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頭才能看清走過的路。考大學時報考了醫學院。不是因為我喜歡醫學,是因為我是家裡唯一一個上了大學的人,爸爸媽媽希望我有個穩

作者:淩雲MikeLing

回頭才能看清走過的路。

考大學時報考了醫學院。不是因為我喜歡醫學,是因為我是家裡唯一一個上了大學的人,爸爸媽媽希望我有個穩定的好工作。我同意了,因為我也想有個好工作,想着當了醫生還能照顧到家人的健康。

我在上海醫科大學(現在叫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讀了七年。畢業時選擇了普通外科。那時候選外科是因為想着外科收入高;選普外科是想着普外科能做很多手術,什麼病都能看,覺得很了不起。

那時候外科小醫生收入并不高,現在也許外科醫生收入相對不低,但也很辛苦。如果我再選一次專科絕不會選普外科,因為醫學太高深,沒有哪個醫生能什麼病都拿手。

當時在醫學院裡的營養課程隻有一門課,總課時加在一起大約十個小時,而且是門選修課。現在我知道國外的醫學院也差不多,對營養的重視程度同樣的低。但我的印象裡,營養課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

我的研究所學生期間在醫院邊做住院醫邊做科研。那時候就想着多做手術,但因為科研需要,我在實驗室呆的時間比在手術室裡要多很多。

當時我的科研主要做消化道癌症的基因研究。說實話,很枯燥。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段十分有用的經曆。

我參加了一些普外科手術,雖然隻主刀了一兩次闌尾炎手術,其他的都是作為助手拉鈎,看着主刀醫生切膽囊、胃癌、腸癌、乳腺癌。往往在手術結束我才有縫皮的機會,過一把當外科醫生的隐。

外科手術的機會讓我對消化道的髒器有了第一手的認知。收集近百例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标本的經曆也讓我對癌症有了直覺的敏感。

當然,我不喜歡外科醫生的值夜班,不喜歡面對晚期癌症的無奈,不喜歡醫院病房裡的藥水味和壓抑的工作環境。于是在畢業後我選擇了離開醫院,我要去看看世界。

在國外做過基礎病理和免疫研究近五年後,我又讀了商學院。但輾轉了一圈後我發現我還是喜歡健康産業。

很多時候健康與健身的原理是相通的,都需要運動和健康飲食。但醫生讓病人多運動,吃健康些,病人往往不聽。因為健康是這樣一種财富,隻有在丢失時人們才珍惜。我講#減肥# 講#健身# 有人願意聽,因為馬甲線人魚線是這樣一種财富,隻有在沒有的時候人們才會孜孜不倦地追求。

我喜歡的健康不是醫療。因為往往需要醫療的疾病很多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機。

醫學院裡老師講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也記得老師說過:上醫治未病。

倒不覺得有什麼上醫下醫之分,但覺得現在醫學在疾病預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太多的資源和财力精力花在了研究藥物和手術,太少的資源花在了改善生活方式。

#運動# 和#營養# 是我知道的對健康影響最大的生活方式,當然還有情緒管理。

回首半生,才知道冥冥之中我會在#健康# 這條路上不斷探索。過去的每一段經曆都是寶貴财富。

對于健康,運動,和營養有太多值得探索。我很慶幸,我的教育和經曆給我了探索的工具和資源。

雖然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一名醫生,但我感恩當初在他們的影響下讀了醫學院。那是我最珍惜、最寶貴,也收獲最大的一段求學經曆。

也謝謝你願意看我的資訊,容忍一個半路出家的健身教練對營養和健康胡說八道。

回頭才能看清走過的路。考大學時報考了醫學院。不是因為我喜歡醫學,是因為我是家裡唯一一個上了大學的人,爸爸媽媽希望我有個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