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順聖母廟宋元明清戲曲碑刻考

作者:考古快遞

平順聖母廟宋元明清戲曲碑刻考

《文物世界》2004年03期 馮俊傑

平順縣原為潞安府(今長治市)潞城縣(現已改市)的青羊裡,明嘉靖八年(1529)割潞城、黎縣、壺關三縣地創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削縣改為平順鄉⑴,民國時又恢複縣制。潞城是春秋潞子嬰兒國采邑,曆史上曾名刈陵⑵。本地碑刻言及籍裡時,或稱平邑,或稱平順裡、平順鄉、青陽裡,或習稱潞城縣為嬰城、刈陵等,皆本此。

平順縣最大的九天聖母廟在東河村。東河村現屬北社鄉,古稱東峪,或寫作東谷,也稱聖母谷,舊屬三池裡。這裡地處太行山中,四面有九峰環拱,前後則雙澗潔回,地勢深邃險要。九天聖母廟即坐落在村西,一個山擁水抱的高岡上,坐北朝南,古人稱作祠島。廟裡現存民國以前的碑刻32通,其中與戲曲有關的就有16通。戲曲碑刻中,包含着一部概要的鄉村劇場史,幾條賽社演劇資訊,除可作為戲曲史料的補充外,也具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的研究價值。這裡一并加以考述,且附諸文末,以飨同好。

平順聖母廟宋元明清戲曲碑刻考

一、碑中的宗教神話與本地傳聞

平順東峪廟可能始創于唐代,與道教在唐初就受到朝廷的隆寵有關。九天聖母原本就是道教的一位尊神,地位僅在西王母之下。故碑稱主神的選擇無外乎兩點:一贊聖母的“驅雷舉電,贊天育化”之功,特别“靈驗”;二引當地父老傳說,唐李靖在這裡見過聖母,并受天符行雨,以此本地向以“聖母之仙鄉”自居。顯然,前者出于道教宣傳,後者源于傳奇家編造的神話,相對而言,還是神話對村民的聖母崇拜影響更直接一些。

道教宣傳說,九天聖母“在天為玄妙玉女,在地為太乙元君',“權大道之樞機,占長生之真際”,叱風咤雲,神通廣大。又說聖母的顯赫還在于,她是老子一一太上老君的母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記有好幾種說法:

老君母曰玄妙玉女,天降玄黃,氣如彈丸,入口而孕,凝神瓊胎宮三千七百年,赤明開運,歲在甲子,誕于扶刀,蓋天西那王國,郁寥山丹玄之阿。又曰:老君在胎八•一年,剖左掖而生,生而白首。又曰:青帝劫末,元氣改運,托形于洪氏之胞。又曰: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氣繞身,五行獸衛形,如此七十二年而生陳國苦縣賴鄉渦水之陽、九井西李下。⑶

是以道教徒作九天聖母班(科儀),常用的白文就是:

結秀成胎,顯靈通于處處。威光莫測,施妙法于人人。曩相現玉女之身,根本作護持之主。應九女而垂慈錫胤,灌百藥而智慧周通。行于十方,恩周三界。⑷

然而這位女神地位的真正提高,還是“母以子貴”的,就像封建時代的貴婦人一樣。繼唐高宗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之後,頗有點女權思想的武則天,于光宅二年(685)九月追尊聖母曰“先天太後”。此後更加推崇道教的宋真宗,又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制加聖母号曰“元天大聖後”,天禧元年(1017)三月兖州太極觀成,乃行正式冊封禮。⑸可知平順一帶虔誠的聖母之祭,開始于唐而盛大于宋,自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本地相傳李靖受知于聖母而代天行雨的故事,乃原本于唐人小說,但有很大改動。廟裡現存時代最早的碑刻——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扶立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的《潞州潞城縣三池東聖母仙鄉之碑》(附1),前題“撰文人進士張孝先,書字人王淨林”,末記縣尉劉唐錫,主簿劉宗和,州防禦推官兼知縣事晁明之等,參與其間。這些人有學識也有地位,對此傳聞卻都深信不疑,足見它根基的深固和流傳的廣遠。碑中說:

于有上黨郡潞州潞•城縣三池裡東,古老雲号聖母之仙鄉,有宮庭聳麗,存靈象法奇。金鳳台高,閑于衛騎;海仙殿奧,列于雲兵。此是大唐時未遍衛公投宵之所,得聖母重賜之筵,鸾祥雲口太虛之天,興雷雨滌中華之國。

李靖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以功封為衛國公,新舊《唐書》皆有其傳。碑中所謂“蓋井葛仙公煉藥之宮”,指平、潞分界處大禹山下的葛洪祠。“世傳邑人申仙遇葛洪于此,授煉形之術”,因建其廟祀⑹。中有古井二眼,“相傳葛洪師事鮑元,學道于此”,故又名葛井山⑺。而太行方言“葛”、“蓋”音近,是以碑中寫作“蓋井”。而東峪南山有“神泉”,“俗傳裡人見一白虎入南山下,覓至山不見,止存一木箭,拔箭得水,故名。”⑻此即碑中“南臨沒虎之境”數語之所本,并傅會終南山學道和爛柯山的神話,以潤色其文。

廟裡另一通時代較早的碑刻,是元蒙中統二年(1261)創立的《重修聖母廟記》。其中也提到了李靖行雨的故事,并且議論道:

神不可見也,見之者殆乎妖;夢不可征也,征之者近乎妄。然而小白親紫衣而霸齊,子房禮黃石而興漢,此皆前世所明言,而後進之共知也。若是,則李藥師之駕龍軒而飛空,瀉天瓢而救旱,雖欲不信,得乎?當其佐太宗,掃孤隋,南平關會,北抵陰山,揮劍成河,變晝為夜,非萬靈密佑,其孰能與于此乎?

小白即齊桓公。“靓紫衣”,出自《莊子•達生》篇,大意說:桓公田于澤,管仲禦,見鬼焉,問管仲何所見,對曰:“臣無所見。”桓公病,乃問皇子告敖是否有鬼,皇子曰:“有。”遂列舉多種鬼神之名,而強調“野有彷徨,澤有委蛇”。然後說:“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手而立,見之者殆乎霸。”桓公輾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⑼子房是張良的字,“禮黃石”指其圮橋進履之事,見《史記》本傳。傳中寫圮橋老人後來喜以兵書授之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正義引《括地志》載孔文祥雲:“黃石公,須眉皆白狀,杖丹藜,履赤舄。”“°)子房讀其書,能應機權變,遂佐漢高祖平定天下。又見《太平廣記》所摘《仙傳拾遺》⑴)。碑中借助這兩個故事,試圖證明李靖受聖母之命而行雨的事,亦非虛妄,連他“掃孤隋”等偉績也是“萬靈密佑”的結果。一派道家口吻。碑文作者秦彥客,是一名道士,平陽路(治所在今山西臨汾)三洞講師。末署“彥和□志并書”,彥和可能是其師弟,是碑的補記者和書丹人。碑題“前潞州昭義軍元帥,兼鎮遏軍民糾訪使,提領本縣軍民口□馬僖建”,“進義副尉王伯州、倉使王信立石”。碑陰還記有“男,本縣長官馬德;次男,出軍千戶馬良;次男,本縣奧魯馬口”等,皆馬禧之子。“本縣”則指潞城縣。諸人的事迹均不詳。連同宋碑,這些人的姓名、出身及官職,都可以作為方志資料,考晉故之助了。

按李靖行雨的故事,首見于唐李複言的《續玄怪錄》。内雲李靖微時嘗射獵靈山中,住在當地農民家裡,一次因迷路而投宿于某朱門大第,老夫人設宴款待。夜将半,靖聞扣門聲甚急,乃行雨天符到。原來這裡是龍宮,老婦人即龍母,因其二子不在,倉促間隻好請李靖代為行雨。李靖應允後,龍母遂敕黃頭構青斃馬來,又命取雨器,是個小瓶子,系于鞍前。戒曰:“郎乘馬,無漏銜勒,信其行,馬跑地嘶鳴,即取瓶中水一滴,滴馬鬃上,慎勿多也。”然後寫李靖——

于是上馬騰騰而行,倏忽漸高,但訝其隐急,不自知其雲上也,風急如箭,雷霆起于步下,于是随所躍辄滴之。既而電掣雲開,下見所憩村,思曰:“吾擾此村多矣,方德其人,計無以報,今久旱苗稼将悴,而雨在我手,甯複惜之?”顧一滴不足濡,乃連下二十滴,俄頃雨畢,騎馬複歸。夫人者泣于廳曰:“何相誤之甚?本約一滴,何私下二十尺之雨?此一滴乃地上一尺雨也。此村夜半平地水深二丈,豈複有人?妾已受譴杖八十矣,但視其背血痕滿焉,兒子亦連坐,奈何?”靖慚怖不知所對「12)

宋元碑中變龍母為九天聖母,改水瓶為天瓢,又把小說裡的靈空山坐實于東峪附近之山,說東峪是“衛公假宿之地”,大概也改李靖好心幹了壞事,而作喜慶之結局吧,遂使本地升格為“聖母之仙鄉”。聖母廟裡很早就有李靖殿,縣志還說:“李衛公廟,耽車、遷善、王莊等村皆有之。”〔⑶聖母崇拜遷延到李衛公崇拜,成了本地宗教民俗的一大特色。事實上晉東南到處都有李衛公廟,其建立的初衷,主要都是用來零祭的。

降雨神話外,平潞一帶還有另一個關于李靖和聖母的傳說。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九天聖母梳妝樓後土殿借舞亭碑記》(附6)就寫道:

父老相傳,唐貞觀皇帝命李衛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過此地,居民安堵無恙。軍中慈母顯聖,而跳梁小醜遂以削平,是以衛公奉旨重修。而廟宇宏闊,檐楹翠飛,稱為天堂盛迹。鄉人不忍淹沒其事,于正殿左側列李衛公祠堂,志不忘也。

碑題“歲貢生王遜己撰,府學生員秦祚新書”,所言漳水赤壁乃昔日平順八景之一的“赤壁懸流”,在“新安裡赤壁村南,有石崖深澗,高數丈餘。漳水至此急流入澗,聲吼若雷,氣騰若霧,浪噴若珠”〔"J。按照這個說法,李靖原本不是未遇時在此受天符行雨,而是身為統帥來這兒征讨敵寇,由于軍中“慈母顯聖”,協助他打了勝仗,于是“奉旨重修”了這座聖母廟。至于李靖駐兵的地點,方志均說是在潞城縣神頭村。《潞安府志》即雲:“神頭在(潞城)縣北三十裡,古樹蒼然,煙郁山畔,有唐李衛公廟,昔駐兵于茲。”佥)《山西通志•秩祀略中》也說:“李衛公廟在潞城縣北神頭村,祀唐衛國公李靖。”并引《潞城縣志》說:

