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神曆史十六】
什麼叫做儀式感?不管你服不服、信不信,按流程廣而告之。

【你是天,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趕快稱王,You are my super star】
儀式感,最隆重的莫過于曆代帝王的更新換代。帝王,看似隻是一個稱号,一個名頭。但多少人因為這個虛名生死一線。
廣積糧、緩稱王。稱王是個虛名,指的是,你在稱王之後,并不會給你增加力量、靈活或是智力,但稱王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一點都不來虛的。
這邊你敢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那邊立刻就會有人慕名而來,挑戰你的位置。是以,說稱王是虛名,指的是弊大于利。如果時機成熟,利大于弊的時候,那再不稱王,就真是不應天意,不順人心了。
你說你不稱王,你的下屬就會來質問你:“咋的呀,天時地利人和都占盡了,你還不稱王,你想當玉皇大帝呀?我警告你,你今天要是不稱王,我就磕頭磕死在你面前,濺你一身血,你要是不稱王,天理不容,會遭雷劈的。”然後衆将士也雲集過來,對你高喊:“你是天,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趕快稱王,You are my super star”。
眼看着衆人就要造反了,本着衆怒難犯、衆口铄金的指導思想,你硬着頭皮也要稱王。
【稱王就像村裡大媽搶婚宴,穩準狠,時機要把握好,早點晚點都不行】
其實稱不稱王确實隻是個虛名,但當所有人都在乎這個虛名的時候,那影響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大勢了。
亂世中,沒人稱王之前,大家都不知道最應該揍誰。當有人不揣冒昧第一個稱王,大家擡頭一看,衆矢之的(di)有人,來啊,大家先停下手裡的工作,别互相打了,一起上去把那個稱王的薅下來打死,最典型的就是三國亂世中的袁術。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你稱王稱帝了,别人對你的坐标也就明确了。是以這個稱王儀式,不是随便說說的,它是影響曆史後世的重要轉折。因為有許多人在稱王之前,真不知道自己這麼招人恨。為什麼有那麼多前車之鑒,還有人不懂得緩稱王的道理。其實稱王的人也明白什麼叫廣積糧、緩稱王,隻不過他們以為時機已經成熟了而已,因為身邊的人都是歌功頌德,看熱鬧不怕事大的人,謊話聽多了也就成了真話,況且這麼多人一起騙你一個,那還不跟玩一樣,誰敢保證自己到了那個位置還能時刻保持頭腦冷靜明辨秋毫。例如,王莽、袁世凱。
這就好比一個帶編制的武林高手,身邊收了很多重名利的徒弟,這些徒弟天天陪你練武,假裝挨揍,結果時間一長,你真以為自己是萬人敵了。明明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睿智的小夥,誰會想到老了老了,讓一幫猢狲給忽悠瘸了,智商急轉直下。是以,有的時候,觀衆們清,徒弟們清,就是師傅自己糊塗。
【舉行儀式必須用法器?什麼,最常用的是手】
古代科技水準落後,法制建設也相對落後,這個時候,儀式裡面約定好的内容就相當于不成文的法律。是以,儀式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限制着人們的行為準則,推動着社會的發展與前進。
運用法律維權,有的時候成本太高。古時候,地區通信不發達,鑒别能力低,法制不健全,人們不願随便打官司。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法制健全,反而維權成本更高,一個官司打上幾年幾個月。是以在民間,有許多信任度高,風險度低的事項,大家就用儀式感來限制雙方的行為。例如之前講過,小朋友們在約定一個事項的時候,雙方小指勾小指,甲方乙方同時說出“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儀式宣言,這個口頭合同就算是成立了。還有,我們平時成交之後的握手、擊掌,宣誓時候的握拳,敬禮,都算是儀式感的展現。
