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作者:米剛462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吳昌碩“美意延年”

人類最早的節日隻有兩個:冬至和夏至。愛好光明而又向前看的古人,就把冬至作為新年——新的一年的開始。冬至就是最早的新年。至今冬至還保留了祭祖、吃湯圓的民俗。後來因為施行陰曆,把新年開始的日期,定在正月初一,又叫做“大年初一”。自從辛亥革命以後,因為改用陽曆(又稱公曆、西曆),“新年”定在陽曆一月一日。于是原來的陰曆(又稱舊曆、夏曆、農曆)新年就改稱“春節”了。從“年”到“節”,确實是縮小了。我以為“過大年”的說法更好一些。為什麼呢?因為春節就是陰曆新年,不僅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而且是全年中最大的一個節日,節期長達二三十天之久。春節的節日禮儀、慶典也是最多的。春節也最能展現民族精神,幾千年來,傳承不絕以至今天。是以,叫做“過大年”确乎更合适一些。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慈禧 “福”

年終歲尾,忙得最多的就是“總結”。人總是處于不斷總結的過程中,有哪些得失,還有哪些目标需要進一步實作。人生活着就是一個過程,直至最終回顧一生。中國人将過年稱為年底、年關,否極泰來,總想未來有好運氣,有個盼頭,人生總是有希望的。對于古人來說,所有的“總結”并不一定都是公文,有時恰恰是一些日常手劄,便可以成為見證,尤其是經過曆史長河的積澱,吉光片羽。中國人喜歡許願,心存若幹期許,對未來的承諾。秦觀的詩,“又豈在朝朝暮暮”。人到中年,暮氣增加,少了沖動,保持内心的激情更好,最好可以成為一種習慣。讓書寫成為一種日常的習慣,就和三餐飯一樣簡單,一樣按時出現,最平常也是神聖的。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西晉《蠟節》殘紙(古樓蘭遺址出土)

關于春節的起源,一般民俗專家都同意起源于蠟祭。蠟祭的“蠟”又寫為“臘”,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呢,就因為這是蠟祭的月份。蠟、臘原來有獵的意思。12月也是古人農閑打獵的時候。在遠古,神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神。在春天耕種之前要祭祀土地神、農神,祈求他們保佑風調雨順;而在秋收之後則要祭祀百神,要去打獵搜尋最好吃的東西來祭祀百神,感謝他們的保佑使人們獲得了豐收。早在堯帝甚至更早的時代,就開始有蠟祭了。這是對大自然的感恩,表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蠟祭後來就成為春節,其節日民俗的内容又增加發展了很多很多,各地也多種多樣,難以計數。有的地方過春節長達一個多月,由臘八就開始準備年貨、開始排練各種文藝節目——準備社火活動。《禮記》說蠟祭是“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幾千年前就是如此。20世紀初在羅布泊荒漠的樓蘭古城遺址出土,那裡出土了一批魏晉文書,大多是殘紙斷簡,當年算是廢棄物,今天卻是難得的魏晉墨書真迹。這些留存于世的作品,都有意無意地記錄了中國人隆重過春節的習俗。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壬午除夕,玄烨 《除夕書懷》

有時真的難以想象,上至天子,下至一般群眾,都會在除夕之夜留下一件作品?在舉國歡騰,大肆狂歡之夜,康熙皇帝呆在書房裡安安靜靜地寫一件作品,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天子與民間同樂,這是讀了康熙作品之後的感覺。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乙亥除夕,康有為中堂

康有為除了政治家、維新家的的身份角色,在逃亡過程中成了旅行家,周遊列國。除夕之夜,身居船中,吟詩成篇,别有一番感慨。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黃道周《除夕帖》拓本

最令人感到悲壯的是黃道周,因為堅持反清複明的大業,除夕之夜還身陷囹圄,不要說和家人相聚,盡享天倫之樂,就連基本的生活都已經成了問題,讓人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毫不在意,從容作詩,視死如歸,境界令人欽佩,不禁肅然起敬。是以說,黃道周書法有一股剛烈之氣,不是簡單地書生意氣。書法中有些因素是學不來的。他的書法和康熙帝擺在意氣,帝王的氣度都比不上大英雄的氣概,為之黯然失色。這就是胸懷境界之差别。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壬寅除夕,董其昌48歲題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

有時,書寫要帶有一種儀式感、神聖感。董其昌專門在壬寅除夕之夜題跋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顯然是很有意的。今年正好是壬寅年,相距420年。董其昌一生曾經五次題跋此畫。目前所看到的這一次是48歲時書寫,人到中年,功夫已經成熟,信手揮灑,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董其昌對趙的評價,董其昌的一生,都是和趙孟頫不斷較勁:“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曆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态,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庚子除夕,翁同龢《平安》中堂

翁同龢書寫“平安”二字顯然也是有意安排的。采用的是民間的“合體字”做法。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平安夜”可以拿出來得瑟一下。其實國人過不慣洋節。有時候跟風而動,是因為不了解真實的内涵,本質是缺少相應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積澱,更多是商家的炒作而已。西方人在平安夜,都是家人相守,中國人則喜歡逛大街,瘋狂購物,根本不是平安夜。不能不說,“平安”是中國人最樸實的理想,每天為生活奔波操勞,有時風裡來、雨裡去,平平安安最重要。每次出門,家人的叮囑最簡單就是“平安歸來”,這本是最道地的中國式語言,一旦扯上洋節就變味了。看落款就知道,翁同龢當時的心是極度不平靜的,庚子除夕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身在除夕之夜,内心渴望、祈求一點“平安”,那是多麼可貴。今年适逢庚子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屈辱,已經掃蕩一空,國富民強、國泰民安,讓人為之感慨。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丁亥除夕,吳大澂臨《散氏盤》

源遠流長的傳統禮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中,“禮”為第一,孔子雲:“不學禮,無以立。”書法為什麼講究執筆、坐姿、站姿,因為作為對個人身體規訓的一種方式,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禮的一部分。西方語彙中沒有“禮”這個概念,純粹用風俗差異來區分文化。由此而言,“禮”具有獨特性,是整個華人世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此外,中國文化還有一個西方沒有的概念,就是“族”。人的社會關系準則從家庭成員延伸到親戚構成“家族”,當“禮”再次延伸,适用範圍就擴大為“民族”。中華民族以“禮”來确立整個社會關系準則。錢穆先生曾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禮儀除了“禮”,還有“儀”,人際社會交往中注重禮節和儀式。儀式非常重要,就是指通過一系列既定的表演或行為方式來實施某些具有象征性意義的活動。儀式的社會功能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表達、确認和鞏固一個群體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進而建立或強化社群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甲寅除夕,錢南園臨《争座位》

人類思維意識的脆弱性、不可靠性、局限性、不确定性,必須不斷的借助外力來确定或重建個人的方位感。社會儀式能夠起到獲得方位感的作用。儀式對于個人來說,是确認或重新找到在時空中的位置,包括個人空間、公共空間、文化空間、社會空間等。儀式可以将一個社會的文化符号進行傳播,起到鞏固和傳承集體記憶、文化記憶的作用,通過儀式,社群、文化和文明才有了延續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