相傳駐兵于此。後晉高祖初,以有陰助,封王爵,谥曰“靈顯”,見邑人楊義方碑記。又有宋紹聖初邑人張山修廟記,元符元年副使呂升谒廟記,金泰和二年進士王陛臣重修記。〔旳

這幾通碑都已泯滅了。不過,諸家雖記李靖駐兵于此的傳聞,卻對“李衛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軍中慈母顯聖,而跳梁小醜遂以削平”之說,不置一詞,看來是不信的。舊時代總有些文儒喜歡把傳聞落到實處,遂有此等不經之言。它遠不如行雨神話瑰麗動人,估計産生也晚,又與祈雨之建廟初衷拉扯不上,因而在群衆中間實際上并不流行。

二、碑記本廟舞樓的建立與變遷

九天聖母廟16通與戲曲有關的碑刻,真實記錄了它的舞樓從建立、改建到不斷修葺的千年裡程,合起來相當于一部鄉村劇場的簡史。從中可以看到,當地村民如何苦心孤詣地經之營之,曆盡宋元明清數代風雲災患而不辍,而這一切又僅出于禮神之虔誠。這在今人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的。

北宋張孝先碑說“命良工再修北殿,創起舞樓”,碑陰裡又有“創起舞樓、行廊共五十間”、“修舞樓老人”和“修舞樓維那一十五人”等語,即為該廟十二世紀初就已經建有獻戲舞樓的鐵證。這是迄今為止僅發現的三通含有“舞樓”字樣的宋碑之一,因而彌足珍貴。

元中統二年碑雖然沒有言及舞樓,但此次重修乃因金元易代之際廟有嚴重破壞,“知I自劫灰之後,僅留故地之餘,瓦磚俱口,桶口不備,将成湮沒,次緻荒蕪”,是以當時不可能坐視舞樓之殘破不管。牛聯奎《舞樓賦》碑(附15)即雲:“考王淨林之書,讀張孝先之記,拓基于宋元符之三,重造于元中統之二。”他把元初的那次重修舞樓也統計在内,是合乎情理的。

碑記另一次修葺舞樓是在明初,有洪武十二年(1379)《東谷社增修武樓記》碑(附3)。碑的書法有些拙劣,刻工也很差。其中的“武”字僅出現在标題裡,而據主神的身份、其它碑刻和現存的廟貌看,這裡從沒有也不會有什麼武樓,故“武”字當是“舞”字之誤。作者署作“本村秦景唐”,也是書丹人,立石人即碑裡頌揚的鄉間耆老常蒲,還有他的兩個兒子,一夥人的教育程度都不很高,難免錯字。碑文不長,隻說聖母廟:

殿宇檐廊,歲久日深,風雨為之侵淩,鼠雀為之喧擾。裡人屢修屢補,俨然可畏,惟有斯樓基址未完。一旦耆宿常蒲謂衆曰:“正殿巍峨猶足瞻仰,樓址殘缺可無補修乎?”于是捐己費,因衆力,不期月而石花絢爛。

這回是隻修舞樓,未及其它,是以用時很短。其中“斯樓基址未完”、“樓址殘缺”二句,指上次工程留下了尾巴。上次工程大概是在元末,或洪武初年。是時宋金及元中葉以前留下來的舞樓,面寬、進深、架構以及前背景布局等,已不再适應戲曲發展的需要,于是太行各地紛紛擴大其規模,改造其形制。東峪也不例外,隻因人力物力一時不很充足,這才留下“基址未完”的遺憾,等待後人修補。如果我們推斷不錯,那麼洪武十二年之前的某次重修,對于本廟舞樓來說應當是一次較大的變革。

明初還有一次舞樓工程,也在洪武間,隻是具體年代不詳。其重修碑刻清末還在,《舞樓賦》的作者就據以頌揚說:

洎乎大明,厥有良吏,賢同知著其官銜,秦良弼标其姓字。勞苦不辭,嫌疑不避,恃一柱以擎天,散千金而鋪地。父為創而子為因,述其事而繼其志。牆皆易土而為磚,事悉勒銘而永志。

康熙版《平順縣志》載:“秦良弼,東谷裡人。洪武中以賢良超取,赴京省府,較才藝堪任用,授中顯校尉。”〔⑺中顯校尉是武散官名,明初從元代承襲來的,秩從六品(⑻。碑裡稱其官銜為同知,同知是知州的佐官,明制也是從六品〔⑼。二者相合。元末張士誠自立為王時曾罷科舉,别令有司察舉賢才,明初因之,而賢才之目有八,其二就是“賢良方正”。秦良弼以賢良超取,得授同知,這在科舉運作正常之時是難以想象的,“蓋是時仕進無他途,故往往多驟貴者”是也〔測。

據此,秦良弼修廟是在他得官之前,竣工于他上任之後。所謂“父為創而子為因,述其事而繼其志”,又說“嫌疑不避”,詳其語意,似乎賢良超取之事和他捐了許多錢修廟的表現有關。至于這次工程與洪武十二年那次孰前孰後,便不得而知了,隻知道包括舞樓在内的建築,原來是土牆的這次都換成了磚牆,費銀上千,想來工程也頗具規模。

明代另一次較大的修廟工程,乃策劃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翌年起工,至三十七年方才告竣,足足用了13年時間。事見嘉靖四十一年邑人柏山石布撰文并書篆的《重修九天聖母祠話(附4)。碑末記有天啟六年(1626)大賽社首、崇祯五年(1632)扶碑社首的姓名,此碑顯然是崇祯五年重立的。碑前“買釘車一輛”一條文字,當是後人所補。嘉靖間的這次重修,使廟貌有了很大改觀,原有的殿宇多所翻新,又增建了不少房屋:

其建立者,則祠制之西北角九楹,東北角八楹;其重修者,則正殿三楹,後土殿三楹,李靖王殿三楹,西亭殿三楹,東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中各附以原像。至于山門則凳以磚,而凡垣皆磚焉。舞樓則柱以石,而凡基皆石焉。用過匠之工價,役之口糧,需之物料,則三百九十千有奇,米則一千石有奇,谷則五百石有奇。貨則儀帽,畜則牛羊,悉有成數。

舞樓原來的木柱換為石柱,可能是落架大修。山門、院牆都砌之以磚,一切房屋凡基皆石焉,故用時長,花費也高。經過這次重建,東河聖母廟諸殿大抵形成系統,沿至清末民初再也沒有大的變化。但從碑中山門、舞樓分述的情形看,二者當時還不是一體化建築。舞樓可能是倒座式的,山門在其側;也可能獨立于院内,與正殿拉開一定的距離。從山門外面的地形觀察,我以為倒座舞樓的可能性不大。廟院所在土岡原本不夠寬闊,又陸續建了許多房屋,所剩面積自然還要狹窄些⑵)。也就是說,舞樓如果原在院内,使用空間肯定不适合大型劇目演出,它遲早會經曆一次真正的革故鼎新。

東峪廟舞樓的徹底改造是在清初,康熙三十七年(1698),拔貢生王尊賢的《重修九天聖母廟碑記》(附5)即述其事。當時村民們曾經連續三次大修其廟,一次是順治二年(1645)起功,至其五年戊子(1648)告竣。另兩次是在康熙時:

自甲寅年起工,改建舞樓,乙卯年改建梳洗樓,補修十帥殿,丙辰年建立戲樓,三載而四功告成。……适值吳逆猖狂,人心俱口,以緻功程中止焉。及三十五年丙子……各莊共起錢糧,更換軟門,繪畫殿宇,修置屏風,煙煌壯麗,裡社增輝。舉前之欲舉而中止者,至是而大集其成焉。

碑裡所謂“吳逆”,是指先降後叛的吳三桂,事件發生在雲南,對内地也有強烈震動,以緻這裡的群眾曾一度中止其修廟工程。值得注意的是,碑言康熙十二年甲寅(1673)改建舞樓,丙辰年(1676)建立戲樓,但沒有明說舞樓與戲樓是否并存。而據現存建築考量,我以為該廟改建的舞樓還在,隻是被擴建成了伶舞亭(詳後)。而建立的戲樓就在現存戲台的位置上,與山門合為一體,因有嘉靖間完善的廟貌,這會算是“大集其成”了。

至此,該廟戲樓無論位置、形制,都大緻定了下來。此後,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九天聖母廟碑記》(附7),五十五年(1790)《重修關帝廟廣生祠三曹殿十王殿梳妝樓十帥殿戲樓東西廚房煤馬房記》(附8),僅述幾次小規模維修情形。道光十年(1830)《金妝九天聖母坐像金面聖母神鬓并修理西南石岸口窯涼亭及補修地震壞正殿戲樓西廚禅堂庫房碑記》(附9),所言維修的原因,主要是遭受了地震。道光十五年《重修九天聖母倩舞亭碑記》(附13)内雲:“随五載報賽之期,各量工而修葺焉。”當時似乎已有五年維修一次的成規,神廟管理更加規範了。

聖母廟最後一次重建戲樓,是在同治四年(1865),有同治五年貢生常山鳳及子廩生常遷芝合撰的《重修舞樓窯亭記》碑(附14)。碑中說:

第昔之舞樓規模卑狹,牆垣壅蔽,不足以壯觀瞻,不足以舒耳目。曆年既久,雨蝕風漂,檐瓦飛殘,眉梁突出,傾圮之形幾不可以終日。

常山鳳,翻印本《平順縣志》誤作“常岚是先誤“鳳”為“風”,後因“山”、“風”豎排,而連在一起的結果。《平順鄉志附錄》常山鳳名下,僅注“恩貢”二字㈤,而碑署平順常家村人。他說舞樓“創始難稽”,顯然沒有細看那通宋碑而失于疏忽。這次是從同治癸亥(1863)起功,兩年後告竣,“綜計費錢一千三百四十五千缗”。作者說:“功成之日,予馳觀焉,睹斯樓也,兩牆并一,三面玲珑,輪焉奂焉,高矣美矣,不啻海市蜃樓目前宛在。”這的确是該廟曆史上最高、最大、最美的一座舞樓了,故一碑之記猶嫌不足,十年後又刻了一通專頌戲樓的《舞樓賦》碑。

