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賞析

前言

杜甫年輕時,曾經作過一首五言律詩《假山》,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

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惟南将獻壽,佳氣日氛氲。

這首五律描述的是一座類似于盆景的假山,唐人寫實景或者題畫的詩比較多,寫盆景假山的作品比較罕見。

一、詩序

這首詩的序言,寫了假山的由來:

天寶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壘土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蓋茲數峰,嶔岑婵娟,宛有塵外緻。乃不知興之所至,而作是詩。

天寶元年(742)年,擔任南曹小司寇的舅舅,在我祖母堂前,用一筐土壘了一座盈尺(一尺大小)假山,用來替換當時的已經腐朽的殘木。下面放置原先焚香用的小瓷盆承重,假山不大,這個小盆很安全(不會被壓碎)。

旁邊種子母竹(慈竹)覆寫假山,山峰與竹影互相輝映,頗有幾分塵外之境的風緻。

我不知為何突然有了靈感,于是作了這首詩。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賞析

二、首聯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一筐土,就可以壘出一座小小的假山。山雖然小,但是三座山峰卻有卓然不群的風貌。

明朝的胡應麟評價杜甫五律時說:

五律仄起高古者,唯杜為勝。如“嚴警當寒夜,前軍落大星”,“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皆雄深渾樸,意味無窮。(仇兆鳌《杜詩詳注》引用)

這段話所謂的仄起,指第一句是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的律詩(其中吾宗老孫子不是這種句式,可能是筆誤)。高古,指高雅古樸,指隋唐以前沒有因四聲八病(永明體)而特意雕琢的詩。

五律是格律詩,具有高古的特點,表示雖然對仗、雖然符合平仄格律,但是自然流暢雄深渾樸,富有餘味,令人不覺其為格律詩。

胡應麟舉例的都是五律的首聯。杜甫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屬于仄起高古者。雖然描寫的是小小的假山,但是餘味深長。

首聯對仗起,引出中間二聯,下面對于這座盈尺小山之是以意出群進行了描寫。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賞析

三、颔聯與頸聯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進入眼簾的這座假山,仿佛在真實的山野之中。清幽之處,似乎有白雲呼之欲出。

慈竹,據說這種竹子的竹筍不會亂長,隻在竹林原有的範圍内長大,是以又稱作子母竹和孝竹。

《述異記》記載:

漢章帝三年,子母竹生白虎殿前,群臣作竹頌。

《竹紀》記載:

慈竹,吳蜀皆有之,其竹叢生,每年筍出不離叢内。

春天裡,慈竹的陰影覆寫了假山,清晨假山上煙氣分布。有人認為,香爐是指假山的山峰象廬山香爐峰。假山清晨的氣勢各有分布。

中間二聯,都是寫景,含量主神韻,頸聯寫實景。

都說杜甫作詩,無一字無來曆,但是“曉勢”一詞不知是何出處。倒是後人學杜甫,有不少應用。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賞析

三、尾聯

惟南将獻壽,佳氣日氛氲。

杜甫舅舅壘此假山,有南山獻壽之意,因為這座山,使得家中的喜慶氣氛也越來越濃郁。尾聯沒有什麼餘味,隻是說這座假山起到了增加氣氛的作用。

杜甫的這位祖母盧氏,是其祖父杜審言的繼室,兩年以後,盧氏在天寶三年去世。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杜甫五律《假山》賞析

結束語

給盧氏祝壽是在天寶元年(742年),當時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已經三十一歲。

這是杜甫早期的五律,這個時期的杜甫,還沒有經曆太多的磨難,是以這首詩并沒有太深的人生感悟,就是一首普通的作品。

順便說一下,那一年杜甫的姑姑杜氏去世,杜甫親自為姑姑披麻戴孝,并且寫下墓志銘《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

@老街味道

句中對三仄尾折腰句,處處有來曆,杜甫七律《題張氏隐居》欣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