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文|趙能靜

宋朝無論是在文藝生活還是生活品味都是一流的,那麼業餘的體育、休閑運動有哪些呢?通過相關記載發現,北宋的體育項目相當全面、尖端,而且全民關注,由此讓北宋成了一個體育強國。

衆所周知,當初高俅發迹就是因為球踢的好,是以一下子改變了命運,這種現象的背後顯然可以有很深的解讀與認識。從上到下注重體育和娛樂活動是這一根本,正因為體育和休閑活動的整體風尚,讓北宋人的業已生活十分豐富。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相關畫面

元宵節上的上竿表演,引得圍觀百姓大呼小叫。

從元宵節時“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裡,擊丸蹴鞠,踏索上杆。”

這個就是對于正月十五體育項目的一個場面描寫,此外還出現“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跳索、相撲……。” “殿前兩幡竿,高數十丈,左側京城所,右側修内司,拾材分占,上竿呈藝解。或竿尖尖立橫木,列于其上,裝鬼神,吐煙火,甚危險駭人。至夕而罷。”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是以這種踏索的高難度技巧表演彈跳和騰越高難度項目把觀衆往往吓得大呼小叫。上竿項目在彼時也叫“爬竿” ,不但驚險而且相當刺激,配合着煙火等絕活,讓這種最初的“雜技”給北宋的表演帶來驚奇。當時著名的兩本筆記《夢華錄》 和《夢梁錄》都有相關細緻記載,包括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都可以看到一些場景。

如“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 ,然後在竿子上表演絕活,于是出現了“又有村落百戲之人,拖兒帶女,就街坊橋巷呈白戲使藝,求覓鋪席宅舍錢酒之資。”

水上秋千,讓河流上的景緻更加豐富多彩。

“水秋千”顧名思義就是在水上蕩漾秋千的意思。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這項活動的最初似乎由趙匡胤鍛煉軍士操練水戰而來,“擲銀瓯于波間,令人泅波取之。”由于水上活動的增多,甚至産生了許多相關詞語,如“弄潮”,如蘇轼的“吳兒生長狎濤瀾,冒利輕生不自戀憐。”說的就是這種水上相關玩樂活動。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東京夢華錄》中将“水秋千”的場面驚險記錄的頗為完整“有兩畫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侯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僦秋千,将平架,筋鬥擲身入水,謂之水秋千。”顯然在書上蕩秋千可不是很好玩,而是為了表演給大家看的具有冒險的一種競技項目。“以父母所生之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說的就是這種風險。但是由于這種技藝惹得群主十分喜愛,且人山人海的觀望下,讓許多“弄潮兒”樂此不疲,最熱鬧的時候宰相帶頭組織觀看,可謂非同凡響。《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熱鬧的場面“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閉池,雖風雨亦有遊人,略無叙日矣。”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東京夢華錄

從國術表演到各種舞蹈,展現了北宋人怎樣的審美?

後世的人都說北宋是文弱的,理由是北宋那麼多文人,和宋太祖的防備武将的國策所緻,但這隻是一個方面,在當時國術的表演還是頗為盛行的。

“樂部舉動,琴家弄令,有花妝輕健軍士百餘,前列旗幟,各執雉尾蠻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變開門奪橋等陣,然後列成偃月陣。樂部複動《蠻牌令》,數内兩人,出陣對舞,如刺擊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則蠻牌者引退。”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顯然這種表演是具有“實戰性”的,北宋雖然文弱那隻是一種風度,真實的原因是,民間身懷武藝的高手層出不窮,不然如何出現那麼多“好漢”?有的國術表演很是具有操練演習的樣子,甚至是排兵布陣。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這些“武林高手”,在群眾的圍觀下顯得更加有勁頭,一套組合拳外加一套武器把式引得百姓拍手叫好,真是好不熱鬧。然後為了表達對這些“好漢”的表演紛紛拿出銅錢進行“贊賞”,跟今天“直播”還有那麼一點類似,所不同的是,他們從來都不喊“老鐵,輕按兩下666”或者“給大哥點點關注”。

舞蹈項目繁多,表演美輪美奂,展示了北宋人獨特的審美。

舞蹈這一形式并不陌生,從上古時代就有,如記載的“執牛尾”,邊演邊跳,就是這一形式。

到了宋代更加注重舞蹈的藝術性,這似乎與唐朝的傳承有關。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東京夢華錄》中記得一段舞蹈的描寫:“參軍色執竹竿子作語,勾小兒隊舞。小兒各選年十二三者百餘人,列四行,每行隊頭一名,四人簇擁,……樂部舉樂,小兒舞步進前,直叩殿陛。參軍色作語問,小兒班首近前,進口号,雜劇人皆打和畢,樂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

這個就是典型的舞蹈表演,在舞台上有對白,也有肢體表演,還要邊唱邊跳,确實是需要很綜合強大的藝術表演力。

北宋為何一直是體育強國?

他們“諸雜劇色皆渾裹,各服本色紫、绯、綠款衫。自殿陛對立,直至樂棚。每遇舞者入場,則排立者叉手,舉左右肩,動足應拍,一齊群舞。”此外由于舞蹈不斷被注入新鮮内容,多角度文化進行表演,讓當時的舞蹈表演形式上多樣,内容上多彩,閱聽人廣泛,引領了百姓們的審美風範。

是以對于北宋的藝術生活來看,那個時代一點也不枯燥,相反是最懂生活、品味、藝術的時代,可惜繁華如夢,最終散落在曆史的角落,遙不可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