賦碑立于光緒元年(1875),署作“甲寅歲進士吏部即選儒學訓導牛聯奎敬口”,末字不清,當是“撰”字。牛聯奎的名字也出現在常山鳳碑裡,題為“平順鄉清和村歲貢生即選訓導牛聯奎書丹”。據此可知,所謂歲進士實即歲貢生,是歲貢生的美稱,就像元明以來稱舉人為鄉進士一樣。他是有些文學才華的,在本地頗有點名氣。《平順縣志•文儒傳》即載:

牛聯奎字拱樞,清和村人。成豐甲寅貢。任靈丘縣訓導。長于詩賦,淡泊自甘。創修潞平試院,頗稱竭力。其對聯雲:“千秋國士由簧出,平色人才入選來。”後東峪九天聖母廟戲樓成,仆(譜)《舞樓賦》。

本賦可分為八層,每層尾字連起來,正是“同治四年重修舞樓”八字,與标題下的自注吻合。此即命字為韻,體具起承轉合的八股賦的一般作風,為明清舉業所專習。不過牛聯奎畢竟是用鋪陳手法讴歌家鄉的戲台,情感的真誠、激蕩,又為一般的八股賦望所難及的。作品形象地概括了聖母廟舞樓的曆史變遷,繪聲繪色地盛贊它的堅固、高峻和華美,頗具賦的體物之工,是一篇本廟舞樓史的形象總結。其中描寫新舞樓時難免有些誇張溢美,但所追述的曆代修葺情形,大抵是以他所見到的碑文為依據,故其主要内容尚然可信。

綜合諸家碑記,本廟舞樓建立于北宋元符三年,當時可能在院内。元中統二年,以其嚴重傾壞而重建。元末或明初的某次大修,擴大了它的規模,至洪武十二年全部完成。嘉靖二十四年重建廟宇時,僅将舞樓的木柱更換為石柱。它的徹底變革是在清初,康熙十二年改建原舞樓,十五年又造了一座新舞樓,使與山門合為一體。這舞樓曾于同治四年落架翻新,“北方正位,南面伸展”,再次擴大它的規模。此後,雖經民國二十五年(1936)張樹堂碑記說的“委頹者以新”(附16),但其主構架沒有改換,至今仍然用作戲曲演出。

三、聖母廟及其舞樓、僧舞樓之現狀

中國古代的戲台,很早就成了神廟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除佛寺外,其它廟宇沒有戲台廟貌就不算完整。常山鳳碑刻有雲:“祭期獻戲,建有舞樓。”(附14)關于神廟舞樓建立之緣起,他說得最清楚。每一座廟宇都以某一主神為中心,然後實用主義地拉來許多神靈,構成一個圓滿自足的神系。古代農村以及大多數城鎮戲台,就坐落在此神秘文化的小背景中。

從碑記可知,聖母廟舞樓在宋元時期即已面對正殿、後土殿和李靖殿,明清之時神靈及其殿宇不斷增加。到後來正殿之前是俏舞亭,再前是山門舞樓。院之東西分别建有關帝、靈猊王、閻羅王、子孫(高裸)、十帥、三曹等殿,另有禅房、庫房、東南二廚、馬房、煤房等附屬建築。山門下面,還朝南造有東西窯洞各三間,窯頂東西又各有七間涼亭,緊貼于山門兩側建築物的後牆上。嘉靖碑說它“西北角九楹,東北角八楹”,“東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現在除西南角的建築不存外,其餘的基本完好。正殿仍供聖母,東西側殿分别供奉竈君和龍王,東北角供奉關帝和孔子,東南角為閻王和藥王,西北角是後土和李靖,正東是梳妝樓,正西為子孫殿。孔子、藥王、竈君、龍王,都是近年新增之神,而三曹、十帥、靈呪王等都沒了,把竈君擡高到側殿,亦不合古制,惟其神秘的宗教氣氛仍不減當年。

聖母廟配享神裡的靈贓王,是長治地區普遍供奉的太行三峽山之神。《山西通志》引《屯留縣志》說:“廟在山巅。宋崇甯二十年,賜額靈呪,封為顯應侯。”按雲:“廟額皆名護國靈贓王,蓋金、元間又封王也。”又說:“明洪武庚戌,改号為三峻山之神,敕有司于仲春、季夏、仲秋祭享。……隔省郡邑,香火絡繹不絕。”⑵)太行群眾制造并祭祀這位靈贓王,目的也是祈雨。

現存山門舞樓三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築:外觀高聳氣派,内看華美雅緻。自下院須登二重53級漢白玉階梯,方可進入山門即舞樓底層。山門外果然如賦碑所說“地剩半弓,隻深尺許”,使樓更顯髙峻。硬山頂前加歇山檐,檐的四角俱全。後脊之上也有翹角。頂上筒瓦灰脊,隻是鴉尾毀了一個。底層施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收煞明顯,柱頂石是須彌凳形的,束腰處線刻了一些花草林木。其東平柱銘曰:“同治四年歲次乙醜閏五月二十二日立”。樓内脊杭則題寫着:“大清同治四年歲次乙醜七月初六辰時上梁大吉”。兩層的建築時間,僅相隔月半。舞樓徹上露明造,前後四架椽。底層總高3.35米,上層柱高已3米,進深4.27米,面闊8.54米,其中明間寬3.95米。台前施以四根圓木柱,鼓鏡礎,沒有柱側角和柱生起,也不是移柱造。平梁及五架梁全用自然彎材,平梁上的童柱合沓與五架梁上面的童柱駝峰同一鷹嘴形制,隻是前者稍長些。兩個抹角梁都比較短,金桁下有吊柱與之相交,使後加的歇山檐分外牢固。東西台口較寬,可以從兩側看戲,是以賦碑才形容為“三面玲珑”。

舞樓上層柱頭科,為計心造五踩,單杪單下昂,内轉偷心造。耍頭含珠龍頭,昂身刻為龍身,華棋則作龍尾,成一整龍,然隻追求神似,并不逼真。其外拽萬棋、廂棋均雕刻成卷草,棋頭卷殺三瓣,十分華麗。平身科惟明間一朵,瓜棱坐鬥,凡三縫,出45。斜樓、斜昂,雕成三條金龍,惟中間那條形神兼備。斜拱作龍爪,各抓一物。華橫為龍頭,口銜一蛇。昂為龍身,耍頭雕成龍尾,向上彎曲纏結然後伸出,尾的兩側也是龍爪,做緊握狀,泥道闆又雕成水雲圖,遂使其龍有了飛動之勢。其襯方頭後尾與金桁吊柱相交,故其作用主要是裝飾性的。轉角鬥棋亦五踩,單杪單下昂,然有五縫,中間一縫出45。斜棋、斜昂和由昂,但也都是變體。華棋雕作龍頭,下昂、由昂、襯方頭均雕作龍身,自下而上伸展,而龍尾細長單出,緊貼在仔角梁上。其餘四縫均雕成近似的龍形。這些都是晉東南常見的手法。由于仔角梁奮力向上斜伸,故其翼角高高聳起,确如“整飛鳥革”。

舞樓額杭、闌額及雀替有繪畫,也有雕刻。額杭是由兩節厚重的植木接成的,伸出柱外垂直截去,斷面未加修飾,正面明間卻繪有人物故事一幅,工筆彩畫,内容與雍正碑中所言“李衛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過此地,居民安堵無恙”的傳聞有關。畫面分兩部分,東面主要人物有五,中間是位虬髯主将,帥盔綠袍,面向西,正吩咐一名将官去做什麼,而那位将官半轉身,正在吩咐另一個人。将軍身後是他的夫人,面孔端莊清秀,在向将軍靠近。再左畫一英俊的少年将領,可能是他們的兒子,正拱手傾身而立,作領命狀。西部畫面上站有兩排人物,臉朝西,正在觀看一股噴湧的水流,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本地八景之一的“赤壁懸流”,筆觸相當細膩。而闌額及雀替則布滿透雕,尤其是明間雕刻的兩條黃龍,從兩側飛來,中雕一頭母獅和一頭幼獅,母獅踩幼獅于腳下,憨态可掬。其餘空間全是含苞待放的牡丹。兩次間分别雕有香爐仙瓶,琴棋書畫,花鳥之類。此種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作法,正是清代的建築風格。整體看去,舞樓木作之細密精緻,形容為“煙鎖雲封”不算誇張。

舞樓兩側各建有二層夾樓二間,“兩牆并一”,連同舞樓三間正好是“七間缥缈”。夾樓亦硬山頂,筒瓦灰脊,墀頭無磚雕。四架椽屋,中間立一方形抹角木柱,素平礎。柱上闌額和普柏杭,鬥口跳耍頭,補間翼棋各一朵。上層正面牆壁現已拆除,下層則一門一窗。台上東西各有小門通往夾樓,這裡是藝人化裝的場所。廟内沒有東西看樓,即婦女看戲處,這是它和晉東南一般神廟最大的差別。

祭期獻戲不止在舞樓,還在獻殿,本地稱之為借舞亭。這個名字是從《論語》“八俏舞于庭”取來的〔旳。西周時樂舞隊列每八人為一伶,天子八信、諸侯六伯、大夫四信,各有其制,不得僭越。獻殿沿用這一古舊的倩舞之稱,是想表明,祭神禮儀及儀式中所固有的歌舞、隊戲等節目,都要在這裡上演,具有和舞樓同樣的演藝功能。

應當說明的是,這座俏舞亭可能是在宋元舞樓的基址上,由明代舞樓改建的。理由一是本廟宋元明三代碑刻從未提到過它,可知那時廟裡還沒有獻殿。二是康熙碑說甲寅“改建舞樓”,又說丙辰“建立戲樓”,也沒有提及獻殿或借舞亭,但是費了許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建的舞樓,不可能僅使用三年就拆除,蓋于當時就已經作為獻殿使用了。三是“倩舞亭”三字直到雍正碑裡.才出現,卻說“所有聖母梳妝樓、後土殿、他舞亭,曆年久遠”,顯然都不是建立之物,據此,似可進一步斷定這伶舞亭就是康熙間改建的舞樓。而本廟小院的中軸線上,絕不可能間隔排列開正殿、儲舞亭、舞樓、戲樓四座建築,舍改造原舞樓為獻殿殆無其他的辦法好想。四是從現存形制和石柱、柱礎、鬥棋等構件來看,倩舞亭仍有不少明代遺迹,說它是據原舞樓改造而成的,并非全無實據。

