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現嶽飛的伯樂是宗澤,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和常勝将軍

在浙江義烏,有一條路叫“宗澤路”,這是為了紀念宋朝的一位古人。問問今天的各位,有幾人知道宗澤是誰?又有幾人知道他是發現嶽飛的伯樂?還有幾人知道他雖科舉入仕,卻是個能帶兵打仗的文武全才,而且能戰能勝,下面就聊聊這個傳奇的義烏人宗澤。

發現嶽飛的伯樂是宗澤,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和常勝将軍

宗澤像

宗澤出生于北宋嘉祐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060年1月20日)。據傳說宗澤出生前,他的母親劉氏曾夢見天空出現猛烈雷電,有光照耀其身體,然後誕下小宗。今天看這傳說有點邪乎,挺神的,但從小宗長大成人後的表現看,的确也不是一般人。

宗澤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不到二十歲就辭家外出遊學十餘年,這十幾年中他不僅悉心求學研讀“古人典要”,還學以緻用考察社會了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國之道,眼看遼國、西夏屢屢入侵,于是認真研讀兵書,苦練武藝,迅速成長為一個博學廣識、文武兼備、富有理想和抱負的宋代傑出好青年。 元祐六年後,宗澤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在大名府館陶縣任縣尉兼攝縣令職事,到任後就表現不凡,迅速妥善處理完該縣曆年訴訟積案,顯露了他的理政才能,

發現嶽飛的伯樂是宗澤,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和常勝将軍

此後的幾十年間,宗澤先後任衢州龍遊、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等四縣知縣和登州通判,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績卓著,可惜得不到朝廷的提拔和重用。

宣和元年(1119年),年屆六十的宗澤告老還鄉,拟著書自适以度晚年,後被人誣告蔑視道教獲罪,被發配鎮江“編管”,大概就是今天的監視居住,直到宣和四年宋徽宗舉行祭祀大典實行大赦,宗澤才重獲自由并被朝廷重新啟用,先後掌監鎮江酒稅、巴州通判。這時金國在北方崛起,遼、金、宋之間爆發戰争,可文武雙全憂國憂民的宗澤卻被遠置西南邊陲巴州,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在禦史大夫陳過庭的推薦下,才被借以宗正少卿身份,充任和議使,但宗澤行前就不打算生還,因為他知道金人不可能悔過撤兵,他也不可能向金人屈節而辱君命,于是有人認為宗澤剛直不屈,恐怕有害于和議,就鼓動欽宗把宗澤改派到戰線附近的磁州任知府,當時太原已失守,出任兩河地區的官員都懼戰借故不到任,隻有宗澤在受命當日就獨自騎馬上路,随從僅有十幾名老弱士卒。

此時磁州經過金兵蹂躏,百姓逃亡,官庫空虛。宗澤到任就修繕城牆疏浚隍池,整治器械招募義勇,開始做守疆固土的打算,并上奏自己的防禦作戰計劃獲欽宗認可,立即升任為河北義兵都總管。同年十月,金兵攻陷北方門戶真定後,分遣數千騎兵進攻磁州,宗澤披甲操戈登城指揮戰頭,一通眼花缭亂的指揮粉碎金兵的攻勢後,就打開城門乘勢反攻,最終大獲全勝,斬敵數百,繳獲大量戰利品,成為宋軍首次擊敗金兵之戰,極大鼓舞了河朔各地宋軍鬥志。

同年十一月,金兵分東西兩路先後抵達開封,再次包圍了宋都。宗澤被任命為副元帥,盡起河北兵馬赴京勤王。宗澤獨自領兵趕赴李固渡,派遣秦光弼、張德對金兵進行夾擊,大獲全勝,後又派壯士乘夜襲擊金營,連連得手。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宗澤至開德,與金人十三戰皆勝,成為當時唯一的常勝将軍,随後他又發書給北道總管趙野、河東北路宣撫使範讷、知興仁府曾懋,讓他們合兵救援京城,這三人都認為宗澤狂妄,不予理睬,于是宗澤領孤軍前進,都統陳淬認為敵勢正盛,勸宗澤不可輕舉妄動,其本是好意,但客觀上幹擾了主帥的作戰決心,這在大敵目前是大忌,宗澤大怒,本欲将其斬首,後決定讓他以死效命戴罪立功,陳淬也不含糊,出手就大敗金兵,後宗澤又派遣孔彥威在開德大敗金兵,之後宗澤估計金兵必犯濮陽,便事先派遣三千騎兵前去增援,結果在濮陽又打敗金兵,金兵不甘心屢屢敗在宗澤手下,第二次攻打開德,宗澤指揮權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金兵再次大敗。

宗澤領兵到達衛南後,考慮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敵營出奇制勝就難以取得最後勝利,就指揮屬下士兵徑直進攻金兵大營将金兵打敗,之後領兵往東轉戰,但金兵不斷增兵,形成敵衆我寡的形勢,面對前後都是金兵營壘的不利局面,宗澤下令死中求生,帶領士兵以一當百,斬殺金兵數千,令金兵大敗退卻幾十裡,宗澤料到金兵雖退勢必再來,于是趁黑夜将軍隊轉移。金人重新集結後當晚進攻宗澤,發現宗澤早已退兵,隻剩下一座空營,金兵非常驚恐,從此害怕用兵如神的宗澤,不敢再出戰與宗澤交鋒,開始避戰,宗澤則出其不意,派兵渡過大溝河發動突襲,再次以少勝多将金兵打敗。趙構在南京即位後,宗澤被任命為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後被改任為知青州,當時他已經六十九歲了。

