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網絡照片,侵權删)

泱泱華夏,巍巍中華。千年曆史看北京、三千年曆史看陝西、五千年曆史看河南、六千年曆史看周口。

周口市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谷,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詩經.陳風》赫然在目。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以淮陽為中心曆次設郡置府。周口曆史上英傑輩出。周口是伏羲故都,女娲故裡,老子故裡,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迹”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而中國最早的婚姻禮儀也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約,才開始有了婚姻的習俗。

原始社會“男女雜遊,不媒不娉”。進入母系氏族社會形成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由于近親婚育現象嚴重,當時生出很多聾、啞、傻、殘等問題子女。相傳伏羲、女娲便定制了一個婚嫁禮法,即,第一是正姓氏,第二是通媒禮,第三是行聘禮。

到父系氏族社會已轉變為固定的夫妻制對偶婚配。西周時期已有冠婚習俗,即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簪(ji音,古代女性固定挽起的頭發用的簪子),二十而嫁”。漢代沿襲先秦,婚齡提前,男16可娶,女14要嫁。唐朝婚齡略有變動,至宋以後曆代同漢代婚齡大緻相同。1851年太平天國制定了廢除封建買辦婚姻,保障婚姻自由的法令,規定:“凡天下婚姻不論财”、“一切舊時歪例盡除”、“實行男女自由婚姻”。民國初年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民國二十一年(1942年),法定婚齡男為18周歲,女為16周歲。1950年新中國成立頒布第一部《婚姻法》規定婚齡為男20、女18周歲,并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禁止重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等,1980年新《婚姻法》規定婚齡為22、女20周歲。2018年新《婚姻法》規定婚齡仍為為22周歲、女20周歲。

在豫東周口市,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當地的婚俗習慣也極具特色。下面是采集到的豫東周口市傳統婚俗中流傳下來的一些歌謠,現總結與後: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一、相親歌:

(1)、自古白馬怕青牛,

鼠羊相見一旦休。

金雞不與犬相見,

玉兔見龍不長久。

虎配蛇來如刀割,

猿猴與豬淚交流。

老鼠兔兒不成親,

牛虎相逢必禁婚。

狗兒已蛇難尋宿,

豬馬不可投龍門。

辰馬隻怕金雞叫,

放羊坡上狂奔。

(2)、一些傳統封建、毫無任何科學依據的清規戒律:

“雞狗不如一家”

“兩虎不同山”

“蛇配虎男克女”

“兩隻羊活不長”

“女大一(歲),黃金飛”

“女大兩(歲),銀錢長”

“女大三(歲),抱金磚”

“要得發,女大八”

“能嫁胡茬,不嫁孩娃”等。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二、花轎歌:

新娘上轎,轎夫開始念唱花轎歌:

“花轎把點搭,

鑼鼓把笛刹,

聽俺把花轎誇一誇。

小小點棍直又尖,

滾龍轎杆跨兩邊,

前七尺、後八尺、

七八一丈零五尺,

花轎閣到正當陽,

花轎好比一繡閣,

四個花籃挂四角,

四鳳重千秋,

四龍挂雲頭,

四個獅子滾繡球。

上八仙、中八仙,

麒麟送子在中間,

上三聯好比虎牢關,

下對呂布戲貂蟬。

綠對綠,紅對紅,

琉璃珠子挂響鈴,

刮東風,丁冬響,

刮西風,響丁冬,

大笛吹、小笛鳴,

你看花轎多威風。

花轎搭上點,

主家站兩邊,

看看花轎偏不偏。

一不歪,二不扭,

光明大道又好走。

老少爺們把路閃,

一路平安到家園。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三、鋪床歌:

新婚當天,嫂子将五谷雜糧與金錢、硬币一同鋪灑在床上,還要邊撒邊唱:

(1)“一把撒在床裡頭,

生個日子先叫舅。

一把撒在床外面,

生個孩子中狀元。”

(2)“豆桔上面鋪席子,

明年早生胖兒子”、

“鋪個磚、引(生)個官,

鋪火棍,引舉人”、

“鋪小麥,引個拐”。

“鋪紅棗,引個小,

鋪栗子,引妮子”、

“一把栗子一把棗,

大孩領着小哩跑”。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四、“送房歌”:

拜堂禮儀完畢,随着互相唱禮聲新郎新娘各持“同心結”一端,由“女迎客”攙扶步入洞房,以示夫妻雙雙結為一體,同心協力,白頭諧老,共拜床神,“迎客”唱“送房歌”:

“八仙桌子放中央,

一對喜燭也點上,

十二個果盤子也擺上

一邊坐鴛鴦,

一邊坐鳳凰。

鴛鴦手裡拿一雙,

鳳凰手裡拿一雙。

這枝插到那枝上。

送子娘娘來送子,

好兒送五個,

好女送一雙。

大兒送到北京金銮殿,

二兒送到南京做高官,

三兒送到翰林院,

四兒金榜中狀元,

留下小五守爹娘”。

五、扔繡鞋歌:

有的地方還有扔繡鞋之俗:

“拜罷天地入洞房,

開開箱子看嫁妝。

箱子裝得滿滿當當,

單拿繡鞋整一雙,

隔着梁頭扔過去,

看看是合還是仰,

要是仰着生閨女,

合着生個狀元郎”。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六、梳頭歌:

