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中的“柏林牆” 難以愈合的傷痕

作者:華夏時報

周江林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并不完美,但我們從未建造過一堵牆,将我們的人民留在裡面,不允許他們離開我們。1963 年 6 月 25 日,美國第 35 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在西德市政廳柏林牆前發表演講。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的倒塌,意味着東西方冷戰的結束和西德和東德的統一。

不同的意識形态将德國分為兩個國家,28年的障礙迫使家庭和親戚分開。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eed)将"失落的家園"或"失落的國家"定義為"流亡"或"流離失所",并在電影中表現為痛苦,難以治愈的傷疤和"無法克服的悲傷"。

竊聽風暴:

抱怨還是救贖?

"在漢斯貝姆勒街的統計局,一切都很重要,一切都知道......但有一件事他們不算數,也許即使是最官僚的人也會發現很難忍受,那就是自殺人數......1977年,我們的國家停止計算自殺人數,稱他們為"自我殺人犯",但這與謀殺無關,沒有鮮血,沒有激情,隻有死亡,隻有死亡。"這是受監視的劇作家德裡曼在柏林牆另一邊的《明鏡周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紀念導演埃斯卡的自殺。

在東德,也許隻有無知的孩子才不怕秘密警察。1984年在東德,秘密警察魏斯曼奉命聽劇作家德萊曼和他的妻子、演員克裡斯的生活,并一絲不苟地記錄了作家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做愛。在監視過程中,魏斯曼開始被一些真摯的感情所感動。

安全部門帶走了克裡斯,并開始對她進行審問。克裡斯出于恐懼和怯懦被迫背叛了她的丈夫,提供了打字機隐藏位置的關鍵證據。魏斯曼提前把打字機拿走,救了德萊曼。懊悔的克裡斯沖出家門,與一輛迎面而來的汽車相撞。

柏林牆倒塌兩年後,影片的基調從鐵灰色轉變為暖黃色,展現了整體的象征意義。當他翻找竊聽時,德雷曼終于找到了真相,并送給了不知名的德萊曼一份禮物,讓他出版了一本名為《好人奏鳴曲》的書。

《偷聽風暴》不僅保留了《新德國電影》的強烈批判和一波"流行劇"模式的結合特征,再現了民主德國的集體記憶和創傷經曆,也傳達了東德電影人對曆史的喜悅和其中的人生悲劇。

再見,列甯:

房間裡的"紅色世界"

丈夫逃到西德後,熱情洋溢的東德共産黨人科納把全部精力都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孩子,并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和教育他們。

在影片中,重大曆史事件與當事人對巧合的簡單無知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冷幽默。1989年秋天,不知名的亞曆克斯吃着蘋果,被人群扣為人質,參加反對東德政府的示威活動,被包圍的警察在母親的恐慌中逮捕了無辜的亞曆克斯。康納突然心髒病發作,昏迷不醒。在她失去知覺的時期,柏林牆倒塌,民主德國解體。

當科娜醒來時,醫生告訴她的兒子亞曆克斯,任何刺激都是緻命的。于是兒子不得不隐瞞真相,在他們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他試圖扮演東德繁榮的鏡像,從食物到衣服,甚至假電視新聞,雖然外界已經改變了世界,但小世界似乎已經停滞不前,或者兒子用愛母親改寫, 創造曆史。

在影片中,康納不小心走上街頭,卻遇到一架直升機吊着一個巨大的列甯半身像低空飛過,這種超現實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科納的形象代表了東德對有序生活的根深蒂固的懷舊,以及50年來在極權主義統治下掙紮的普通人堅強的一面。

《再見,列甯》以"幽默與眼淚"的情感魅力,更像是一部輕喜劇,人物與時代的錯位以及由此産生的喜劇與荒誕給觀衆帶來愉悅。這部電影的結局是康納的骨灰被火箭模型送上天空,這是亞曆克斯對他的母親的喜悅的畫外音,他的母親死于過去的幻想中。

承諾:

