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到宮外孕這種倒黴事竟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回頭看看糊裡糊塗過的這幾年,生活突然被這場不大不小的病按下暫停鍵,讓我猛然警醒過來。
試紙一測,兩道杠,我慌了
2011年生閨女的時候我29歲,經曆了足月低體重兒、橫位剖宮産、出月子髌骨錯位打石膏、長時間産後抑郁,熬過這一切後我對于再生孩子這件事敬而遠之,加之我和老公都不是獨生子女,是以一直都沒有想二胎的事。2016年二胎政策開放,老公提了一次生二胎的事,被我硬生生地給回絕了。那時候我感覺孩子才剛大了點,馬上要解放了,難道再來個二胎?回想黑暗的前幾年就哆嗦,算了,我還是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人生吧,健身減肥,投身工作,二人各自嗨,互不打擾,合作養娃,産後抑郁症都好多了。
之後這幾年,生活中槽點頗多,不一一吐了,但是老公生二胎之心不死,我一直緻力于打消他的想法,意想不到,反而把他改造得越來越接近優秀丈夫,弄得我都有點動搖了。女兒也一直表現得像個好姐姐,我感覺他們都已經做好生二胎的準備了,隻有我還沒有。
我想随緣,是以從2020年開始不再避孕,竟然過了一年也沒有任何動靜。女兒過了10歲生日,我拉着老公去生殖醫學中心做檢查,本想着,要是檢查出來我倆任何一個人有問題生不了,那我就可以松一口氣徹底放棄了。老公的檢查做完後,我有一項抽血要在月經期第二天做,可左等右等月經就是不來,試紙一測,兩道杠,我慌了,犯傻經曆從此開始。
“胎芽不在子宮内”
我腦袋嗡地一下
經曆過一次生産的我,測出陽性以後居然沒有趕緊去做B超,而是傻乎乎地糾結要在哪兒建檔。我們臨時租住在離公司30多公裡的位置,機關附近的醫院級别不高,考慮到自己已經是高齡産婦,怕懷孕中碰上問題,是以決定在離家更遠的進階别醫院找個主任專家,挂特需号建檔。
就這麼等了8天,建檔當天我已經孕8周了,才第一次做B超。這一查可好,醫生輕輕一句“不在宮内啊,都有胎芽了”,頓時我腦袋嗡地一下。B超檢查結果還沒出來,醫生就急忙給護士站打電話,讓來人把我接走。産科主任直接發話,什麼檢查都不用做了,趕緊住院手術。
報告單很快打出來了,右側附件活胎,胎芽0.7厘米。不知道多少人在第一次做B超的時候渴望聽到“有胎心胎芽”幾個字,然而現在這幾個字對我來說卻要了命。我預料到作為高齡産婦,可能要面對孕期很多問題,已經咬牙做好準備過五關斬六将,結果,第一關就敗下陣來。
我的宮外孕超聲檢查結果 | 作者供圖
我知道宮外孕的兇險,顫巍巍給在外面等候的老公發消息“宮外,去給我辦住院手續吧”。疫情期間,陪護的老公也要做核酸、抽血、拍胸片才能進病區。我倆溝通時他問我:“宮外孕應該怎麼辦?是取出來放回子宮裡嗎?”我差點當着護士的面發飙,隻是說你自己上網查一下吧。
醫生做術前告知時說:“就咱倆這麼說着話,沒準下一秒輸卵管破裂,你就大出血休克了知道嗎?”我平靜地說知道,好像胸有成竹。等醫生給我做完術前告知,又去找老公簽字。這回他語氣明顯慫了,之前無知無畏,不知道生孩子也可能會出現這麼可怕的情況。
那是元旦假期後的第一天,住院的人還不算多,我做完檢查立刻就被安排手術了。麻醉前,我問醫生輸卵管有多粗,醫生回答大約5毫米,我想像了一下它被孕囊撐起來的樣子,不禁一陣後怕。醫生說你們兩口子都還挺明白的,術前告知一說就懂,其實我平時非常關注果殼之類的科普公衆号,确實長知識。
術後3天回家
就是肚皮太不美觀了
手術是全麻,我全然失去了知覺,雖然對手術室裡發生的事很好奇,但是也沒法跟大家分享了。第二天我問老公我是怎麼到病房床上的?他不可思議地說:“你自己挪過來的不知道嗎?”原來剛從麻醉中醒來的時候會記不住事啊。
手術過程很順利,但是也有點小插曲。在查出懷孕前,我貼藥膏導緻了嚴重皮膚過敏,後背和肚皮上起了水泡,其中一處在肚臍上。腹腔鏡手術要在肚臍上打一個眼的,術前準備确定開口位置的時候,醫生看了一下我肚子呆住了,糾結半天要不要從肚臍打眼,我很堅定地說,如果有感染風險就不從肚臍打了,我不追求好看。
手術後恢複挺好,就是肚皮太不美觀了。因為我做過剖宮産手術,這次腹腔鏡手術有一個眼打完後發現有黏連沒法用,是以多打了個洞。
術後第3天,我出院回家了,之後隻要每周去複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複到陰性就算畫上句号了。
很幸運,輸卵管沒有被撐爆
醫生給我開了術後全休4周的證明,但我想到機關年底的一堆事有點不踏實,估計會選擇居家辦公吧,同僚們都辛苦了。
若不是親身經曆,我永遠不認為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無常才是常态,幸運如我,那個紮錯根的娃沒撐爆我的輸卵管,非常感謝TA了,可惜沒有緣分見面。女兒一直很懂事,最近正在開始學做飯,給我炒了蔥花雞蛋,非常美味。也許,我不會再有生二胎的念頭了,希望我的女兒健康平安成長,一切順遂。

女兒給我炒的雞蛋 | 作者供圖
最後,感謝現代醫學救了我一命。也借我的經曆提醒大家,月經不準時或發生變化及時檢查,發現懷孕後,不管有沒有腹痛或出血症狀,盡早去醫院确認着床位置。另外,給無知老公提前做點科普,保證出現不舒服後他可以幫助及時就醫。
個人經曆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另一個TA也有類似的經曆,請點選這裡了解TA的故事和醫生點評。
作者:Holly
編輯:陳新瑜、代天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