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作者:米刚462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吴昌硕“美意延年”

人类最早的节日只有两个:冬至和夏至。爱好光明而又向前看的古人,就把冬至作为新年——新的一年的开始。冬至就是最早的新年。至今冬至还保留了祭祖、吃汤圆的民俗。后来因为施行阴历,把新年开始的日期,定在正月初一,又叫做“大年初一”。自从辛亥革命以后,因为改用阳历(又称公历、西历),“新年”定在阳历一月一日。于是原来的阴历(又称旧历、夏历、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从“年”到“节”,确实是缩小了。我以为“过大年”的说法更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春节就是阴历新年,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而且是全年中最大的一个节日,节期长达二三十天之久。春节的节日礼仪、庆典也是最多的。春节也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传承不绝以至今天。所以,叫做“过大年”确乎更合适一些。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慈禧 “福”

年终岁尾,忙得最多的就是“总结”。人总是处于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有哪些得失,还有哪些目标需要进一步实现。人生活着就是一个过程,直至最终回顾一生。中国人将过年称为年底、年关,否极泰来,总想未来有好运气,有个盼头,人生总是有希望的。对于古人来说,所有的“总结”并不一定都是公文,有时恰恰是一些日常手札,便可以成为见证,尤其是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吉光片羽。中国人喜欢许愿,心存若干期许,对未来的承诺。秦观的诗,“又岂在朝朝暮暮”。人到中年,暮气增加,少了冲动,保持内心的激情更好,最好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让书写成为一种日常的习惯,就和三餐饭一样简单,一样按时出现,最平常也是神圣的。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西晋《蜡节》残纸(古楼兰遗址出土)

关于春节的起源,一般民俗专家都同意起源于蜡祭。蜡祭的“蜡”又写为“腊”,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呢,就因为这是蜡祭的月份。蜡、腊原来有猎的意思。12月也是古人农闲打猎的时候。在远古,神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神。在春天耕种之前要祭祀土地神、农神,祈求他们保佑风调雨顺;而在秋收之后则要祭祀百神,要去打猎搜索最好吃的东西来祭祀百神,感谢他们的保佑使人们获得了丰收。早在尧帝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有蜡祭了。这是对大自然的感恩,表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蜡祭后来就成为春节,其节日民俗的内容又增加发展了很多很多,各地也多种多样,难以计数。有的地方过春节长达一个多月,由腊八就开始准备年货、开始排练各种文艺节目——准备社火活动。《礼记》说蜡祭是“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几千年前就是如此。20世纪初在罗布泊荒漠的楼兰古城遗址出土,那里出土了一批魏晋文书,大多是残纸断简,当年算是废弃物,今天却是难得的魏晋墨书真迹。这些留存于世的作品,都有意无意地记录了中国人隆重过春节的习俗。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壬午除夕,玄烨 《除夕书怀》

有时真的难以想象,上至天子,下至一般民众,都会在除夕之夜留下一件作品?在举国欢腾,大肆狂欢之夜,康熙皇帝呆在书房里安安静静地写一件作品,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天子与民间同乐,这是读了康熙作品之后的感觉。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乙亥除夕,康有为中堂

康有为除了政治家、维新家的的身份角色,在逃亡过程中成了旅行家,周游列国。除夕之夜,身居船中,吟诗成篇,别有一番感慨。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黄道周《除夕帖》拓本

最令人感到悲壮的是黄道周,因为坚持反清复明的大业,除夕之夜还身陷囹圄,不要说和家人相聚,尽享天伦之乐,就连基本的生活都已经成了问题,让人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毫不在意,从容作诗,视死如归,境界令人钦佩,不禁肃然起敬。所以说,黄道周书法有一股刚烈之气,不是简单地书生意气。书法中有些因素是学不来的。他的书法和康熙帝摆在意气,帝王的气度都比不上大英雄的气概,为之黯然失色。这就是胸怀境界之差别。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壬寅除夕,董其昌48岁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有时,书写要带有一种仪式感、神圣感。董其昌专门在壬寅除夕之夜题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显然是很有意的。今年正好是壬寅年,相距420年。董其昌一生曾经五次题跋此画。目前所看到的这一次是48岁时书写,人到中年,功夫已经成熟,信手挥洒,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董其昌对赵的评价,董其昌的一生,都是和赵孟頫不断较劲:“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庚子除夕,翁同龢《平安》中堂

翁同龢书写“平安”二字显然也是有意安排的。采用的是民间的“合体字”做法。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平安夜”可以拿出来得瑟一下。其实国人过不惯洋节。有时候跟风而动,是因为不了解真实的内涵,本质是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积淀,更多是商家的炒作而已。西方人在平安夜,都是家人相守,中国人则喜欢逛大街,疯狂购物,根本不是平安夜。不能不说,“平安”是中国人最朴实的理想,每天为生活奔波操劳,有时风里来、雨里去,平平安安最重要。每次出门,家人的叮嘱最简单就是“平安归来”,这本是最地道的中国式语言,一旦扯上洋节就变味了。看落款就知道,翁同龢当时的心是极度不平静的,庚子除夕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身在除夕之夜,内心渴望、祈求一点“平安”,那是多么可贵。今年适逢庚子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屈辱,已经扫荡一空,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让人为之感慨。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丁亥除夕,吴大澂临《散氏盘》

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中,“礼”为第一,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书法为什么讲究执笔、坐姿、站姿,因为作为对个人身体规训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礼的一部分。西方语汇中没有“礼”这个概念,纯粹用风俗差异来区分文化。由此而言,“礼”具有独特性,是整个华人世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此外,中国文化还有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就是“族”。人的社会关系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亲戚构成“家族”,当“礼”再次延伸,适用范围就扩大为“民族”。中华民族以“礼”来确立整个社会关系准则。钱穆先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仪除了“礼”,还有“仪”,人际社会交往中注重礼节和仪式。仪式非常重要,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既定的表演或行为方式来实施某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活动。仪式的社会功能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表达、确认和巩固一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建立或强化社群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薛元明|今夕何夕,壬寅除夕

甲寅除夕,钱南园临《争座位》

人类思维意识的脆弱性、不可靠性、局限性、不确定性,必须不断的借助外力来确定或重建个人的方位感。社会仪式能够起到获得方位感的作用。仪式对于个人来说,是确认或重新找到在时空中的位置,包括个人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等。仪式可以将一个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播,起到巩固和传承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作用,通过仪式,社群、文化和文明才有了延续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