古至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三國志·魏志》)的局面,唐玄宗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舊唐書》卷八記載他規定:

“凡諸送終之具。并不得以金銀為飾,如有違者,先決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察舉,并貶授還官”。

事實上,千餘年形成的厚葬之風怎能被一紙空文而改觀呢?859年前的漢文帝曾标榜“節葬”,“不以金銀為飾”,但被盜後仍“多發珍寶”,“潛達之中,金玉燦爛。”掩人耳目之詞,擋不住盜墓人異常靈敏的嗅覺。

河南鞏縣的宋代8座帝王陵、21座後陵、15座親王冢、7座大臣墓,全都被盜掘過。棺内珠寶玉器散落于民間不計其數。文獻記載的金絲網罩、夜明珠、馬烏玉筆箱、金貓睛、伏虎枕、香骨案、穿雲琴、玉色藤絲盤、魚影瓊扇柄等等均被洗劫一空。

五、明清時期

明清之時,帝王皇親并不接受曆史深重的教訓,依然我行我素,以“厚葬為德”。定陵之中,金銀寶物無數。棺内的金龍皇冠,六龍鳳冠為稀世之物,屍體旁的金銀玉飾成堆,棺外還裝有成箱的寶物,附近的谥冊和寶印都是絕世之品。清裕陵内更是豪華奢侈,乾隆頸上的一串一百零幾粒朝珠及身旁的一柄九龍寶劍,都是價值連城之物。

慈禧定東陵内寶物更是舉不勝舉,駭人聽聞。據載,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一層金絲鑲珠的寶錦褥,厚七寸,上面鑲着大小珍珠12604粒,紅光寶石85塊。白玉202塊。錦褥之上的絲褥,鋪有圓珠2400粒,圓珠上又鋪1300粒串珠薄褥。慈禧身穿的外罩上,用珍珠4720粒,寶石1135塊。周身又纏九練串珠。頭戴的珠冠上,鑲有一顆四兩重的寶珠,價值白銀一千萬兩。頭枕一翡翠西瓜,腳蹬碧玉大蓮花,口含一顆夜明珠,另外還撒珠寶五千多塊以填補空隙。最後蓋上綴有六千粒寶珠的網粒被。除此之外,地宮内其它随葬珍寶不計其數,比如金花扁镯、綠玉福壽三多佩、紅碧鑲子母綠别子、金佛、玉佛等等。

金銀寶玉的世界:由商代到清朝,帝王将相随葬的金銀玉器制品

可惜的是,慈禧原想用碧玉保護聖潔玉身,長眠于世的夢想,在東陵大盜隆隆炸藥聲中,化為泡影,隻留下一個荒涼、陰森的洞窟。

由此可見:考古發現的金銀制品,在商代墓中已有出土,但多是裝飾品,大量的金銀器皿發現是在隋唐之後。玉器始于新石器時代,終于明清墓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