新娘入洞房後,嫂子,妹妹給新娘更衣,“上頭”,重新梳妝發髻。并邊梳邊唱梳頭歌:

(1)、“一攏子,二攏子,

有個小孩戴頂子(指官帽),

一樹搖錢樹,

二是聚寶盆,

三匹騾馬成大群”。

(2)、“一木梳,一篦子,

生個小孩帶墜子;

一木梳,一刷子,

生個小孩帶把子(均指男孩)”。

(3)“一攏二攏,

黃沙地兩頃。

一拉二拉,

一年一個小毛娃。

一梳二梳,

三年生一小窩兒”。

七、絞臉歌:

新娘梳好頭後由全福之嫂子開始“絞臉”,即一手持紅線結為線圈。另一手用四指撐開呈交叉形,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并邊絞邊唱:

“上完頭,絞絞臉,

柳葉眉,月彎彎,

新娘變的真好看,

女婿喜得團團轉”。

再将新娘所帶的兩個“耳墜”取下換為“耳環”,并邊換邊唱:

“去掉耳墜換耳環,

再當閨女難上難”。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八、送燈歌:

天近黃番。小姑(新郎妹妹)到洞房送燈,點燈,并唱“送燈歌”:

(1)“一送燈、二送燈,

俺給嫂子來送燈,

問你接燈不接燈?”

若新娘未接又唱:

“燈園滿、燈油清,

嫂子不接俺的燈,

俺在床前站個坑”。

新娘接後再唱:

“金燈對銀燈,

銀燈對鬥蓬,

生了小孩主大貴,

都說嫂子真有功,

問你有功沒有功”?

(2)“夕陽西下近黃昏,

小姑送燈洞房門。

金燈對銀燈,

錫蠟對壺瓶,

方桌對鬥椅,

書房對大廳,

昨天陪着父母坐;

今晚陪着奴相公”。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九、點燈歌:

小姑到洞房點燈,并唱“點燈歌”:

“洞房點燈須長明,

時近黃昏該點燈。

一龍燈、二鳳燈、

三仙燈、四楞燈、

五馬燈、六銅燈、

七星燈、八卦燈、

九蓮燈,今年送個長明燈,

過年得個鬧人精(指小孩),

奶奶抱着喂花生”

十、撒床歌:

“無事不進新人房,

新人請俺來撒床,

進院門往裡看,

洞房不遠在面前。

金滴水銀合瓦,

滾龍脊出廈檐,

二龍戲珠雕的全,

油漆門帶亮窗。

磚墁地粉白牆,

木隔栅罩花梁,

明間裡好排場。

丈二條機卷鳳尾,

八仙桌子放中央,

太師椅子分兩旁。

紅綢門簾三尺長,

金鈎挂在銀鈎上。

掀開門簾往裡望,

打量新娘好嫁妝。

大立櫃來小皮箱,

裡邊放的好衣裳。

衣架對面是盆架,

穿衣鏡照着頂子床。

這張床真奇巧,

能工巧匠刻的好。

這個床打的美,

四塊金磚墊床腿。

這個床打的楞,

四個角裡八根枨。

床頂鴛鴦來戲水,

床兩頭來飛鳳凰。

繡花枕頭一般長,

繡錦被褥鋪滿床。

這邊坐的是淑女,

那邊對着俊才郎。

叫金菊并海棠,

端來五果我撒床。

頭一把撒的是榮華富貴,

第二把撒的金玉滿堂,

第三把撒的三元及弟,

第四把撒的四對如意,

第五把撒的五子登科,

第六把撒的六子團圓,

第七把撒的七夕相會,

第八把撒的八仙慶壽,

第九把撒的九蓮送子,

第十把撒的鸾鳳百年,五世其昌。”

“撒了床我就走,

新娘拉着掩的手。

四個盤子一壺酒,

喝盅水酒俺再走。

多謝新娘情意深,

再撒三把謝知音。

一把撒在床兩頭,

生個孩子封公候。

二把撒在床裡邊,

生個兒子中狀元。

三把撒在花席上,

有個閨女是娘娘”。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十一、敬酒歌

洞房内,新郎向新娘敬酒時唱:

“這杯酒敬你的,

叫你生兒養女的”。

新娘向新郎回敬時亦唱:

叫你遮風避雨的”。也有少數書香門弟,詩禮傳家文人之家公子小姐,才子佳人新婚,鬧房時也講究詩文貌,吟詩作賦,由看客、新郎、新娘分别吟詩對唱:

“相公休要多謙遜,

奴本無貌非知音。

在家爹娘常教訓,

孝敬高堂慰夫君”。

“淑女才子美姻緣,

夫唱婦随多和順。

花好月園福美滿,

良宵一刻值千金”。

豫東農家流傳幾千年的新婚習俗 濃濃的鄉愁 古老的傳統至今仍有沿襲

十二、回門歌:

婚後第三天上午,新郎新娘帶禮去娘家省親,謂之“回門”。俗諺:

“閨女不離娘,

離開三天想斷腸”。

娘家設盛宴款待新婿,但新郎、新娘必須于日落前傳回,有傳回婆家晚了,要“瞎婆婆眼”之說。

新娘走娘家也有約定成俗的吉日,有地方

“頭趟四(天)、二趟八、

三趟十二回娘家。

走到婆家婆家發(财),

走到娘家娘家發。”

(蘇韻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