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8歲當上科主任,專業領軍者,熱衷疑難雜症救治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這也是風濕科最有意思的地方。一個很難救治的患者,把病因和病理生理過程分析清楚了後,診治成功,會特别有成就感。”

撰文 | 萬順順

來源 | “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公衆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為“武漢同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是湖北省技術力量最雄厚、醫療裝置最完備、診治水準最先進的風濕免疫病科室,多年蟬聯科技量值湖北省榜首,2019年全國排名第11,2020年排名13……

2012年,年僅38歲的董淩莉擔任這個王牌科室的第3位主任,也是醫院内所有臨床科室最年輕的科主任。現在,董淩莉教授已經成為湖北風濕病專業領軍者。

擔任風濕免疫内科主任期間,董淩莉取得了很多學術職務,包括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委員、湖北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湖北省風濕免疫科品質控制中心主任委員、湖北省醫學生物免疫學會風濕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

從最初在國外接觸到IgG4相關性疾病(IgG4-RD),到回國開創ELISA(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血清IgG4水準技術,成為武漢同濟醫院風濕病學的學科帶頭人,董淩莉在風濕領域辛苦耕耘二十多年,越來越能體會到風濕學科的樂趣。

38歲當上科主任,專業領軍者,熱衷疑難雜症救治

董淩莉教授

在國外學習風濕領域前沿進展

IgG4相關性疾病是20世紀初新被定義的一種由免疫介導的慢性發炎伴纖維化的疾病,主要組織病理表現為以IgG4+漿細胞為主的淋巴、漿細胞浸潤,并伴有席紋狀纖維化、閉塞性靜脈炎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留學期間,董淩莉參與到IgG4相關性疾病的發現中。在日本金沢醫科大學梅原久範教授的帶領下,他們發現多例米庫利茲病患者的血清IgG4水準明顯升高,受累組織裡面有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他們最早将米庫利茲病從幹燥綜合征的亞型中分離出來,歸納入IgG4相關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2009年,這篇文章發表在國際風濕領域頂尖雜志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董淩莉是共同第一作者。

回到武漢同濟醫院後,董淩莉就遇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他被懷疑是絲蟲病,伴有嚴重的橡皮腿和陰囊腫脹。血液科邀請風濕免疫内科聯合會診,結合過往經驗,董淩莉懷疑這位患者是IgG4相關性疾病。當時國内沒有檢測IgG4水準的方法,董淩莉将患者的血液樣本寄送到日本檢測,同時請病理科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兩者結論都支援了董淩莉的懷疑,确實是IgG4相關疾病。

“激素治療的效果特别好。有了一例後,我們慢慢打通了診療的路,找到了方向。”以這位患者的血液為陽性對照的标本,董淩莉和團隊在國内最早建立了ELISA檢測體系,為IgG4相關性疾病的診斷奠定了基礎。

為了填補IgG4相關性疾病在風濕免疫領域的空白,董淩莉主編的專著《IgG4相關性疾病》在2015年出版,這是國内首本介紹IgG4相關性疾病的書籍。

38歲當上科主任,專業領軍者,熱衷疑難雜症救治

2019年2月24日,武漢同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辦國内首屆IgG4相關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受訪者供圖

IgG4相關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多髒器受累,就診過程往往會更加周折,首診大都就診于髒器受累的科室。董淩莉的團隊統計發現,90%以上的患者都是首診于其他科室,比如耳鼻喉科和消化科、呼吸科或血液科等等。

“雖然2018年印發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把IgG4相關性疾病界定為罕見病,但是随着對這個病的認知越來越深,慢慢地患者越來越多。目前,我們病房一直都有IgG4相關疾病的患者來診治。”董淩莉說。

精耕細作,在疑難雜症救治中尋找樂趣

董淩莉常常教育科室的年輕人,要“三心”。不是“三心二意”的“三心”,而是細心、耐心和用心。

因為風濕病的診斷和治療比較複雜,董淩莉表示,風濕免疫病經常需要醫生更細緻地觀察病情,耐心地和患者解釋,用心地診治,遇到疑難患者還要查閱文獻。

出門診的時候,經常有患者拿着一本厚厚的病曆資料來就醫,董淩莉會慢下來,細緻地一張張翻閱。

作為湖北省風濕領域排名榜首的科室,武漢同濟醫院風濕免疫内科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整個湖北風濕領域疑難雜症的救治水準。很多省内的疑難雜症都會轉診到武漢同濟醫院救治。

