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到醫院就貶值”?患者的錢都進了醫生口袋?醫生、患者與金錢

作者:南京交通廣播

當今中國社會,醫療、教育和養老成為政府和百姓感到非常棘手的三大社會問題。而醫療費用的居高不下,更是成為公衆普遍诟病的社會熱點。“錢到醫院就貶值。”“一輩子的積蓄,夠不上一場大病。”這是人們常說的話。在人們的普遍印象裡,醫院成為最掏百姓口袋的地方。

“錢到醫院就貶值”?患者的錢都進了醫生口袋?醫生、患者與金錢

此種情勢這下,竟然還有人如此張揚地把醫院與錢直接挂鈎,難怪一下走紅。據悉,東莞康華醫院手術室舉行的2022年終總結大會,懸挂着一條橫幅,上面寫着“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裡全是錢”。照片傳開後,輿論一片嘩然,許多網友都對這家醫院的醫德醫風産生了強烈的懷疑。

醫療費用高,人們就自然地懷疑醫生收入高。以為患者的錢都流到了醫生的口袋裡,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據有關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醫生的平均收入是7.9萬元,而2019年醫生的平均收入是7.1萬元,相比2019年平均收入有所提升,但增幅并不大。這個收入明顯偏低。于是造成優秀人才不願意學醫,醫學院畢業生不願意行醫,醫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去接班這樣的一種堪憂的社會現象。

“錢到醫院就貶值”?患者的錢都進了醫生口袋?醫生、患者與金錢

從職業上看,醫生也比其它職業經曆的周期更長。醫學生要經過五年的在校學習,才能取得學士學位,而想要取得碩士或者博士學位,需要付出更長的時間。當一個人進入醫生行業後,晉升道路也漫長而艱難。有些醫生一直到退休還是副主任醫師。其次,醫生職業是一個終身都要不斷學習的職業,壓力很大。同時,醫生還是一個高風險職業,其職業風險并不僅僅來自于患者帶來的傷害,還有這一職業的容錯率低,往往一個錯誤就會引發激烈的醫患沖突,進而斷送一個醫生的職業生涯。總之,作為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含量的職業,它的偏高回報也是合理的。然而看上面的資料,反而偏低。我們能将怨氣出在醫生身上嗎?

值得人們點贊的是,從非典到新冠疫情,在人民生命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時候,那些奮不顧身,從四面八方奔赴抗疫第一線,日夜工作在最危險崗位的人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醫生。一個對醫生缺乏了解和尊重的社會,很難說是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

“錢到醫院就貶值”?患者的錢都進了醫生口袋?醫生、患者與金錢

我們注意到,上述那個挂出刺眼橫幅的醫院是一家被深扒為營利性醫院。大陸目前的醫療機構是公立醫院和私立(民營)醫院并存,其中私立醫院大部分是由社會出資以營利性機構為主導所辦立的醫療機構;也有少數為非營利機構,享受政府補助。其中營利性醫院的信譽頗受公衆的質疑,是聽“利”的還是聽“義”的,誰來給一個指引?醫療畢竟不是一個普通的産業,緊緊與之聯系的有一樣比利益更重要的東西:生命,換言之是公益、道義、社會責任。這是營利性醫院也需要遵守的原則。營利性醫院如果以營利為唯一目的,不顧道義和社會責任,最終将失去廣大患者的依賴,也無利可圖。

最近“冷血醫院”、“金錢醫院”在媒體的曝光也再次提醒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改革、引入競争固然重要,監管能否跟得上更不可忽視。

“錢到醫院就貶值”?患者的錢都進了醫生口袋?醫生、患者與金錢

面對營利性醫院社會信譽度偏低的實際情況,如何破解這個困局呢?

首先,提升服務品質,這是核心問題,是營利性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其次,辦出特色,營利性醫院要想在與非營利性醫院的競争中獲得生存空間,必須抓住自己的優勢領域,并深耕擅長的方向,尋找發展的突破口。

此外,在緩解患者“看病難”上下功夫。大陸人口衆多,僅靠非營利性醫院提供的服務有限,“看病難”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營利性醫院應該在技術和服務上進行創新。建立一個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務系統,比如利用網絡發達便利的新形勢,開展網際網路醫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