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作 者:劍心

來 源:周至縣澤明書院(ID:zzxzmsy)

春初醒,寒意猶在。我正在向往江南的春天。

孟春的江南煙雨間泛着《卧虎藏龍》裡的色調:綠意沉香,奔放從容,歲月在泊着烏篷船的水中央悠悠晃晃,慢慢磨衍成一種情景乃至心境。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這般心境中,有生命底色和鄉愁格調,有持久追尋的核心意義。近讀張林忠先生的書法,發現其與我心中的江南之春,在同一個話語場。

林忠先生以線條叙事,在宣紙上遊走,不為色相世界裡的旋渦所動,水闊天長中具有一種心靈遠遊的氣質。

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審視,每個人的筆墨都值得期待。

藝術是生活的解藥,質感是生命的必要,林忠先生的生命質感來自于他的書法藝術和文學創作。

從追風少年到滄桑中年,當現實生活的磨難頻頻起伏時,他在宣紙上掀起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林忠先生屬于七〇後,典型的農家子,在浙江台州一個叫做林家塘的地方,度過了自己的苦樂童年。

因為懷揣一顆藝術的夢想,渴望着走出去,如曠野的風一般自由不羁,追逐自己的夢想。從國小到國中,再到衛校,然後是十二年的軍旅生涯,乃至轉業後執業于電力部門,在俗世生活中打拼,書法一直陪伴者他,不離不棄。

時光匆匆,涼涼夜色,福樓拜說:“藝術廣大之極,足以占據一個人。”若沒有對書法發自内心的愛,單憑浮躁環境下的長年臨池,便足以徹底拖垮一個人的耐心。

林忠先生的書法,同他的文章一樣,沉得下去,不浮,其筆墨裡有本真存焉。

作為零點起飛的文人書家,他至今不忘将自己領上書法之路的國小書法老師陳永田先生,和在筆墨成長裡給他助益良多的吳繼鴻先生,那是藝術人生旅途中自己為自己選擇的親人,擁有着生命之間的精神傳遞。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面對時代的喧嚣和奔流不息,雖紙白而墨輕,但林忠先生的書法撐得起人生種種。

林忠先生擅隸書,兼能行草。他的隸書,從東漢名碑《張君表頌》入手,然後浸染在《禮器碑》《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等碑刻經典的世界裡,不斷找尋筆墨最該有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為了能看到《張遷碑》《禮器碑》等的原碑,他不止一次去山東泰安岱廟、曲阜孔廟朝聖學習。

沿着傳統的脈絡,在一次次的書寫中重新認識自己,捕捉和感受着隸書雄強、渾樸、古拙、蒼健的魅力。

另外,除了向兩漢時期的經典漢碑學習外,林忠先生将自己的審美視野擴大到明清隸書、秦漢簡帛乃至于一些民間的殘磚瓦片,沉潛内轉,如癡如醉,經年累月,他的隸書像壯年男子有力的心跳和低沉的歌聲,讀來令人懷想無已,不期然而然地擁有了一種樸茂蒼茫之風。

林忠先生認為,“當代隸書的創作,不管在創作意識還是在用筆上,較之與清人隸書,大大強調了用筆的運動節奏的變化和意趣的豐富,就是他的那種寫的意味,比清人更強,這是個大大的進步”,進言之,“書法是藝術,應有别于寫字。”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真正的書法家,對藝術的追求,應該上升到字外功夫的積累,重在才情和學養。他曾出版散文集《林家塘》和詩集《墨痕》,洗練清新的文筆,獨特巧妙的意象,折射出一個飽經歲月磨砺的農家子入骨入血的親情之念,海藍沙白的青春夢想,以及長夜漫漫,無以為遣時的悠遠情懷。

這些指向性明确的人生表達,一再證明了林忠先生的文學天分與勤奮。

一直以來,他都在用自己文學的甘泉去澆灌書法的田園。難怪他的書法中時或會顯露出一領疊得整齊的月白舊衫,于秀削挺拔中頗見清韶之氣。

或許,正因如此,他的筆墨線條不再陷于單調的叙述,有了多樣性的精神重奏,有了跟當代隸書創作的和而不同。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裡。”不消多說,林忠先生的書法走的是一條文墨雙修同輝的人文之路。他因在一次展覽中遇到一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手劄,而一見傾心。這些年來,林忠先生的業餘時間大部分花在對金農的研究上。

“準确地講,我在寫金農題材的文章,解讀金農的一件件手劄——寫給朋友、客戶、鹽商、官員的信劄,自己偶爾也寫寫金農的手劄式的小行書”,理論和實踐的雙向驅動,使得他越發欲罷不能,文與藝皆有所獲。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随着研究和書寫的深入,林忠先生萌發了走遍金農走過的路的想法,像操琴長嘯騎馬行走的流浪詩人,從杭州到揚州,從揚州到湖州、再到北京,凡是有金農落腳之所,都成了林忠先生追尋之地,真的是愛上一座城從喜歡一個人開始。

似乎有某種指向性地,冥冥中,隔着三百年的時空,他把金農作為了知己,曠野裡一起走過、深夜裡一起醉過的那種。辛未歲末,林忠先生取号為“也農先生”,以表自己私淑金農之情懷。

在林忠先生的眼中,“直到現在,金農的存在,依然是一個神奇,一種時代的文化标志。站在整個文化複興的角度來看,他的價值無法低估,依然有着無與倫比的魅力”。

可以說,林忠先生是通過史料研究、紙本臨摹書寫、深度遊曆,三位一體地去走近金農,文墨相濟之下,最終有了20多萬字的《冬心的朋友圈》和10多萬字《世間何物可勾留》兩部書稿的亟待問世。

養就胸中一段春——張林忠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牛皮明明《在裂縫中尋找微光:文化大師的風骨與溫度》中有言:“人的一生有兩次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一個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日子。”這兩個日子,一個歸于魂牽夢繞的林家塘,一個歸于天涯——屬于文學和書法的天涯。

天涯路遠春來早,林忠先生依舊葆有着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生機與雄心。

再讀他的書法,沒有僞态和時尚,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卻日有成長。

墨染流年中,既有搖滾的激越,也有民謠的滄桑,線條緊貼性情,寫出了格局,寫出了内心的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