他舞亭亦歇山頂,四面無牆,南面的兩個轉角伸至舞樓檐角之下,二者距離很近。頂上灰脊筒瓦,屋脊有些殘破,垂依脊獸、仙人角神、套獸寶瓶早已不存。它的平面為縱長方形的,與一般獻殿橫三間或者橫五間的布局比較,的确有些特别。其四架椽亦東西排列,山花則一南一北。面闊三間7.4米,明間寬3.8米,進深五間共10米。台基寬10.3米,側寬12.7米,基高僅0.93米。都是沙石抹角檐柱,收煞比較明顯,然其柱礎或素平,或覆蓮,或方凳,形狀不一。柱面多有雕飾,手法也大不相同。這些東西顯非一時之物,嘉靖間給原舞樓更換的石柱亦當夾在其中。亭内金柱四根,為圓木柱,前後各二根,都是短圓柱形石礎,此又和檐柱大别。檐柱柱頭科皆三踩單杪,桃面抹斜,耍頭三幅雲,用材較為寬厚,這也是明代作風。惟明間有平身科一朵,用瓜棱坐鬥,三踩三縫,出45。斜棋,耍頭刻作含珠龍頭,華棋刻作龍身和龍尾,兩側龍爪也各抓一物。此與舞樓平身科相同,隻是龍形相反,自然是清代木工的傑作了。

據宋元舞樓的規制推測,本廟原舞樓雖經明人擴大,但面寬、進深至多也就是三間。康熙十三年改建,用時較短,緊接着又建立戲樓,不大可能有力量擴大原舞樓的規模。雍正五年重修,費時五年整,這才有機會把它朝正殿方向伸展到五間,那兩排金柱大約也是這個時候加上去的,并從此正式改名曰倩舞亭。其後道光十五年主要是彩繪(附14),沒有更換構件,否則碑裡會提到。至于它的歇山頂結構,還是因襲宋元舞樓的式樣,迄今未改。總之從舞樓到信舞亭,經曆了太多的滄桑,是以在它的身上難免留下不同時期的曆史遺痕。

四、碑刻及舞台題記裡的演劇資訊

關于本廟的戲曲活動,碑裡有極簡單的記載。此外,舞樓牆上幾條民國時期的題記,也多少能夠提供一點資訊。雖系蛛絲馬迹,從中仍可以看到,曆史上聖母廟裡的戲曲演出,還是比較活躍的。

一是周期性的春祈秋報要演戲。宋碑“絲竹無窮”句裡,也許不單指歌舞,亦指當時的雜劇演出。明碑的碑陰記有“天啟六年大賽社首牛弘光”等(附4),乾隆五十五年碑又說“三月春賽,四村神樓悉排于廟内”(附8),大賽、春賽,都是大型的祈報活動,屆時一定要唱戲的。神樓亦名神架,裡面有神的雕像,迎神的時候要擡着它遊街,後面跟着百戲社火。《舞樓賦》碑末尾附有《四景車會》詩一首,能讓我們輪廓地了解本廟暮春迎神賽社時的熱鬧景象:

四景神車不記年,八村五社會流轉。賽期例十三春暮,宴酒先嘗二月天。廿四馬樓排列後,幾重社鼓列目前。東下南北西輪轉,崇奉丹霄太乙天。

這裡的古代習俗是每年二月舉行鄉飲酒禮,春末舉辦賽會,會期援例為十天。所謂“東下南北西輪轉”,是指賽會由各村輪流主辦。節目是年年都差不多的,除戲曲外還有多種文藝形式在街道、場院演出。其中惟“四景車會”曾是當地的一大特色,可惜今人業已難道其詳。“四景”可能指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紮成彩樓置于高大的、車轅很長的馬車上。這馬車惟廟會時才準使用,故又名神車。而“馬樓”是專門用來置放社鼓的,高大堅固,形制與神車大略相同。每年大賽時,各個村社的神架、馬樓、四景神車都要全部出動,載歌載舞,鑼鼓喧天,到會上一競高低。因為有四景車會,是以整個賽期喜慶而又熱鬧的氣氛,變得更濃了。

但題記裡有一條寫着:“長邑口口,民國廿年四月初三、四、五日”,在此演出“清連(廉)傳……忠節傳、義思□”等劇目。長邑指長治。從中可知民國聖母廟春賽的正日,是每年的四月初四,三、四、五日唱戲三天,而不是十天。這大概是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才把會期縮短的吧。不過據說近年來又恢複為十天了,正日還是四月初四。

二是主神“聖誕”也須演戲。本地相傳聖母的“誕辰”是六月十九日,屆時廟會将演戲三天以示祝賀。舞樓題壁中就有這樣後:“潞邑雙樂口。戲賈(價)五石米。合班□友所見口口。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泰山圖、沙陀國、清風山、清河(和)橋……o出筆見笑。中華民國巻拾年六月十七、十八、十九日演戲三天。”其中記有八個劇目,可惜多已漫浄。此外還有一條:“黎邑北坊村三樂班王照榮出筆。民國廿七年四、六月到此。”沒寫劇目。這個戲班連續接受聘請,參加一年内的春賽和“聖誕”兩次演出,說明它在當地很受歡迎。

三是主要配享神的“聖誕”還要演戲。道光十五年郡庠生秦明章的《禁止空取樹上水果碑記》(附12)就說:

嘗聞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是竭誠奉神自古然也。況關聖帝君備智仁勇功之德,享伏魔大帝之封,理宜虔誠祭祀,以盡口神之道。今合社公議,每年逢六月二十四日聖誕吉期,獻戲三天,所有花費,按水果樹均為攤派,額外善施者貼賬書名。

民間傳說這位關老爺最愛看戲,不用說“備智仁勇功之德”了,就憑這一點就得給他一唱三天。其實是鄉民們更愛看戲,這才編出了如此“正大”的理由。

四是給神像“開光”必須獻戲。道光十年(1830)秦明章的《重修十閻君殿羨并金裝神像以及創修東南石窯碑記》就說:“意欲獻戲開展神光,又慮費資不繼,仍集衆妥議,按地捐錢以畢乃事。”(附10)看來戲曲早已是神廟祭祀禮儀中很重要的一項,無戲不成禮,是以無論經費多麼拮據,他們最終還得設法實作自己的意願。

五是廟内賭博要罰戲。乾隆三十八年《重修九天聖母廟碑記》裡,就有一條鄉約:“合社公議,廟内永不許賭錢,不遵命者罰戲三日。”(附7)把下一次祭期獻戲的費用,全部派定給賭徒,辦法真是妙絕。農村廟會時,總有些無賴子弟聚衆賭博,令人憤慨,故神廟裡的禁賭碑所在多有,然而一般是以體罰為戒。例如晉城市府城村玉皇廟,其道光十八年的《禁賭碑》就說:

村中禁賭,舊有條規。近緣去年冬月水官會敬神演戲,有他村數人來廟,公然聚賭。經鄉約,社首禀官究處,蒙李太爺堂訊,将聚賭之人鎖鍊示衆。自此合村公議勒石,永遠禁止賭博,違者乃複送官究處不貸。特此謹白。道光十八年正月吉日,府城三社紳士社首公具。⑵)

措辭十分嚴厲。不過稍加對比就會感覺到,東河聖母廟裡的的經濟制裁,同時也剝下了此等人的臉面,還滿足了群衆少花錢多看戲的要求,比單純的體罰和送官究處更具實效。

聖母廟裡的演戲盛況,惟《舞樓賦》碑有所描寫。作者是在歌頌舞樓建築之美的筆墨中順帶出來的,是以并不具體,也不全面。其中“果然樓外有樓,拟西湖之妙舞;聽到曲中度曲,俨齊右之清讴”四句,即已高度評價了戲曲的音樂和歌舞。同時,他也不忘寫幾句看戲的感受,尤其不忘贊美那些鄉村的樂戶藝人:

鏡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鏡奇觀,目前可睹。匾懸“陽春白雪",長唱《陽春白雪》之詞;牌挂’‘廣寒淸虛”,恍遊廣寒淸虛之府。緬梨園之子弟,盡态極妍;被優孟之衣冠,式歌且舞。

賦裡稱其舞樓為“古霓羽樓”,讓人想起唐玄宗時風靡全國的《霓裳羽衣曲》。此與台上懸挂“陽春白雪”之匾,目的都是在拔高戲曲“下裡巴人”的卑下地位,使它從通俗文藝上升到“雅樂”的行列。而牌挂“廣寒清虛”顯然是在給戲曲的“幻境奇觀”定性,突出的是戲曲以奇幻為美的審美傾向,含義都十分明确。清末士大夫對戲曲的開明态度,以及戲曲在當時對全社會的深廣影響,這兩塊牌匾的内涵都已經昭示一二,可惜早被毀掉To

賦碑說“鏡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鏡奇觀,目前可睹”,其中的“奇幻”二字拈出了晚明和清一代士大夫們的戲曲觀。在他們看來,“戲者,戲也”,戲劇如鏡花,如水月,如廣寒宮般的清純和清虛,人物情節強半是虛構的,是以大可不必即幻而求真。太原晉祠有一座明萬曆元年(1573)建立的戲台⑵),台上乾隆丁醜年(1757)挂出的“水鏡樓”匾也含這個意思。但他們同時也認識到,戲曲如同傳奇,事不奇不傳,不奇就不值得一看。是以其創作宗旨就是要“稽前代之盛衰,鏡人事之得失”⑵),既還人類曆史一個生動形象的總結,又為現實生活立一面映照是非、美醜的鏡子。所謂“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⑶),藝術的真實同樣能使忠奸善惡畢現于台上。應當承認,以奇幻為美的戲曲審美觀,較比明中葉以前的“曰忠曰孝”,以善為美的審美觀,已有長足的進步。

