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自從汽車誕生以來,汽車制造業就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想當年汽車剛誕生的時候,依靠的是一兩位特别頂尖的工程師,他們能夠手工打造一輛豪華汽車出來,并且很驕傲的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比如說奔馳就是這樣的。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後來随着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之後,流水線生産成為了普遍的汽車的生産方式,是以誰的生産裝置先進,誰的研發能力強,那麼誰就能夠成為一線的汽車品牌,比如說通用汽車,福特汽車,豐田汽車,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而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之後,汽車的研發生産又發生了變化。汽車已經從簡單的工業制造變成了智能制造。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加入了進來,他們的網際網路思維把汽車打造成一個智能硬體裝置。

過去跨界造車是會被人嘲諷的,失敗的機率會比較大,而如今跨界造車成功的機率大大提升了。那麼目前在全球市場有哪一些企業進行了跨界造車,他們勝算幾何?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1】跨界造車必須要有一項核心“優勢”!

跨界造車首先一定要具有一個核心的技術,我們看目前參與跨界造車的幾個品牌,比如說華為,小米,蘋果,索尼。其實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當中有非常先進的技術,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就比如說華為有非常先進的通信技術,自動駕駛。小米有非常完善的智能硬體裝置生态,有非常龐大的使用者粉絲,這些是其他品牌達不到的。索尼本身是國際消費電子的巨頭,而且在遊戲,視訊,攝像頭等非常多的方面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而蘋果就更不用多說了,蘋果的每一款新産品往往都是颠覆行業。是以這些品牌多多少少都擁有一項别人無法取代的核心優勢。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2】跨界造車企業往往面臨轉型更新

所有參與跨界造車的企業,他們在自己本身所處的這個行業當中已經處于領先地位了,但是也在面臨着轉型和更新。需要從汽車市場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口。就比如說小米和華為目前在智能手機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智能手機市場眼看已經逐漸飽和了,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并且華為還遭受了美國制裁,也需要通過汽車這種新的載體來發展自己的技術。

索尼最近幾年企業發展正處在下風,雖然索尼依然是全球非常厲害的智能手機零部件供應商,比如說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幾乎都是索尼提供的,并且索尼在影像系統包括遊戲領域當中也有很不錯的成績,但是索尼的智能手機業務是比較一般的。是以索尼也正在面臨着轉型更新。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3】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或者融資能力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任何一個想從事汽車行業的企業來說,沒有錢肯定是不行的,小米在召開釋出會的時候,率先說首期投資100億人民币造車。蘋果就更不用多說了,現在是全球市值前幾名的企業,手上有大量的現金,可以投入到新産品的研發當中。華為也是一樣的,自始至終都是非常重視研發的企業。是以這些企業,不管是親自參與造車,還是給其他汽車品牌提供技術支援,背後都必須擁有強悍的資金實力。

那麼這些企業跨界造車有多大的勝算呢?我認為他們的勝算是比較大的,特别是來自中國的幾個企業。因為目前中國的工業制造能力已經是全球領先了,并且成本也可以控制得比較低,其次是現在的智能汽車都是披着智能的外衣,它的核心本質上依然屬于機械制造行業,是以這是中國企業的優勢。 而反觀其他國外的企業,如果沒有完善的工業制造能力,即使有錢也未必能夠成功。

小米,華為,蘋果,索尼,跨界造車,勝算幾何?

其次是在技術方面, 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也有很大的不同,過去上百年傳統汽車品牌,手裡掌握的關于燃油車的技術和專利,在新能源汽車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新能源汽車更看重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包括車載智能車機系統更新更新這些東西,中國品牌是不欠缺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