發現嶽飛的伯樂是宗澤,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和常勝将軍

不久,宗澤又被改任首都開封知府。這時敵軍仍屯兵黃河邊,戰鼓之聲日夜可聞,京城戰船全部廢壞,士兵與百姓雜居,盜賊縱橫,人心惶惶。宗澤到達開封後首先捕殺了幾個盜賊,下令“盜賊,無論贓物多少,一律按軍法論處。”自此盜賊平息,百姓得以安甯。

王善是河東大盜,擁有人馬七十萬,戰車萬輛,宗澤獨自一人到王善兵營勸導,最終王善被感動,解甲投降。還有擁兵三十萬的揚進、各擁兵幾萬的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往來于京西、淮南、河南、河北之間,侵擾搶掠成為禍患。宗澤派人将他們全部招降,解除了内憂。皇上傳回京城不久,就任命勞苦功高的宗澤為延康殿學士、京城留守、兼開封尹。

下面說說嶽飛。

秉義郎嶽飛本是罪犯,将被處刑之際,宗澤發現他是一個将才,其時正碰上金人攻打汜水,宗澤就将五百騎兵交給嶽飛,讓他立功贖罪,嶽飛也沒辜負他,大敗金人凱旋而歸,宗澤于是升嶽飛為統制,嶽飛嶽家軍由此聞名。

發現嶽飛的伯樂是宗澤,一個文武雙全的文官和常勝将軍

宗澤雕像

在金将兀術即将渡過黃河攻打汴京之際,宋朝諸将怯戰,請求斷掉河橋阻敵過河,嚴兵固守,宗澤嘲笑諸将鼠膽,反對斷掉河橋,指令部将劉衍奔赴滑州,劉達趕赴鄭州,分散敵人兵力,同時告誡諸将極力保護河橋,以等待大兵聚集,金人得知後,懼怕宗澤用兵,反而乘夜斷掉河橋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從鄭州抵達白沙,離汴京很近,都城之人感到驚恐。僚屬進來問計,宗澤正與客人圍坐交談,笑答不必慌張,随後立即挑選幾千精銳兵士繞到敵後,埋伏在其退路上,趁金人正與劉衍戰鬥發動奇兵突襲,前後夾擊敵軍,金人立即大敗潰散。

金将粘罕占據西京後與宗澤對峙,宗澤派遣部将李景良、閻中立、郭俊民領兵前往鄭州,途中由于部将輕敵麻痹大意遭遇金兵伏擊,閻中立戰死,郭俊民投降,李景良臨陣逃跑。宗澤抓回李景良後痛斥他“戰而不勝,私自逃跑,無視主将”,将他斬首以警戒将士。不久降敵之将郭俊民與姓史的金将及燕人何仲祖等持書來招降宗澤,宗澤訓斥郭俊民“替金人持書誘降,有何顔面回來?”将他斬首。

不久金人再次入侵滑州,部将張捴請求前去救援,宗澤挑選兵士五千人交給他,并告誡他不要輕易作戰以等待支援,結果張捴到達滑州後不遵守宗澤避戰之令,輕率與十倍于己的敵人接戰,陷入重圍,宗澤得知張捴告急,派遣王宣領騎兵五千人救援,雖張捴戰死,但王宣将金人打敗,從此金人懼怕宗澤不再進犯東京。

王策本是遼将,後被金任命為将,往來于黃河邊上。宗澤将他擒獲後款待納降,并因勢打聽金國虛實,詳細了解了金人情況,發現戰機,立即決定大舉進攻,大獲全勝,金人因與宗澤屢戰屢敗,士氣低落,隻得從滑州撤兵,不久金人再次進攻滑州,此時宗澤已被任命為資政殿學士,他大膽任用被處決的叛将趙世隆之弟趙世興前去救援滑州抵禦金兵,趙世興不負衆望,兵貴神速乘敵不備将金人打敗。

随着宗澤聲望日著,金人每每聽到他的名字,常常既尊敬又害怕,甚至與宋人談到宗澤,必定稱他為宗爺爺。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處于彌留之際的宗澤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言語中全在念念不忘北伐收複失地,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後溘然長辭,享年七十歲。開封官民聞知後都痛哭不已,後由兒子宗穎和愛将嶽飛一起扶柩至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于鎮江京岘山上。

宗澤所留下的遺書仍然主張趙構還都開封,朝廷追贈宗澤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谥号“忠簡”。

宗澤雖未能實作驅逐金兵,收複失地,恢複宋王朝大一統的宏願,但他坐鎮抗金前哨的開封,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舉進犯,保衛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金衛國的鬥争中,宗澤高舉抗金大旗,依靠廣大軍民,堅決抵抗金兵的入侵,反對妥協和投降,他不僅戰績輝煌,功勳卓著,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聯合被奴役各民族共同抗金、國内各民族及其政權間和平相處的主張。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感天動地,千古流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