賦碑盛贊梨園子弟的藝術才能,惜其用一優孟衣冠、盡态極妍、式歌且舞之類,未免過于老套,遂使其頌詞流于一般。不過,這幾個詞畢竟是對表演藝術高度肯定的時候才使用的,作者偏愛家鄉戲曲的的态度可以了解。事實上,清末民初地方上的某些戲班,藝術水準确已達到較高的境地。本廟舞台題記中就有一條,戲班名稱及題寫時間都已不存,所記劇目全帶一個“關”字,有“天水關、三山關、八仙關、金城關、金亭關、反五關、出同(潼)關……度是關”等,共十八出“關”戲,至為罕見。一個普通的鄉村戲班,竟能以專演“關”戲而聞名當地,不能不承認,清初還被稱之為“土戲”的花部,後來的發展真的令人刮目相看了。

總上可見,碑刻裡記載的戲曲活動向來簡單,原因除受碑文篇幅的拘限外,作者對戲曲的評價偏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說來,宋碑裡隻要能夠寫有“建立舞樓”四字,即已珍貴異常了。元、明碑刻才開始有舞樓的簡單描寫,然少演出資訊。到了清代,文人士子對戲曲的社會效應和藝術價值的認識有所提高,碑記的戲曲内容也就普遍增多起來,并且時有議論性的的隻言片語,閃爍着時代的審美觀點的火花。平順東河聖母廟裡的碑刻是這樣,其它神廟裡的碑刻也是這樣。

【附1】潞州潞城縣三池東聖母仙鄉之碑

唯大宋國大都督府潞州潞城縣聖母仙鄉重修之廟,撰文人進士張孝先。書字人王淨林。

粵以天地蓋載,神明照臨,報濟于廓州,媚景潛通于沙界。風光有信,而雷風迅烈無私,而雲雨飛沈出沒。向壺中天地,威靈在物外仙鄉,助玄風蕩蕩,護帝境明明。牡桑田後,毛吞巨海;現神通時,芥納須彌。鳌宮自在,鲸浪逍遙,權大道之樞機,占長生之真際。

于有上黨郡潞州潞城縣三池裡東,古老雲号聖母之仙鄉,有宮庭聳麗,存靈象幽奇。金鳳台高,閑于衛騎;海仙殿奧,列于雲兵。此是大唐時未遇衛公投宵之所,得聖母重賜之筵,駕祥雲口太虛之天,興雷雨滌中華之國。故有東溟嚴麗,洪濤下隐,草藏乾坤,彼土中現洞天淳柄。東枕于九朝□□聖景,控大趙之桑田,看太虛之日月。西觀蓋井葛仙公煉藥之宮,廣口帝聚金之地。南臨沒虎之境,此乃終南山靈公學業之洞,圍碁客歸洞天歲遠,爛柯仙抛鄉故年深。北望靈台秀峪,白鹿險山,有八山共薦于靈宮,汛二浪永敷于聖池。福化無窮,施恩曠劫,寝澤長興于九域,風雷每薦于遐方。巍巍未測,蕩蕩難量。丹霄住九霞之宮,靈府隐八寶之殿。

《語》雲:鑽之太厚,仰之彌高。于有民心求偉,鳳部添恩,立匪石贊,重于聖母。尊祐者□于有聖母仙鄉,衆心跻跻,旅意彬彬,掌明珠于智海,藏美玉在玄山。便乃瑾會住下,鄉黨中一蓋遵依。鍋賄尤以彌豐,命良工再修北殿,創起舞樓,并東廊繪飾,.和西位嚴華。蓋門樓聳碧,口階砌盤花,乃以得琉璃翠雅,楹棋希奇。願尊神降祐者,陰陽祗在于壺中,雲雨長興于境内。故有圖經具載,聖日照臨,千千年為宮商之院,萬萬春作錦鄉之郊。

聖母者,授天符震雨,朝玉帝奔雷。《黃帝書》雲:地氣上騰為雲,天氣下降作雨。靈之必掌焉。軒渠渺渺,浸蓬萊長壽之仙鄉;天浪依依,滌蚊舍延齡之聖會。上遊桂月,排旃長擁旌幢;遠看桑田,列角徵深層侍衛。神之富貴,洞天有秀浪,城池山色,列玉京世界。擊劍動險谷之龍地,撫琴口太虛之日月。聖日與舜日齊明,海雲共堯雲等布。

蓮花香裡,龍蛇展天子之書;綠水聲中,鴛鴦啟股肱之暮。牧牛于桃林之野,歸馬于華山之陽,休兵四海,倒戟三邊。聖宋歲次庚辰,元符三年十二月十有五日,立貞琨紀之矣。向無何鄉赴會,長新于桑田國。佳名永口,物華冠韓甸之雄藩,人義控漳川之瑞景。時逢盛德,運偶清平,修神宮周備,乃慶贊俱圓。人間之千載,靈府之半春,握紅霄造化,标大地升沈,化現在于一時,馨香美于千古。又為詞曰:

海藏濤深,洞天構葺。聳碧危峨,凝金麗燭。殿虎再嚴,繪畫新立。威美長春,恩沾遐色。聖母于茲,衛公到彼。雲起靈宮,雷驚天地。電影盤空,葫傾甘味。大夏豐登,彌年茂翠。舜日重輪,堯雲萬疊。永助寰區,普令樂業。清世文繁,皇風武接。四海俱清,千春罷獵。雙屐移雲,六珠沸月。笑傲蓮城,怡情寶阙。瑤圃長登,蓬萊鎮歌。電轉雲飛,鸾迎鳳悅。環翠煙山,中興祠島。絲竹無窮,香雲佳妙。遍構七珍,永鋪八寶。今立貞采4,退崇聖道。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日。縣尉劉唐錫,主簿劉宗和,州防禦推官知縣事晁明之。

碑陰全文:

元符三年庚辰歲十二月癸巳朔二十三日辛卯刻字畢。

修舞樓老人苗慶劉吉秦靈

行廊專砌老人申欽王璘常定廟口張定

潞州潞城縣三池管東,終南山下,陳家莊衆社重修聖母之

.25.

廟,創起舞樓、行廊共五十間,專砌共使用錢五百貫,立碑銘用。

修本殿乳廊維那張升常定秦一王澄買梁二條維那王

準劉霭張升王遇張信飾白大殿老人申欽常定劉吉

張謹馬端

修舞樓維那一十五人秦一王璘秦一池南屋地王安張文進

王準張貴李安

斫諸船化到口木馬昌馮誠張資牛隻陳周李一常安馬恩申

俊馮亮曹安楊宜劉和王臯馮潤秦善李隐

李良苗坦趙秀王言陳和申進李平秦顔防德

元霭蔡清王定

崇甯二年五月初五日豎碑老人苗慶秦一張資三池老人馬勅王仙北社老人王興維那元慶元進楊

宜馮君元順西社老人曹慶曹定下社老人陳政劉言上社老人馮昌郭安王琦馬喊嶺維那郭仲郭善住秦茂牛文魏佐秦和魏恩壺關縣上五馬維那苗榮牛安南五馬維那牛秀牛田牛思安善維那段青常饨南五馬上社維那趙賢百戈維那劉準張德南百弋維那秦立秦霭牛有孝文村維那王慶劉進賈用祥井管郭家莊維那郭定郭勅

郭展郭端郭福郭壽郭和郭密郭翰中社維那劉慶王智劉福峪北社維那劉鞏劉嚴李平王平劉信下社維那常義陳谏馮俊馮宣張準王家莊維那王素李順郭潤李閏李言神泉管北五馬維那牛準關方牛友牛展牛意崔善牛善北井村維那王概牛安上五馬維那高海高嵩磨莊維那劉宗王莊維那王乂廿王坦王準上五井維那鄭思宋清鄭美黃池維那靳定靳輯牛玉瓦匠人李口潞州木匠人李弁三池陳谏陳福潞州專匠人王吉廟子張定

建中靖國元年歲次辛巳正月朔壬戌十五日丙子日

豎碑老人王璘申欽常定石匠人張定王真三池打石階陳資

注:碑高178公分,寬79公分,螭首,正書。現存伶舞亭内。

【附2】重修九天聖母廟記

神不可見也,見之者殆乎妖;夢不可征也,征之者近乎妄。然而小白觌紫衣而霸齊,子房禮黃石而興漢,此皆前世所明言,而後進之共知也。若是,則李藥師之駕龍軒而飛空,瀉天瓢而救旱,雖欲不信,得乎?當其佐太宗,掃孤隋,南平關會,北抵陰山,揮劍成河,變晝為夜,非萬靈密祐,其孰能與于此乎?況茲九天聖母者,在天為玄妙玉女,在地為太乙元君,驅雷舉電,叱風咤雲,塊掇五嶽,杯攬四溟,非神妙不測,變化無窮,其孰能于此乎?

由古潞子嬰兒之國東南數十裡有葛井鄉,鄉之東社曰聖母谷,谷之四面,山明水秀,石怪木老,乃太行左腋之最奇者也。谷之中雲窗霧閣,風樓月榭,金碧照映,檐楹奂輪兮,衛公假宿之地也。其廟自隋唐以來有之,迄今五百餘霜矣,累適兵劫,而秋毫無損焉,亦神明保佑之力也。

及我大蒙古之甫定天下也,歲在甲午,戶口稍還,潞邑元帥擁昭義軍州馬禧,判公之後,飛騎來谒,愍其苔募翠柏,蘇漬虹梁,遂先俸資委信,敦匠重修焉。折棟崩楫易而新,破瓦缺垣補而完。邑老相率求書翠琨,三讓不允,再拜而銘曰:

天瓢不醞,民将告危,龍軒不飛,民将疇依?川可回西,山可圮夷,澤枯潤萎,終無已時。

蓋聞物壯則老,心要改更;衣弊而綻,良須補綴。況聖母廟之勝景,真葛裡之奇觀,樓台觀十裡之化身,松枯審九朝之嵬色,金容玉像,壯觀絕倫。翎自劫灰之後,僅留故地之餘,瓦磚俱口,桶口不備,将成湮沒,次緻荒蕪。希我本郡元帥馬公,特啟洪心,親捐淨賄,爰征良匠,重口口緣,此乃天憫其絕,而亦神明之陰助也。然則當其天下環宇肇開,幹戈稍息,菽麥未能蓄積,人民實不舒蘇。月日II粥來不自天,上下土木又非役鬼,深假人謀之贊,苟為勝事之成。僅十餘年,而厥功備矣,不亦勉哉!