看來我們人類很喜歡用手勢做為舉行儀式的道具,因為這個成本真的很低廉,不用殺豬宰羊歃血為盟,簡簡單單用手比劃幾個動作就可以了。
這都是我們人類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約定俗成的,一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合約方式。
還有民間借貸的欠條,借錢的人往往賭咒發誓,這也算儀式宣言吧。然後就是寫下借據,用借據換你的借款,一手交錢,一手交條,儀式結束,買賣公平。
【打了欠條,往外借錢就是放心!呵呵...】
人說欠條有法律效力呀,這是打官司的一個重要證據所在,但是你想想,你打欠條的時候,一定不是為了想去用它打官司的,如果你覺得對方不可靠,你就不借他,或是讓他去正規機構借貸,或是去法律效力更強的地方做公證,再或是你根本就不在意這個出借據的形式,朋友有難處,如果還不上錢,也權當送情誼了。
如果你真的就打算拿欠條說法,我勸你幹脆就别往外借錢,因為欠條的作用,有的時候真的,就我們自己覺得有用。甚至有些職業詐騙師,追着趕着給受害人打欠條,你不收都不行。有些受害者還傻乎乎的以為對方如此誠信,值得深交,殊不知這都是騙子慣用的伎倆,因為打了欠條,有時候你就不能以詐騙行為定性,隻能算是民間借貸糾紛,如果這個時候對方就是拿着欠條不還錢,你就等着扯皮吧。
是以,儀式中的事項也不全都是好事。例如,河伯娶妻的故事家喻戶曉,每年淹死一個處女孝敬河神,這在當地就是不成文的法律。還有古時的野蠻部落,經常拿奴隸祭祀,掏心掏肺。民間還有跳大神的巫術,行騙百姓。你看諸葛亮也跳大神,但是他是在科技水準不發達的年代,運用的一種軍事管理手段。無論是拿饅頭祭亡魂,還是七星壇借東風,這都不是他做給自己看的。也就是說,場面越大的儀式,越是給大家看的。
你就想吧,誰自己在家一個人舉辦儀式,廣而告之,才叫儀式。比如,結婚儀式告訴大家,這對新人已婚了,以後再聯系得小心點,别讓人抓着。還有殡葬儀式,告訴大家這個人已經死了,以後有事别打手機了,改用通靈術吧。無論用怎樣的儀式表達,最終目的就是讓所有人都認可當下的約定。
【儀式伴你一生:誕生禮、入學式、畢業式、結婚式、喪葬儀式】
儀式改變命運,儀式舉辦的越隆重,你所要達成的目标往往也就越大。稱王稱帝應該算是比較重大的儀式了,有許多皇帝明明早就被手下架空了,但也要保留一個名分。許多權臣明明已經掌握了實權,但還是必須要走禅(shàn)讓這個儀式。是以,階級越高,對儀式感的要求也就越高。
古時,為了彰顯權利的儀式感,國家專門設立禮儀機構,有一套禮儀制度。官員根據品級穿制服,制服上的圖案、顔色、配飾都有講究。
皇帝誰都想當,登基儀式也最隆重。登基儀式就是告訴所有人,咱們約定好,從今天起,我就是新的一把手了,你們就别惦記這個位置了,如果有反對意見的趕快提,沒有說話的我就當你們認可了,我可要上座了。
還有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曆的結婚儀式。結婚儀式,就是把所有認識的親朋好友都叫來,你們都來作證啊,我倆當着所有人的面約定好了,從今往後,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疾病還是健康,我們都将矢志不渝的愛着對方。然後司儀問:“甲方同意麼?乙方後悔沒有?台下有沒有反對意見,有沒有想搶親的?都沒有是吧,成交!”司儀落錘,儀式結束。
你看,舉辦儀式都衍生出對口專業來了,古時都叫神婆、巫師、祭祀長,現在都叫司儀、禮賓、主持人,都是靠舉辦儀式這個行業吃飯的。
這裡能列舉儀式感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因為它本身就是我們人類日常活動方方面面的一種表達方式。誕生禮,滿月酒,入園儀式,開學儀式,畢業典禮,成人禮,結婚儀式,喪葬儀式等等,貫穿每個人的一生。還有各個民族的節日、風俗禮儀,和我們個人自定義的一些慶祝儀式。想想如果少了儀式感,我們生活中的樂趣也真是會少了許多呢。
隻有你透徹的明白了儀式感是個什麼東西,它和命運有着怎樣的交織牽絆,你才能明白曆史上,許多帝王權臣的行事軌迹、因為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