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xún,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義,由此引申為連接配接不斷,又引申指時間,表示随即、不久。
今天我們來認識【尋 xún】這個字。

【字形演變】
尋,甲骨文(像一個人張開兩臂)(睡席),表示張開兩臂,測量席子的長度。古人用測量平展的睡席長度,計算睡卧者的精确高度。有的甲骨文以長條形狀的代替席,強調測量“長度”;同時加“口”(有長、寬、高特征的物品),表示測量物品的長或寬或高。篆文以“工”代替甲骨文中的,強調用專用的工尺測量長度;同時加“彡”(毛發,代頭部),表示從頭到腳測量人的高度。造字本義:動詞,張開兩臂測量物品長度。隸書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彡”(毛發)。《漢字簡化方案》中簡體楷書“尋”,又省去隸書字形中的“工”(工尺)和“口”(物品)。
【書法名家】
【字詞釋義】
〈名〉
1.會意。從工口,從又(彐)寸。本義:八尺為尋)中國古代的一種長度機關,八尺為尋
尋,繹理也。——《說文》。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尋,長也。周官之法,度廣為尋。——《方言一》
是尋是尺。——《詩·魯頌·閟宮》。傳:“八尺曰尋。”
舒肘知尋。——《大戴禮記·主言》
度尋舒兩肱也。——《小爾雅》
蹄間三尋。——《史記·張儀傳》。索隐:“七尺曰尋。按,程氏瑤田雲,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巧,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
争尋常以盡其民。——《左傳·成公十二年》
無尋尺之祿。——《國語·晉語》
千尋鐵鎖沉江底。——《三國演義》
深逾尋丈。——[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動〉
2.尋找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尋向所志。——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視其側。——《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尋其方面。——《後漢書·張衡傳》
3.探究;研究;推求
一一皆可尋其源。——蘇轼《王維吳道子畫》
4.用
尋,用也。——《小爾雅》
日尋幹戈。——《左傳·昭公元年》
将尋斧柯。——《孔子家語·觀周》
尋網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國演義》
三年将尋師焉。——《左傳·僖公五年》
5.繼續
及武侯死後,夫人尋逝,臨終遺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國演義》
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于無盡。——譚嗣同《思篇》
6.讨伐,派兵去鎮壓
夫三軍之所尋,将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于是乎緻武。——《國語·周語》
7.追逐
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漢· 張衡《西京賦》
8.通“燖”。用熱水脫毛
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公羊傳·成公三年》
〈副〉
9.經常,時常 。
10.頃刻,不久
未果,尋病終。——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移刑部。——清· 張廷玉《明史》
帝尋被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尋遣丞請還。——《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介〉
11.沿着,順着
紹遂尋山北行。——《後漢書》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唐· 李白《東魯門泛舟》
【字的故事】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譯文:
黃四娘家周圍小路開滿鮮花,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
嬉鬧的彩蝶在花間盤旋飛舞不舍離去,自由自在的小黃莺叫聲悅耳動人。
解讀:
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寫景小詩。小路上花團錦簇,長滿花朵的枝條被壓得低垂下來,花瓣之上是流連忘返的彩蝶,它們圍繞着花枝翩翩起舞。從這裡,我們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鳴的黃莺,它們活潑自在的神态,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詩人用時時、恰恰這些極富韻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麗紛繁的畫面充滿了動感,也使得詩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節奏。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
這組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第二年春暖花開時,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