前碑文者,乃平陽路三洞講師秦彥客所撰,遂自登真之後,弗獲收藏,是碣亦無人镌建焉。今因本州前潞州倉使王信,舍己清資,兼率集本管鄉老人等,銘其玉,聘其辭,以固其竹帛雲爾。

時大朝中統二年歲次辛酉仲秋望前一日進義副尉王僧州倉使王信

立石

前潞州昭義軍元帥兼鎮遏軍民糾訪使提領本縣軍民口□馬僖建壺關縣黃山石匠王恕并男王成刊□葭口後進王口禮彥和口

志并書

注:碑高157公分,寬76.5公分,笏頭,正書。碑陰從略。現存信舞亭内。

【附3】東谷社増修武(舞)樓記

潞之東有裡曰東谷,有九天聖母祠。祠之建,始于唐而修于宋,迨今千百餘年矣。殿宇檐廊,歲久日深,風雨為之侵淩,鼠雀為之喧擾。裡人屢修屢補,俨然可畏,惟有斯樓基址未完。一旦耆宿常蒲謂衆曰:“正殿巍峨猶足瞻仰,樓址殘缺可無補修乎?”于是捐己貨,因衆力,不期月而石花絢爛。欲紀其事以志後來,谒予學舍求其文。餘嘉常蒲誠好善之君子,事神之禮既國,則事人之禮可知矣。故弗辭,以紀其事之本末雲。潞邑賈立謹為之記。大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日。

常蒲并男常時口、常時義立石

助功人王潮王才廣王彥良王友中王仲安王友成王

仕正王寶孫海靳口穩

書丹人本村秦景唐

玉工東禅程仕進王都莊李伯恭

注:碑高46.5公分,寬51公分,壁碑,正書。現存正殿左壁外。

【附4】重修九天聖母祠記

買釘車一輛陳天翰牛口臻陳口牛勉牛口口牛口兵(阙文)牛世倉陳一登陳富(阙文)秦谏

祠制居邑之乾方,其肇建之時,不知出于何代。考之琬琰,曆唐而宋皆重修焉。迄我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裡人陳宿氏、王倉氏輩,時祀間仰瞻祠宇傾圮,各捐己資,會衆複為一新弗果。宿之男,長陳孝,次陳弟者,毅然繼乃父志,越明年乙巳起工。其建立者,則祠制之西北角九楹,東北角八楹;其重修者,則正

.29-殿三楹,後土殿三楹,李靖王殿三楹,西亭殿三楹,東南角一十四楹,西南角一十一楹。中各附以原像。至于山門則瓷以磚,而凡垣皆磚焉。舞樓則柱以石,而凡基皆石焉。用過匠之工價,役之口糧,需之物料,則三百九十千有奇,米則一千石有奇,谷則五百石有奇。貨則儀帽,畜則牛羊,悉有成數。此雖出于衆人所施,皆孝輩所督者。而裡之常得貴氏、牛乾氏、王虎山氏輩,亦與有力焉。

至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工方告竣,屬桁志其歲月。布嘗禮于其祠,因觀其地,中延一麓,旁夾兩河,環抱九峰,桁乃喟然歎曰:口是哉!形之勝也,而神之祠居焉。其地靈,顧俾之神靈乎?此非布臆說,竊見鄰裡有六,每歲春祈,則雨昉時若,年谷用登與?凡患難疾苦随感随應,而潞郡之遠方,沒有元陽神至,則雨于乎?神而有德于人盛矣!而人之崇祀,豈出之強勉乎?神至于今,乃一新之會也,其德乎人,方隆末艾。布複囑其裡人,勿堕歲祀,以終千萬世定保之佑雲。

天啟六年大賽社首牛弘光□尚義(阙文)秦錦口口賽

費用餘下錢糧(阙文)使用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秋八月下吉邑人柏山石希撰并書篆

本裡陳希顔三池南裡南舍村石匠原太刊

崇祯五年十一月扶碑社首(阙文)牛弘光男牛口口陳富男陳來口(阙文)男秦會秦邦會秦進會秦富

男秦口口牛道亮男牛小口牛口口秦自力劉登男劉世□劉世口劉世榮(阙文)王汝胡男王興王表長王口口牛道行男牛建昌牛永昌王汝成男王省王郡王舜王禹王洪男王應寬王應川李化金

男李進牛口修男牛郭口牛交口牛口口

注:碑高228公分,寬73公分,笏頭,正書。現存伶舞亭内。

【附5】重修九天聖母廟碑記

蓋廟制者,是以栖神之所,以壯裡社之觀瞻也。平西東峪有九天聖母之廟,其地則二澗相拱,九山相朝,落霞與孤鹫同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形勝,雖名邦巨都,亦莫與媲美焉。然肇建伊始,邈不知其何代矣,曆唐宋元明皆有修葺。

迄我清順治二年乙酉,裡人秦一枝、牛道清、王□魁、牛世樂等,于祀時慨廟邈之雕殘,傷祠宇之非故,共發虔誠,乃與村中之有齒德者王公汝金、秦公谏相為謀曰:“殿宇頂傾,周垣損壞,何以妥聖母之靈,而增裡社之輝也?今欲修為一新,非二公不能矣。”二人諾然應曰“唯。”于是道清等四人會集村衆,共施貿财。汝金等人各命其子庠生王公侯口、秦公口,督理一切工價、費用、物料,必顯口口。各毅然承乃父之命,攜同庠友人王公撫民,三人共為糾首,以重修正殿三楹。自乙酉年起功,至五年戊子而厥功告竣。凡匠之工價,役之費用,一切物料,費銀三百五十兩口口。雖出于衆之所施,皆數人會集糾首之力為之也。

嗣後康熙十二年癸醜春,有秦公鳴鳳會集合社,共施己資。王公侯聘、秦公亨貞總理費用。王公振基、張公口、王公邦聘、口公口器、牛口□鳴、秦公論、王公君聘、陳公琳八人,或理工匠,或理木石,或理磚瓦,分任其事。自甲寅年起工,改建舞樓,乙卯年改建梳洗樓,補修十帥殿,丙辰年建立戲樓,三載而四功告成。凡工價費用,木石磚瓦,共費銀三百兩有奇。當是時,殿宇巍然,而闆門、土壁意欲一舉而盡更之,适值吳逆猖狂,人心俱口,以緻功程中止焉。及三十五年丙子,裡子善良王振基、牛贊辰等一十七人,各莊共起錢糧,更換軟門,繪畫殿宇,修置屏風,煌煌壯麗,裡社增輝。舉前之欲舉而中止者,至是而大集其成焉。

自順治二年,以迄康熙三十七年,雨昉時若,年歲豐登,村衆固感聖母之蔭庇,更歎數人之功,有以緻神麻之永護也。恐其功湮沒而不彰,因屬餘為文,勒石以志不朽雲爾。

拔貢生王尊賢撰廩膳生員秦火錫書

康熙三十七年捌月吉日

扶碑社首秦國玺王振基牛口辰陳聰王名峻牛鳳鱗

曹起業牛輔星秦□錫王名瑁□舒鵬王谏王名口秦必煥牛星渙陳鳴口李應花仝立

化緣善人陳鼎力曹起口主持道人牛陽典南社村玉工

原口寶刊

注:碑寬234公分,高67公分,笏頭,正書。現存僧舞亭内。

【附6】重修九天聖母梳妝樓後土殿倩舞亭碑記

青羊之西鄙,去縣二十餘裡,曰東峪,适春秋潞子之東偏也。自有明嘉靖七年設立平順,因割刈陵以東一拾六裡,盡屬平邑,而東峪居其一。故東峪雲者,仍舊号也。地居太行山之巅,峰巒聳秀,上出崇霄,南北兩峰迤通而西。居民萃處二山之間者,相高下宜,廣狹若星羅,若棋布,至于雞犬桑麻,均非口境,古稱武陵桃源庶己近之。

中有九天聖母廟,與龍脈發源峰頭,纖徐而來,巍然崛起數十餘丈,四面群峰朝拱,前後澗水潔回,幽聞奇特,不可勝狀。建立之初亦遠,莫可考。父老相傳,唐貞觀皇帝命李衛公征寇于漳水赤壁之下,兵過此地,居民安堵無恙。軍中慈母顯聖,而跳梁小醜遂以削平,是以衛公奉旨重修。而廟宇宏闊,檐楹翠飛,稱為天堂盛迹。鄉人不忍淹沒其事,于正殿左側列李衛公祠堂,志不也

自李唐以來,曆五代宋元明,至于國朝,千有餘年矣。其間風吹雨濕,榛崩瓦解,代有其事,而随時修葺,勒于貞瑕亦不一而足。所有聖母梳妝樓、後土殿、僧舞亭,曆年久遠,或凋殘,或傾圮。本村社首,庠生王欽賢、秦緒新、陳萬庫、牛似麟、牛弘、陳英等,聚積合社共議重修。于康熙五十六年,因修梳妝樓,共捐谷三拾三石有奇。後錢糧不繼,維首一十七人,每人施椽三枝,于五十八年告竣。二次于雍正二年,因修後土殿,共捐谷三十三石有奇,捐麥四石有奇。後因錢糧不繼,維首二十八人每人施大椽一枝,于雍正三年告竣。三次于雍正五年,因修伶舞亭,共捐銀一百二十餘兩有奇,于雍正十年亦告竣焉。

合村社首于祈報之暇,共議刻石,以圖不朽。夫是舉也,繕完一二則有之矣,若雲此廟功成則未也。蓋以大造之物物也,一陰一陽,物成者毀,為屈為伸,物故者新,剝複之理,固自循環。況此廟規模闊大,殿宇繁多,此成則彼毀,此新則彼故,敢雲一朝修葺遂異乃事乎?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深有望于踵其事者。

歲貢生王遜己撰府學生員秦祚新書住持常性達門徒劉複運重修梳妝樓社首牛輔弼王欽賢牛輔玺陳思堂李應秀

陳萬毂牛孝秦之希陳萬庫王誼起永興之明牛君寶張瑁陳之達

重修後土殿社首

彪王自法牛彪王棕

強李炳牛弘秦旨木蘇起龍牛全陳之珍李杜李文忠

重修僧舞樓社首王欽賢王彪牛似麒牛四維秦之琅牛瑁蘇起龍陳英牛弘王棕牛彪秦育木李炳張璜陳之珍王谏曹來保李杜雍正十一年歲次癸醜仲秋吉日立碑

注:碑高167公分,寬60.5公分,笏頭,正書。現存借舞亭内。

【附7】重修九天聖母廟碑記

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二者□口口也。聖母廟□茲□其來久矣,李唐而後代有重修。今值傾圮,可勿補葺乎?口口口□維首既以□起攢,積谷一千石,後口口口口□及外村衆錢三十千有奇。又□口口口口口□每施大椽一支,備物命匠計曰出工。重修正殿、戲樓、東西夾殿,四口口口皆以磚,外口皆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謀為口神之默佑也。勒之于石,以冀後之踵事者。

