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象更新的農曆新年裡,天津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郝清傑用數十年學習、研究、工作、生活凝結的心血力作《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一本獨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著作,既是作者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考,又是以科學理論指導實際工作和生活的個人總結。作者在本書自序中坦言,在學習、成長、生活、工作的這三十六年中,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經曆了因好奇而接觸,由時常閱讀到逐漸産生興趣,由業餘愛好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自己成長的思想學說,由學習研究的專業知識到融入實際生活的科學理論這樣一個漫長的思想演變過程。本書的主體内容分為兩部,分上編“循大道做小事建偉業”從自身事業經曆出發,闡釋馬克思主義事業觀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考;下編“煉本領強素質成新人”依然是結合自身經曆,探讨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培育時代新人等重大問題。作者緊密結合自身經曆,來探讨“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既有引人入勝的描寫,又有簡明透徹的理論分析,使得本書讀起來有與作者聊天的感覺。
問題導向是本書的鮮明特色,全書圍繞諸多馬克思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闡述。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在闡述問題,甚至有的标題就是一個問句。比如,本書導論的标題是“馬克思主義能成為生活方式嗎”,接下來的五個節标題是“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嗎”、“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建設實踐嗎”、“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我們實作民族複興嗎”、“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日常的實際工作嗎”、“馬克思主義成為生活方式的現實可能性”。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現實問題?作者對此有着深入思考,他在書中講,科學認識問題,應該掌握馬克思主義這一望遠鏡和顯微鏡,把問題放到社會曆史長河中來考察,對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剖析研究,才能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術研究需要研究群體的交流切磋,開闊眼界,碰撞思想火花。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作者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心得、闡述了作者個人的研究理論,還呈現了一個熱愛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群像,他們相學共進,把馬克思主義融入生活,成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準則。在書中第三章講述了多管“閑事”的理論家的故事;第四章講述陳先達、陳學明、郝鳳、張志丹等學者先後發表文章,闡述“讓馬克思主義成為生活方式”,呈現學者的共鳴與學界的共識;第八章第一節“大學者的小修養”講述了作者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楠森之間的學術交往故事,等等。他們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更是踐行者,他們淵博精深的學識、嚴謹負責的治學态度、高尚的人格操守,讓人心向往之。
全書貫穿着兩條邏輯主線:一條是從理論研究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闡釋,一條是從社會實踐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指導現實的思考探讨,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互相印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實踐本色。書中理論闡釋簡明深刻,很多觀點具有獨到性。比如,作者在第五章中對西方社會思潮進行批判、鑒别,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考察、反思,闡明馬克思主義“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開放性。在第九章第一節“用‘曆史合力論’解讀人生”中,作者在全面分析了恩格斯提出的“曆史合力論”之後認為,“曆史合力論”也可以用來分析和指導個人的人生發展,與古人講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是相通的。
馬克思主義是高深的,也是親和的,馬克思主義正引領着中國社會的發展,塑造着對社會風尚,逐漸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本書讓人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就在我們身邊,甚至成為“日用而不知”的存在,值得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