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最近,公司裡有一名大學剛畢業的00後同僚買了人生第一台新車——捷尼賽思G70。當他說出自己的選擇時,在場的人幾乎都無法了解,這麼小衆的車型竟然真的有人會買?

論品牌,捷尼賽思在國内的知名度并不高;論産品力,G70幾乎是豪華中型車中尺寸最小的一個;論價格,落地30萬元其實也有大把的車可以挑了。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可是,如果換一個視角,在30萬元以内的價格裡,捷尼賽思G70有後驅、Brembo制動系統、電控懸架、機械限滑差速器,還有一台245馬力的2.0T發動機。對于一名剛步入社會、熱愛汽車與駕駛的00後年輕人,這就是決定掏腰包的唯一性。

不是年輕人的世界看不懂,而是消費觀正在快速疊代。老世界固然還在,但是新世界卻已經降臨。一個品牌的塑造,無法與20年前同日而語,當今天已經很難再出現一個像大衆、豐田這種通吃型的新品牌時,那些份額空間一點點萎縮的合資品牌們,該如何生存下去?

五強之外,合資品牌還有多大空間?

2021年,合資品牌的新車市場佔有率從2020年的50.2%減少到43.7%,單月最低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0.8%,丢失的市場佔有率,幾乎全部被自主品牌吃下。

如果按細分市場來看,合資品牌在以往最具優勢的主流家用車市場,主要是緊湊型/中型轎車/SUV市場,均出現份額下滑,而在尺寸更大、價位更高端的中大型轎車/SUV市場,合資品牌也沒有突破的趨勢。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但在合資品牌内部,大衆、豐田、本田、日産、别克五大合資品牌的占比,已經超過80%,其餘合資品牌再無任何一個市場佔有率超過2%,甚至從排名第9的馬自達開始,就已經沒有任何合資品牌份額超過1%。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合資品牌,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小衆”品牌。

小衆品牌的突圍,無外乎兩條路徑:

第一條,擴大産品線與規模,從“小衆”品牌變成覆寫更多人群的“大衆”品牌。

第二條,接受規模小衆的現實,但專注于價值,在降低營運成本的前提下發掘長尾市場的潛力,確定足夠的盈利率。

其中,第一條路徑基本被堵死。在一個充分競争的成熟市場中,從零開始(甚至是“從負開始”)去做大而全的品牌,不僅代價高昂、效率低下,也很容易走入沒有性格、标簽缺失、記憶點匮乏的死胡同,已經不再是今天的主流路線。也就是說,今天不太可能再誕生一個大衆或者一個豐田。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是以,路徑就隻剩下了第二條。

成熟、保守型的消費群體不是小衆品牌的目标對象,小衆品牌需要用強個性找到新人群,靠創新、靠激進、靠偏執找到市場空白,才有可能生存下來。

小衆的品牌該怎麼做?

這裡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哪個非豪華合資品牌的單車平均價格最高?

答案是福特。2021年,福特的單車平均價格為18.2萬元,相比2020年上漲了1.31萬元,也是唯一高于中國車市單車平均價格的主流合資品牌。

事實上,如果稍微對福特經銷商目前的狀況有所了解的話,不難發現福特經銷商的盈利狀況,甚至比很多體量數倍于自己的合資品牌經銷商都要更好。盡管相比在中國巅峰時的120萬銷量,福特2021年62.5萬輛的銷量似乎減了一半,但是在把内部體系捋順,并且坦然接受現狀後,福特在中國走上了一條降本增效的價值之路。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甚至,如果當初福特的膽子再大一些,将Bronco引入的日程提前,并且給一個合理的價格,可能坦克300目前的火熱,也會在福特身上出現。

同樣想要這樣做的品牌,還有Jeep。這是一個高度有情懷的品牌,是以在體量大幅下滑之後,最佳的方式就是把情懷牌打到極緻。包括但不限于大幅裁撤産品線,隻保留icon車型,關閉不必要的産線,對經典車進行限量版、特别版、聯名版等定制。目的隻有一個,不求大而全,隻把這群有情懷的人服務好,讓更多有情懷的人進入Jeep的圈子。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如果再多看一些品牌,馬自達有造型與底盤調校的口碑,雪佛蘭有高性能與強韌的基因,在市場佔有率于1%左右徘徊時,需要做的恰恰是把品牌特點發揮到極緻,讓這1%的使用者獲得極強的滿足感。

而且,這點對于大衆化的品牌同樣如此。比如豐田,一方面推出GR品牌強化賽道運動标簽,另一方面也有傳言要将皇冠進口、将普拉多複産。比如本田,思域Type-R的CKD國産甚至也已經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這些曾經以油耗、排放、成本等為理由被砍掉、被放棄的“小衆車”,卻在今天這個時代被外資品牌們當作重要的棋子,事實上也是對中國市場消費觀念疊代的重新認知。

回到開頭那個故事,我們那位00後同僚之是以會選擇捷尼賽思G70,難道恰恰不就是因為它的“小”嗎?如果捷尼賽思G70也如BBA那樣在中國進行車身加長處理,它還會有吸引力嗎?大膽放棄BBA面向的那群看中全能家用的主流消費群體,專精于喜愛駕控、鐘情技術的新生代人群,恰恰是捷尼賽思G70的生存之道。

寫在最後

中國既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汽車市場,更在疫情之後證明了遠高于全球其它地區的抗打擊能力和市場前景,這會讓外資車企更加倚重中國市場。雖然合資品牌的數量減少是大趨勢,但是除了少數幾個大規模品牌之外,中國市場的龐大與多遠,仍然會給小規模品牌留下機會,也容許足夠專注的小而美存在。

隻有5個合資品牌市場佔有率高于2%!其它小衆品牌如何生存?

新生代消費者追求的個性化,會随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進一步釋放。那些出生在GDP高速增長時代的95後、00後人群們,他們不會希望看到千篇一律的車型,也不會希望看到清一水的木桶車型。是以,坦然接受現實,然後把品牌個性發揮到極緻,是從大衆轉向小衆的合資品牌們逆境求生的唯一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