邑庠生員口口□撰村生員申□書丹(維首人與布施者人名

不清,略)

乾隆三十八年歲次癸巳孟夏立

碑陰:

重修戲樓、禅房,共花費谷六十石有奇。合社公議,廟内永不許賭錢,不遵命者罰戲三日。維首仝具。(以下為捐資人姓名,此從略)

注:碑高145公分,寬70公分,笏頭,正書。現存信舞亭内。

【附8】重修關帝廟廣生祠三曹殿十王殿梳妝樓十帥殿戲樓東西廚房煤馬房記

嘗口思簡狄吞卵而奄有九有,商膺六百載之景命。姜嫁履拇而積功累仁,周建八百年之洪業。掩卷而思,未嘗不喟然而歎,神之為靈昭昭也。餘觀廟之勝狀,在乎山水之間。諸峰疊疊,繡錯绮絹;二水溶溶,交流若帶。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斯廟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餘亦無容複贅。

竊思廟貌巍然,固賴底法之維謹,而積久不堕,尤需補修之維殷。蓋廟宇雉堞圮毀,一村之恥也。況三月春賽,四村神樓悉排于廟内。四月朔,口□鄉善人焚香于廟中。是元君之廟,原是以壯九莊之觀瞻,而觀四村之仰望也。“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昔人垂成,良非偶也,顧可聽其傾覆乎?

歲在辛醜,舊社首日省月試,督工已畢,置酒于亭,爰舉新社首一十九人,為之囑曰:“廟之建造,起于何年,杳不可考矣。自李唐來規模始大,代有修葺,彌久彌新。公等既膺是任,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廟之不朽也。”衆社首曰:“唯唯。置身局中,自不得遊心局外,努力弾心,尚恐不稱,其敢不竭蹶以從事?”于是花雨幾度,俟豐年樂歲每畝捐谷一升。又遲三載,兼滋利息,本利得錢百貫有餘。自鳴鸠拂羽而擇日起工,迨榴花照眼而工乃告竣。

當帝君赴會之日,囑餘為文。餘本鸠性管見,更兼俗冗紛纭,縱費盡心血,恐不能如命。但世居宇下,難辭固陋,不得不邯鄲學步,妄逞坐井之識,以志不朽。

府學生員牛入林撰鄉學生牛莊王啟東書丹主持王景隆

.35.維首人王奎炯牛凱牛嚴恭牛尚華蘇遇趙牛全望王成巳牛滿金秦起仁秦友仁牛永好王奎燈陳之弘王維屏張景陳學書王立清陳天祿李寬

泥水工陳時道木工王開泰丹青胡起金工程萬糧大清乾隆五十五年歲次庚戌榴月赴會之日立南舍村玉工張聚刊

注:碑高159公分,寬69公分,笏頭,正書。現存僧舞亭内。

【附9】金妝九天聖母坐像金面聖母神鬟并修理西南石岸口窯涼亭及補修地震壞正殿戲樓西廚禅堂庫房碑記

九天聖母享祀于茲,不知昉于何年,始于何代。自唐宋以來及我盛朝,代皆重修。其間凡頌揚情景,歌賦形迹,無不至詳且悉。餘無容拾人牙慧,以補己拙,第即現在修理者而略言之。

歲在丁亥,餘十九人忝列糾首。彼時意在重修十閻王殿,及東南二廚,不意于是歲六月,西南磚岸無雨坍塌。餘十九人集而議曰:“廟内之工固急,而廟外磚岸亦不可少緩。”衆曰“唯唯。”遂于是年,按地捐谷九十石有奇。第工程浩大,末敢輕舉,暫将現在之錢糧,作為有生之利息。于次歲複按地捐谷九十餘石,乃鸠工而起石焉。

己醜春,挨戶力役以砌石岸。無何,根基方立而土岸連塌,廊壁幾有倒懸之勢,階石已成空立之形。斯時也,傭人莫敢近其前,工師為之束其手。餘等虔祝聖母,而簽示小人勿恐。遂先招泥水工,用磚壘砌以防不測,大約磚用七千有餘。不過三日,已将上面基石頂固,餘等始心安焉。然後複興工砌岸,兼修石窯,于是歲仲夏窯岸俱成。但岸高數仞,窯止及半。語其美,第成珪月;觀其形,難言全璧。因議上修涼亭。越乙醜庚寅,連捐谷一百八十餘石,奈工費浩繁,錢仍不繼,又欲募化以勘厥事,但餘等碌碌無能,難專是任。敬請善事者五人,同力相濟;幸四方善士,樂施者衆。均堪勒石,以志不朽。

是舉也,工起六百有奇,錢費八百餘千。落成之日,囑餘為文。餘學類雕蟲,見同從井,第世居宇下,學步難辭,聊志數言,以告後之能事者。今将各處布施開列于左:

蔭城客商獲鹿德泰陳記懷慶老聚山号绛州新興盛号雪台悅來号尖莊萬順昌記周村肇興昌記東溝壽生條店埠村源祥号桑梓偕順号永盛号壽生錢鋪茂盛号壽生釘店翼邑世興趙記公和中記李成交岐泰号泰升義益祥号郭永斌盈盛号德盛号郭殿元劉起阙李秀林馬天保各施錢一千文杜存唐趙謙惠興鎖鋪各施錢五百文壺邑六倉号協和公新興店登聚店泰興店協成店桂蘭堂強恕堂各施錢一仟文永全昌任天雲原吉慶延堂敦仁堂王适王承宗志遠堂王五宅福壽堂各施錢伍百文王廷傑施錢十千文南陲嶺共施錢八十七千六百五十文黃池苗進泉施錢十千文村賈德明施錢一千文北社鎮共施錢三十千文南社村共施錢十千文頂流村共施錢五千文下社村張口車口分各施錢五千文常家村常士奇施錢四十千文常德盛施錢二千文常德明施錢五百文西社村曹有玉曹九增曹雲雯曹億曹琳各施錢二千文宋發元曹林泉曹永安各施錢一千文河東村曹雲淩施錢五千文郡庠生例進士侯絵儒學教谕秦明章撰邑庠優行廩膳生員陳治安書額郡庠附學生員陳明新書丹住持馮禮忠關和昌施禮文劉義元助募化人武生陳連陛生員牛捧月牛進合王在禮王道清維首人王世守

明王開吉

聚牛知泉

泥水工曹蘭桂

新合原子林王法元刊丹青郭秦孩

大清道光十年歲次庚寅孟冬下浣吉旦

注:碑高168公分,寬67公分,笏頭,正書。現存廟内。

【附10]重修十閻君殿羨并金裝神像以及創修東南石窯碑記

嘗聞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大不傳。今次修理工者,則兼有之。歲在壬辰,因諸維首十九人,廟内遍閱工程,覓諸殿宇尚有可觀,惟十閻君殿并東南二廚,曆年久遠,經風雨之漂搖,受鳥鼠之穿鑿,牆垣坍塌,瓦解梗崩,斯工在所急務。即于是年每畝捐谷貳升,共得九十石有奇。次歲即命泥水工修葺東南二廚,以仍舊貫。至閻君殿,則易闆瓦而用桶瓦,去硬牆而為軟門,踵事增華,煥然□新。因補塑神像,遵守前人成規;繪畫善惡,明示後人果報。金裝成日,神其妥之,而人心安

彼維首者,于癸巳歲複相計議。佥曰:廟内之工,即此可以完局。至于山門外,西南已築石窯、涼亭,而東南獨存荒坡土岸,斯亦見缺少之象矣。夫有缺則補,人有同心;見少則增,誰曰不宜?仍每畝捐谷二升,複得九十餘石,因鸠工起石,而為石窯計焉。自本年雷始發聲興工,至反舌無聲告竣。觀其勢,東南比美于西南;語其形,離位不亞夫坤位。然工雖已成,而神光末開,此亦無容少緩。意欲獻戲開展神光,又慮費資不繼,仍集衆妥議,按地捐錢以畢乃事。

是役也,經營不過近三載,已立數百世不朽之業;費錢大約六百串,堪垂千萬年永固之基。功成之日,囑予為文。予不揣固陋,聊叙端末,勒之金石,以告後之善事者。

郡庠生例進士候選儒學教谕秦明章撰文

郡庠增廣生員陳明新書丹

維首人陳文增耆賓牛進德牛進斌秦鶴林王世民牛立夏牛際生秦遷弼牛正法李貴張九經秦邦德牛剛王順王起斌王鳳岐趙起祿陳有壁生員陳光宗石工牛正修王作周木工牛進旺泥水工牛海拴玉工

原培枝王作君丹青李文岐李卯則住持吳和昌馮禮忠施禮文王禮行劉議元武議亨

大清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仲夏末旬吉旦立

注:碑高166公分,寬60公分,正書,笏頭,額篆“萬世維昭”四字。現存倩舞亭内。

【附⑴無題

竊思謀園之家,經營非朝夕所能成,而且樹上水果雖獲蠅頭之利,樹下禾苗已無豐盈之想,養園一事亦甚不易。奈近來人心不古,勿論謀園者之艱難,惟圖竊取以肥己。今嚴為禁止,自開花結果之際以至成熟,無論本地人等,及過路客商,若有空取者,一徑拿獲,禀社議罰,量家之貧富以定。水果既完,樹木尤當保護,倘有偷伐者,即未面獲,亦許挨門捜撿。無論水果、樹木,捉獲者分錢一半,入社一半,口獨水果然也。

至于麥苗,自秋耕種之後,牛羊騾馬等,俱不得進園、麥地内撒放。以及成熟之時,竊取者均量衆議罰。至于秋禾,每年自立秋之後,三六九日出門,白露覓人巡田,拿獲者均照前例。倘有不遵,禀官究治,執年維首不得推委。至于花費事,屬水果照樹本起辦,麥苗秋禾照地畝攤派。此系移風易俗,合村之善念也,故勒金石以志不毀雲爾。

