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華為造車一直是車圈熱議的話題。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得益于諸多科技成果,造車或許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

畢竟,百度、蘋果和小米也都已經宣布造車。相比而言,華為的造車其實也有些與衆不同,在小編眼裡,華為造車,其實造的不是車,更多的是概念。為啥這樣說?
首先,華為沒有工廠,不造整車,隻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和部分銷售管道。
其次,就華為合作的汽車品牌和車型來講,不像造車新勢力,挂的是自己的品牌,而是合作方的品牌。
也就是說,華為沒有獨立的汽車品牌。再看已經釋出的新車,不管是北汽極狐的華為HI版,還是賽力斯的AITO問界M5,兩者的結合,更像是一次利益的交換,車企提供産品,華為提供影響力,然後一起分錢。對此,華為的說法是合作創新,企業也絕不承認自己代工生産,是以,這麼看來,與其說華為造車,不如說,華為實在跟車企完成一個技術和管道合作,各取所需,各賺其利罷了。
最近,華為原智能駕駛總裁蘇箐傳出離職,再加上過去一年時間離職的首席功能安全專家佘曉麗,融合傳感負責人彭學明等諸多高管。小編難免會思考一個問題,華為在造車這個事兒上,究竟是認真的,還是借勢玩票賺一波新能源汽車紅利呢?
但有一個問題終究是不能忽視的,汽車的生産隻是一個環節,賣出去才是王道。是以,在銷售這一個環節,若是華為和車企不能形成營銷、推廣的共識,怕終究會一加一小于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