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4日電 題:傳統與當下相遇,北京冬奧會展現“可感”的中國
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

農曆壬寅虎年大年初四,時值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立春”。奧運之火将再次照亮“鳥巢”,點亮奧林匹克曆史上首個“雙奧之城”。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中國春節的這次“相遇”,也是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奧林匹克運動與五千多年燦爛輝煌中華文化的“再相遇”。
作為一種世界語言,體育有遠超賽事本身的内涵。舉辦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精神了解的延續,也是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次“自我表達”。
2008年,世界領略到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的獨特魅力;如今以冰雪為媒,北京冬奧會正展現一個文化上更加鮮活可感的中國。
這種“可感”在于“活化”中華文化,讓傳統與當下由冰雪相遇、互相激蕩。
北京冬奧會的籌辦程序,始終與冰雪運動在中國的普及同步,尤其是随着“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标提前實作,中國冰雪文化傳統加速融入現代體育。
“冰雪”從曆史中走來,與當下産生情感連接配接。人們注意到,搶等作為古代的滑冰比賽,類似于現代的短道速滑,打滑撻則神似今天的高台滑雪。從新疆阿勒泰洞穴的滑雪岩畫,到冰嬉被确立為清代“國俗”,再到今天冰雪愛好者湧入各地冰雪場,冰雪的厚重曆史與現代發展被清晰梳理并融為“一脈”,傳統文化内涵得到喚醒激發,中國冰雪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的邏輯更加清晰。
“冰雪”走出競技賽事圈,和大衆尤其是年輕人多了“共鳴”。财神爺抛出“雪如意”、關羽用大刀打“現代冰球”、“遇見北京冬奧,古人坐不住了”……這些融合古老傳統與現代創意的冬奧新表達,正推動更多人關注和了解冰雪運動,也讓曆史人文變得“栩栩如生”。
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化”,更展現在與奧林匹克文化的深度融合,也讓國際社會認識一個更“可感”的中國。從靈感來自西漢長信宮燈的火炬接力火種燈,到借鑒傳統文化符号“如意”造型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再到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鈎編而成的頒獎花束,冬奧設計無不融入傳統元素。各國運動員也在借賽事體驗和融入中華文化,一些國家花滑選手将在北京“入鄉随俗”選擇中國風曲目。中外視角彙聚于此,正共同搭建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空間。
但更重要的“可感”,在于價值理念層面的中西融合。奧運會起源于西方,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絕不意味着歐洲化或西方化,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參與使奧林匹克文化将傳統與當下、東方與西方文明融為一體。
在疫情和局地沖突使國際合作意願降低的背景下,舉辦一屆“更團結”的冬奧會更具世界意義。中華傳統文化蘊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與“團結友愛、公平競争、互相了解”的奧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東方大國的“和合精神”可以為當下各國超越分歧,締結團結、友誼與和平提供參照。
正如在體育賽場,為最高獎項而比拼與和平共處、彼此尊重并不沖突;賽場之外,深化對彼此的尊重和友愛,有助于各國“一起向未來”。一個“可感”的中國,正藉由本屆冬奧會,為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共同願景提供更包容多元的理念選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