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角聲中舊歲除,新年喜氣滿屠蘇。陽和忽轉冰霜後,元氣更如天地初。晚色催詩歸草夢,春光随筆上桃符。閉門賀客相過少,靜對梅花自看書。”宋代詩人真山明的這首《歲朝》描述了古人過春節的傳統習俗。
詩中的“屠蘇”是指屠蘇酒。一說是用屠蘇草泡的酒,即謂屠蘇酒。另一說是屠蘇在古代還指茅屋或草庵,屋主人在此施醫制藥,人們卻不知道其姓名,便以屠蘇這個草庵之名,稱這種藥酒為屠蘇酒。
屠蘇酒曾是古時人們預防瘟疫保健的藥酒,又是新年必飲的節令之酒。南宋陳元靓《歲時廣記》稱:“屠者,言其屠絕鬼氣;蘇者,言其蘇省人魂。”意謂屠蘇可驅魔辟邪,趨吉避兇,屠蘇泡酒後,具有防疫的功能。《獨幕喜劇方》雲:“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氣。”《千金方》雲:“飲屠蘇,歲旦辟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并雲:“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正月初一合家飲用屠蘇酒,除了歡慶佳節外,還可保新的一年免于瘟疫和疾病的侵擾,求得健康長壽。
屠蘇酒的配方最早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由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置入酒中浸制而成,對人體裨益甚多,可謂兼益氣活血、祛風散寒、安和五髒等多種功能之良方。唐代名醫孫思邈對此倍加推崇,每至臘月,總要配制屠蘇藥分送鄉親鄰居。他所著《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了屠蘇酒的配方和制法:“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各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将上述藥方研為末,以三角绛色袋裝好,除夕夜懸井中,初一清晨取出,放置酒内,煎四五沸即成。”此後,曆代醫家均重視屠蘇酒,雖處方組成有别,但大同小異,皆具有健身防病的功效。
不過,屠蘇酒飲法跟飲一般酒不同,是按從幼到長排序,輪流敬酒,最老的長輩總是最後喝。這是為什麼呢?北魏議郎董勳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因為新年到來,孩子增加了一歲,漸趨成熟,是以要先祝賀子孫健康成長;而年老者生命又少了一歲,是以拖一點時間到最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
年長的人最後喝此酒,并沒有年歲漸長的悲哀,相反,詩人們對此頗為豁達。唐代顧況《歲日作》詩雲:“不覺老将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将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蘇轍《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其兄蘇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也有詩道:“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蘇轼認為隻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
在新春佳節飲屠蘇酒,是大陸傳統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飲之得壽延年,驅邪避疫,免一切不正之氣。新的一年,期待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吉祥如意,家國平安。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