東至西的留尼汪島

《承諾》更完整地展示了東德修建柏林牆,燃燒自由之火和對民族團結的渴望,以推倒柏林牆程序。

一夜之間,柏林牆建成,許多家庭被拆散。康拉德的優柔寡斷使他個人的命運任由他人擺布。因為等待姐姐沒有抓住鑽下水道的機會逃到西德,失戀的情人索菲亞。當他自私的同僚威脅要進監獄時,他總是退縮,直到他發現自己被欺騙成為謀殺他姐夫的同謀,并立即成為鍋爐工。

康拉德指着從窗戶看着她情人索菲亞申請帶着孩子回到東德的秘密警察,告訴她不要讓她的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自由的國家。

影片在直擊痛苦的同時,卻在設計結尾出人意料的場面,沉重的痛苦輕輕抹去。下班回家的康拉德在街上發現了無數人,柏林牆被輕易推倒,一個家庭突然走到了一起。

這部電影有一個強大的情節 - 姐夫哈羅德,他被趕到西德,一旦越過這條線,就遇到了西德流浪者,向東德同胞勒索錢财。于是哈羅德試圖越過邊界,回到熟悉的東德,繼續他的統一努力。哈羅德舉起雙手表示他手無寸鐵,被邊防警衛開槍打死。

柏林牆以東:

人為障礙更難克服

住在西柏林的菲利克斯和住在東柏林的托馬斯是同志夫婦,雖然他們隻有幾英裡的距離,但他們必須逐層走過道路,而且經常失敗。兩個人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更大的痛苦在于隐藏在内心的恐懼中。

影片的情節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一次旅行,偶然,一見鐘情,分道揚镳,痛苦錯過,為愛情突破,未來不确定......編舞家敷衍了事,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變成了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前半部分的影片類似于一部無聲片,在大部分的背景音樂中給兩個主要角色相識的過程。這部電影沒有明确的結局,但根本沒有必要悲傷,因為在電影上映兩年後,柏林牆被推倒了,菲利克斯和托馬斯再也不用忍受分離的痛苦了。

在柏林的生活:

小生命的悲傷

1989年7月,東德裝甲兵馬丁因過失殺人罪被判處11年徒刑。在他服刑期間,柏林牆被推倒,德國被解救......十一年後,馬丁從監獄獲釋,一個全新的世界擺在他面前。

已經年早已中年的馬丁,面對一口氣交給社會保障官員的20多份表格,他充滿了極大的困惑和失落。當馬丁在街上無所事事時,他看到有人從大樓上跳下來,他上去勸阻,卻發現他是他的老朋友。一個又一個相識,有着強烈的懷舊感和永無止境的抱怨。馬丁出獄後發現妻子和兒子又找到了家,他在社會上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郁悶地在妻子的新家喝了一杯悶熱的飲料。在餐桌上他用酒發洩了不少出獄,看到了參差不齊,也為自己和時代格格不入深深地歎息。

西柏林 愛情:

風的黑色戲劇

1989年,狂風吹拂柏林牆搖曳,劇變之風吹入柏林牆西側的紅燈區,也讓不善交際的萊曼眼花缭亂。三十年過去了,他會繼續過着充滿毒品、酒精、同志、另類文學和藝術的生活嗎?

此時此刻,老父母來訪,萊曼隻能借用朋友卡爾的餐廳打扮經理,讓父母對自己的事業成功感到高興。與此同時,桃花也開開了,萊曼和廚房媽媽凱特琳碰撞出愛的火花。接下來,萊曼被母親指令回家接他的親戚朋友。

萊曼很難回到柏林,他以為自己松了一口氣,但一切都開始改變:柏林牆上到處都是示威者,卡爾需要他的幫助來打開展覽,現在凱特琳愛上了别人。

萊曼多事的秋天是柏林的縮影,表面上一切都很好,但背後卻是一種難以察覺的凄涼和無助。《西柏林愛情》充滿了調情的味道,這種荒誕的生活感展現在一種黑色的戲劇效果上。

(作者是《空中生活》的主編,也是戲劇評論家的先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