“這也是風濕科最有意思的地方。一個很難救治的患者,把病因和病理生理過程分析清楚了後,診治成功,會特别有成就感。”董淩莉說。

2020年6月,從恩施市ICU病房轉診過來的一位患者讓董淩莉印象深刻。她有5年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史,近一年未規律用藥。轉過來的時候病情危重,由于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壞死性胰腺炎、脾周膿腫和胰周膿腫等多髒器損害,身上插了10根管子:兩側胸腔和腹腔、腹膜引流置管,患者還有脾周、胰周置管持續引流等。

這位患者被診斷為SLE并多器官衰竭,武漢同濟醫院的風濕免疫内科聯合放射科、膽胰外科、消化科、感染科,進行多學科會診,讨論最合适的治療方案和手術時機,經過多學科合作,患者胰腺周圍的壞死組織被順利切除。

“三個多月的治療裡,我們硬是一個一個把她身上的管子拔下來。現在她已經回歸正常生活和工作。”董淩莉稱,這位從死亡線上被拉過來的患者,“是我們同濟疑難重症治療的代表。”

疫情期間,

電話随訪1.5萬例風濕病患者

“格物窮理,同舟共濟”是同濟醫院的院訓。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武漢,作為湖北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湖北省風濕免疫科品質控制中心主任委員,董淩莉思考:我能為不能及時到醫院就診的風濕病患者做些什麼?

随即,她帶領武漢同濟醫院風濕免疫内科團隊,聯合省内專家,編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我該怎麼辦?——緻湖北風濕病病友》的科普文章合集。

38歲當上科主任,專業領軍者,熱衷疑難雜症救治

系列科普分為一般建議、類風濕關節炎篇、強直性脊柱炎篇、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篇、痛風性關節炎篇、SLE篇、系統性血管炎篇、系統性硬化症篇、原發性幹燥綜合征篇、lgG4相關性疾病篇,共10個部分,1.4萬餘字。

“居家隔離後怎麼防止疫情感染、病情怎麼觀察、有複發迹象怎麼辦、生活注意事項等,我們在科普裡做出了詳細的解答。當時文章的點選量挺多的,幫助了很多居家隔離的風濕病患者。”董淩莉說。

後來武漢有一些風濕病患者确診新冠,請在一線的風濕科醫生會診。據她介紹,風濕免疫内科有13名醫生和27名護士都義無反顧地參與這場“戰疫”。

“由于風濕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亂,大部分患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罹患新冠的風濕病患者情況到底是什麼樣?我們對武漢市以及湖北省風濕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情況做了一系列單中心、多中心的研究,發出了中國聲音。”新冠期間,董淩莉團隊在《柳葉刀-風濕病學》、ARD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包括全球首項評估風濕疾病患者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研究,這項研究成果在中國醫師協會、《醫師報》社主辦的第六屆醫學家峰會上獲評“十大抗疫研究”。同場會議上,董淩莉獲得首屆“最美風濕免疫科醫生”稱号。

38歲當上科主任,專業領軍者,熱衷疑難雜症救治

2020年度十大抗疫研究/受訪者供圖

“2020年那一仗我們打得還可以。抗疫一線的醫生在一線救治患者,科研團隊的醫生在後方夜以繼日地調研,對1.5萬例風濕性疾病患者的随訪電話和問卷調查。當時改文章經常改到淩晨一兩點鐘,兩個團隊互相配合,線上上進行溝通。”

此外,新冠定點救治醫院主要是呼吸科和感染科醫生,少部分醫院沒有風濕科醫生。董淩莉又組織省内專家編寫《COVID-19疫情期湖北風濕病患者随訪和感染防治的專家建議》,指出“不少風濕病患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可能掩蓋發熱等症狀,一線醫務人員要提高警惕。”

作為風濕治療領域的專家,董淩莉對待工作非常務實,她從不過多地規劃。“凡事都盡最大的努力,不虛度每一天。”

談及科室的年輕人,她鼓勵年輕醫生平衡好臨床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在臨床工作中積極積累經驗,練好基本功。真正看醫生的功底如何是在臨床8小時工作之外。“臨床工作不僅僅是開處方和診斷,更重要的是發掘問題,在臨床8小時工作外做研究、回答臨床上需要解答的問題,或者引出一些深入機制的研究。”

董淩莉表示,科室的發展需要充分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衆人劃槳開大船。希望風濕免疫内科的“醫教研”能協同發展,做得越來越好。最終,每一個年輕人都成為獨當一面、有水準的專科醫生。

參考文獻:

[1].張文,董淩莉,朱劍等. IgG4相關性疾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内科雜志, 2021, 60(3) : 192-206.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00803-00726.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我該怎麼辦?——緻湖北風濕病病友

來源: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