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天百忙之中抽空給大家帶來以下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品鑒!
引言
溺愛靡意,魂飛心離。——《空青賦》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啟蒙地,而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教育過于嚴苛,容易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态,孩子會變得謹小慎微,自卑乃至是脆弱;而父母的教育太過松散,也容易讓孩子們養成目中無人的性格,毫無規矩可言。是以孩子是否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還得取決于家庭教育這個天平是否平衡。生活中,我們不乏聽見父母溺愛孩子導緻孩子教育出現問題的例子,就比如,在河南有個出名的“懶王”楊鎖,父母離世時18歲,居然不會洗衣做飯,後來他怎樣了?

楊鎖是河南信陽的名人,隻不過這個出名的原因卻不太光彩。他極其的懶,自出生以來,居然沒有親自做過一件事,這是何等的荒誕?1986年出生的他被父母溺愛在心尖,因為出生的時候楊鎖被臍帶纏住了,差點就沒了命,還是在醫生的努力下才撿回了一條命。他又是個男娃子,家中幾代都是單傳,遭此一劫後父母對他是捧在手心,十分小心的呵護。
之是以取名楊鎖,就是為了保護他,把他鎖在父母身邊的意思。是以,家裡的人是圍着這個少爺團團轉,半點委屈也不能受,待遇堪比大少爺。他們家并不富裕,但父母還是願意傾盡所有去愛他,實則是已經到了溺愛的程度。在楊鎖兩歲的時候,他吵着要吃糖,因為怕他自個兒溜出門去被人擄走,是以他的父母便每天特早跑到集市上去買糖,為此還誤了莊稼播種。
因為太過于寵愛這個兒子了,連鄉親們也看不下去了,紛紛勸他們要正确看待此事,但無論别人再怎麼說,這也是楊家自己的事兒,作為外人的他們也隻能善意提醒了。有鄉親去到他家做客,看到楊鎖每頓都是吃肉,而父母卻隻是鹹菜就米飯。更奇葩的是,楊鎖到了兩歲還不會走路,他的父母是這樣說的,農村土路坑窪地方多,怕摔着他了。是以在楊鎖很大的時候,他外出都是要父母用簸箕擡着的,而他到了八歲還不會自己走路。
八歲,該是上學的年紀了,當時村小也前來招攬學生,楊鎖也被送去學校,但是他卻隻用了一天的時間便把學校弄得烏煙瘴氣。學校老師布置作業後,他哪裡肯做,在家他可都是個小皇帝,事事有父母包辦,他隻會享受,這學校要被老師指使,他怎麼受得了。在家嚣張霸道慣了,哪有什麼禮讓之說。到了第二天他自己也不願去學校,幾次下來父母也就由着他去了。還聲稱不是讀書的料,以後長大打工就是了。
在他13歲的時候,楊鎖的父親去世了,家裡一下子塌了半邊天,忙不過來的母親也開始讓他做事了。但是這楊鎖從小就被溺愛慣了,十分的懶散,怎麼可能幫着母親做事呢?農田的活又苦又累,他母親也憐惜他受不了這個苦,之後便求人帶着他去學做小工,但他哪裡耐得住性子,沒兩天便不幹了。出身貧寒,極其懶散,沒有自我意識,這未來還有何出路?
他的親戚都沒人願意搭理幫助他們家,是以隻有母親一人養着他,在他18歲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臨終之時,他顯得十分呆滞,唯一庇護自己的人也即将去世,母親在床邊祈求親戚未來能照看他,賞他飯吃,這對于親戚們來說也是個艱難的選擇。平白無故養着一閑人,放誰家裡也說不過去。之後他短暫地被表哥家收留了,但表哥結婚後他隻好回到自己家中。
結語
獨自一人在家的楊鎖仍舊不肯自己動手自食其力,村裡人見他可憐了會送他一些瓜果蔬菜,但他卻根本不會做飯。自己懶得打理自己,也不會洗衣服,全身都散發着惡臭。2009年的冬天他被發現凍死在家中了,但卻沒有意外到任何一個人。而一切的悲劇起源,還得歸結于父母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