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曾有網友問小話,“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這兩句詩出自誰人之手,這首詩又該怎樣解讀呢?

開篇明義,這兩句詩是詩人鄭谷寫的。鄭谷,晚唐著名詩人,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唐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因為寫詩贊詠鹧鸪,詩人由此得到“鄭鹧鸪”的雅号。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鄭谷的《鹧鸪》詩,脍炙人口,風靡一時,原詩如下: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鄭谷筆下的鹧鸪非常傳神,讀他的鹧鸪詩,往往能将人帶進詩人營造的詩歌意境中。鄭谷的詩歌長于寫景、詠物,表現了士大夫文人的閑情逸緻,他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他早年寓居在雲台道舍,是以後人将他的詩集命名為《雲台編》,《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峽中嘗茶》是鄭谷寫的一首有關茶的詩歌,詩作叙寫了他品茶的具體經過,這首詩也可以說是一首關于茶道的唐茶詩歌。原詩如下: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開篇兩句說的是,趁着晨露,将新鮮的嫩芽采摘下來,然後制成“小江園”的名茶,然後懷着激動的心情“且将新火試新茶”。

這裡要普及一點常識,唐代人飲茶的習慣和現在直接用開水沖泡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唐代人飲茶,十分講究沖泡過程,先是将茶餅碾碎成末,然後再用開水沖泡。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在《遊寶稱寺》一詩中就形象地記述了沖泡的過程:“酒嫩傾金液,茶新碾玉塵”,說的就是将茶葉碾碎後,再進行沖泡的過程。白居易的這首詩可以作為鄭谷詩句“小江園裡火煎嘗”的注解。

後面幾句詩歌大意是說:吳地的僧人誇說鴉山茶好,川蜀一帶的人也不要誇鳥嘴茶了。但自從詩人嘗過“小江園”這種名茶,覺得他的味道很不錯,可以與鴉山茶、鳥嘴茶相比美。詩人喝了“小江園”茶就不想走了,尤其是酒後飲茶,更覺得味美清香。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在這首詩中,出現了三種茶葉的名字:小江園、鴉山、鳥觜。

小江園,唐代峽州出産的一種名茶,五代文人毛文錫《茶譜》中記載:“峽州小江園……皆茶之極品。”

鴉山本來是一座山的名字,将鴉山與茶相聯系,最早見于梅堯臣的兩首詩。而鴉山名茶在晚唐、五代時就有了記載。鴉山也寫作“丫山”、“雅山”。據五代時蜀國文人毛文錫《茶譜》記載:“宣城縣有丫山,小方餅橫鋪茗芽裝面。其山東為朝日所燭,号曰陽坡,其茶最勝,太守嘗薦于京洛人士,題曰‘丫山陽坡’‘橫紋茶’。”

鳥嘴茶是産于四川的唐代名茶。《茶譜》中說:“蜀州晉原、洞口、味江、青城。其橫源雀舌、鳥嘴、麥顆、蓋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鄭谷《峽中嘗茶》中還有兩句形容茶的顔色的名句:“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輕泛綠,是形容茶湯呈淺綠色;淺含黃,是形容茶餅外形呈淺黃色。

在唐茶詩的審美創造中,茶的美不是虛無缥缈的,人們通過對茶的色、香、味、形等直覺外在狀态的認識發現美、感受美。因為有了斑斓的色澤,清幽的芳香,多姿的外形,茶的美才變得具體生動、貼切感人,再通過品味,将茶與情感結合在一起,展開想象的翅膀。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比如唐代詩人李德裕描寫茶香的句子“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瓯輕”,“輕”字形象地表達如蘭花般極為清雅的茶香随着茶的烹煮而逐漸散發出來的過程;再如李群玉寫茶的名句“璧相壓疊,積芳莫能加”,詩人用“璧”字來形容餅茶。

而詩人鄭谷的名句“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用極富色彩感染力的詞彙将茶葉的清香描繪出來,茶葉的清香似乎撲面而來,沁人心脾。盡管至今已曆經千年,但仍能讓讀者感覺作者在欣賞茶的外形時,産生暢快之情,并輕松地把握到餅茶的形色之美。

詩人對茶的認識經曆了一個從直覺外在狀态的審美到人格精神化的抽象審美過程,最終将其孕育成高雅、不染凡塵的審美意象。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就有茶葉“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的記載,漢代以來,文獻資料中已經有對茶樹種植的記載。陸羽在前人對茶葉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飲茶習俗以及品茶方法。

《茶經》的問世也極大地激發了文人的創作熱情,詩人開始大量寫作茶詩,鄭谷無疑是衆多詠茶詩人們中的一員。

茶為詩人所飲,詠茶詩佳作疊出。唐代傳下來的茶文、茶詩、茶話、茶歌等代表茶文化的篇章都大大超過了以前。詩有茶更清新,茶有詩更高雅,二者相得益彰,茶和詩就此産生了初步的結合,中國茶文化也由此發轫。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其實在鄭谷的詩歌中,我們還能看到他在飲茶中體悟到的人生哲理。鄭谷在詩歌最後兩句中提到的“鹿門山”,唐詩人皮日修早年隐居在鹿門山,并自号“鹿門子”,而詩歌中的并不是指詩人皮日修,而是詩人的自稱。

很明顯,鄭谷是借前人來抒發自己的閑情逸緻。并通過茶詩來表現隐逸情懷,在茶詩的寫作體會中使自己得到暫時的休憩和滿足。歌以詠志,在文藝創作中習慣将人類社會道德标準附加在他們所吟詠的事物身上。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就如同梅蘭竹菊一樣,茶也因他們的吟詠而被賦予了獨特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性格。生于深山幽谷中的茶通常被人們認為具有甯靜、悠遠、清冷、飄逸的品格,而“茶禅一味”的人生哲理更使茶被視為清雅、脫俗之物。

正像一句廣告語說的那樣:公元一二六七年,蒸青綠茶東渡日本;貞觀十五年,紅茶經茶馬古道傳往西域;十七世紀,中國烏龍風行英倫;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

茶葉,這片源自中國的神奇樹葉,就像它氤氲的水汽一樣早已浸染到每一個國人的心頭,成為一種獨特的、魅力十足的文化符号。

唐代人是怎樣飲茶的?鄭谷:合座半瓯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唐代文人以嗜茶出名,無論在朝還是在野、得志還是失意,都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以其獨有的高層次文化素養,使得他們對唐茶詩的傳播推動作用影響深遠。可以說,鄭谷的這首茶詩就很有代表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