郡庠生例進士候選儒學教谕秦明章撰文學師王道清王世亨書丹

維首照執年巡田社名次為定合社同立住持吳和昌等

玉工原新成刊

大清道光十五年歲次乙末初秋中旬吉旦

注:碑高86公分,寬48.5公分,正書,笏頭。現存左側殿。

【附12]重修九天聖母倩舞亭碑記

從來天下非常之地,必得非常之人以成之。天下非常之業,得非常之人以繼之。太乙元君之廟,山環水抱,接漢連雲,非所稱□郡中第一巨觀哉!創始既遐矣而莫追,第□□即重修之碑銘而曆考之,如圖有H劇之李衛公,元有施之之馬元帥,迄乎明,更有慨然嗣葺如餘先人諱宿公者,貿出一己,功延二世,瓊宮增新。仍舊聯絡五口口□土宇易石更磚,周圍一線而就累,累手踵事增華,愈出愈奇。謂非元君英靈默佑,能使天特生異人,即異地以□口口口口哉!獨是世運之衰也,善士之應時而生者不常駐;而風雨之飄也,玉宇之有罅待補者甚急。老成憂之,爰議九村按地捐貿,挨戶輸糾,随五載報賽之期,各量工而修葺焉。丙子歲餘忝列糾首,偕一十九人細閱廟中,覺諸殿猶可壯觀,惟儲亭難稱完美,是可□其傾頹乎?曆戊寅、乙卯秋,年豐物阜,每畝捐谷貳升,連次計得谷一百九十餘石,作價四百六十餘千。自庚辰春鸠工底材,暨孟秋而工乃告峻焉。夫如是敢雲有成乎哉!有質必有文,炳蔚之是以美虎豹也;有本斯有末,治平之是以先修齊也。倚亭本為大殿設,亭朽而殿固減色,亭美豈殿可無華?每畝複捐谷一升,計得錢八十餘千,然後募丹青,受黝垩,乃見蜀飛鳥革,殿宇新而神樂栖遲;刻角丹楹,亭堂翠而人欽瞻仰矣。是役也,敢期比續前人,而骥毛豹斑,聊希小補于一時雲爾。餘故不揣鄙陋,略叙颠末,以告生之能事者。

邑恩進士候選儒學教谕陳隆遇撰文

邑庠優行增廣生員陳治安書丹

糾首張思義劉文學牛正己陳璘陳世資王世貴牛景堂王道行王子祥王新興王維忠李順秦有秦秋定秦興旺牛啟嗣王進舉王邦成牛口元

住持牛高端申高彩門徒王和安吳和昌

泥水工陳汜潛牛海江木工牛知賢王開吉石工牛正身王玉金工王起全丹青□立成玉工郭聚寶刊

大清道光拾伍年歲次庚辰孟冬下浣肆日谷旦

注:碑高167公分,寬69公分,正書。笏頭,額篆“承前啟後”四字。現存俏舞亭内。

【附13]重修舞樓窯亭記

蓋聞有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斯能成非常之事。東峪村有九天聖母由來久矣。問病即痹,禱雨辄應,近者奉之而緻敬,遠者聞之而來朝,靈應之妙,氏無能名。祭期獻戲,建有舞樓,遍覽碑志,創始難稽,曆代重修有文可考。第昔之舞樓規模卑狹,牆垣壅蔽,不足以壯觀瞻,不足以舒耳目。曆年既久,雨蝕風漂,檐瓦飛殘,眉梁突出,傾圮之形幾不可以終日。

歲在癸亥暮春之初,維首牛九斌、趙懷義、牛培犧等,擴谷九十石,補修窯亭蔵事。後憫舞樓之崩壞,公議重修,奈工大費繁,難勝其任。因敦請牛公聊奎等十餘人,募化總理,按畝掘,捐錢四百七十千有奇,遠近募化錢八百七十串有餘。蔔吉興工,磚派畜而搬焉,木起工而運焉。舊者除之,新者闊之,北方正位,南面深展。經之營之,庶民攻之,至乙醜歲而厥工告竣。

功成之日,予馳觀焉,睹斯樓也,兩牆并一,三面玲珑,輪焉奂焉,高矣美矣,不啻海市蜃樓,目前宛在,視昔之重牆疊壁,豁人心目。雖衆人之勤勞,實聖母之英靈默有以助之也。問其端末,綜計費錢一千三百四十五千缗。予不忍諸公之心,苦善士之名銜湮沒而弗彰也,罔揣固陋,而為之記。

平順常家村貢生常山鳳暨子廩生遷芝撰文

邑庠增廣生員曹耀奎校

平順鄉清和村歲貢生即選訓導牛聯奎書丹,命子毓梅書碑陰募化人武生陳掄元九品牛步青貢生牛聯奎九品趙懷義

七品軍功牛萬铎秦聯芳王子岐陳魁雲曹策勳介賓張九臯九品牛宏德九品陳文選武生牛懷林王璧王平王三甫修理維首人牛凍保陳學宗牛景豐九品牛九斌牛培犧王成琳趙文錦秦國正王賽常牛居則李跟口王起樂陳國發曹安發秦安元牛李存陳九長張繼則秦保拴仝立

南垂四合社施錢伍十千文南垂正九社施錢三十五千文監生牛毓海在蔭城捐錢三十五千文牛毓棠在正定府捐錢三十五千文曹保林在沈陽捐錢三十五千文耆賓王道安在蔭城捐錢三十五千文永豐牛、永豐茂在河沙捐錢四十千文富有垣、牛作新在泊頭捐錢廿五千文武生牛毓源疏捐錢五千文北社社施錢二十一千二百文西社社施錢一十六千文常家社社施錢五千文頂流社施錢一十千文河東社施錢一十千文下社社施錢四千文南社社施錢四千文李起才疏捐錢一千八百文清和村施錢三十千文莊則村施錢二十四千文集林村施錢六十九千二百文北坡村施錢四十七千五百文秦家後施錢一十二千文南池頭莊施錢二十七千七百文牛家後施錢二十三千四百文常家後施錢二十八千文王家後施錢六十四千二百文。

東畔石工王滄江木工李丙源泥水工張宏寬西畔石工牛得水丹青葛純林玉工王滄海刊。

住持劉義元徒申思法

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菊月谷旦告竣

注:碑高179公分,寬60.5公分,正書,笏頭,額篆“永垂不朽”四字。現存正殿左側。

【附14]東峪廟重修舞樓賦(以“同治四年重修舞樓”為韻)

太行之北,嬰城之東,北丘頂上,東峪村中,元君廟古霓羽樓崇,三楹矗立,兩夾連通。溯厥經營,不知昉于何代。勤為修葺,端有賴于群公。前後十裡之溝,十八莊有名無'實;大小九社之首,卅十三人意合心同。

原夫東峪之有元君廟也,襟山帶河,辯方正位,結構森嚴,規模完備。雖創始難稽,而碑銘可識。考王淨林之書,讀張孝先之記,拓基于宋元符之三,重造于元中統之二。而斯樓也,背水纖青,面松擁翠。屋角彎骞,檐牙犀利。蓋以清平葉調,步李太白之流風;歌詠傳聲,譜唐明皇之政治也。

洎乎大明,厥有良吏,賢同知著其官銜,秦良弼标其姓字。勞苦不辭,嫌疑不避,恃一柱以擎天,散千金而鋪地。父為創而子為因,述其事而繼其志。牆皆易土而為磚,事悉勒銘而永志。助不須乎将伯,視之若難;築不待于道謀,成也何易?即年湮代遠,世不記其百千,而缺補殘修,功已至于再四。

逮我清朝之世,爰有父老之賢,憫坍塌之勢,甚發修築之心虔。仍舊而情不容已,改作而工莫大焉,是以制緣外募,按畝均捐。興工蔔吉,葬香告天。無地下臨,東西鋪于亭上;重霄上接,星辰列于檐前。憶前番謝去迂倪,當乾隆癸巳之歲;撫今日招來匠石,正同治乙醜之年。

其修之堅也如竹,其修之固也如松。其華美如葷飛鳥革,其細密如煙鎖雲封。其峻且高也,如山之疊疊。其明且亮也,如水之溶溶。可謂奠安磐石,可雲造極登峰。縱曆代補葺有人,不能比其一二;而吾曹高廣是務,直不知其幾重。

于是攜來童婦,約遍交遊,誇刻桶雕梁之美,羨山節藻機之幽。果然樓外有樓,拟西湖之妙舞;聽到曲中度曲,俨齊右之清讴。三面玲珑,豔奪蘭宮桂殿;七間缥缈,景攙方丈瀛州。山門外,地剩半弓,隻深尺許;夾樓中,牆移兩堵,約長丈餘。不當年古廟深山,曾宿衛公之駕,此日神工鬼斧,疑是魯班之修。

鸠工尼材,就班按部,其樓聿新,其制非古。移來天上瓊宮,成就人間玉宇。鏡花水月,即是而求幻鏡奇觀,目前可睹。匾懸“陽春白雪”,長唱《陽春白雪》之詞;牌挂“廣寒清虛”,恍遊廣寒清虛之府。緬梨園之子弟,盡态極妍,被優孟之衣冠,式歌且舞。

逍遙廟口,瞻望樓頭,奇形頓現,俗氣全收。傳之者,稱其壯麗;見之者,訝其清幽。可以酬聖母之德,可以給百姓群黎之求。輪焉奂焉,慶流芳于萬古;高矣美矣,垂不朽于千秋。妝成一座神宮,随在龍飛鳳舞;繪出千般妙态,俨然海市蜃樓。

梳妝樓:

峭立梳妝百尺樓,重修已立幾千秋。層檐日射輝亭殿,絕頂雲浮逼鬥牛。氣接東山龍脈遠,爽朝西極葛峰幽。焚香得上憑欄眺,前後人家一望收。

四景車會:

甲寅歲進士吏部即選儒學訓導牛聯奎敬口

潞安府學生員楊德□口口

上安和石口王滄海

大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四月四日

注:碑高37公分,寬149.5公分,正書,壁碑,現嵌于正殿右壁外側。

【附15]重修聖母廟碑記

原夫聖人之以神道設教也,蓋以彰善罰惡,警愚惕頑,使其戒憤,恐懼心誠,不敢為非者。聖功有所未逮,而神固能之,此所

•45•以神聖并稱,而神先之也。然則吾人之受神賜也久矣,食其賜豈可不報之以德乎?至牲牢酒醴之祀,香楮竹帛之敬,固可以表誠意,酬神恩,惟神餐風飲露,服氣煉形,而實無裨于神也。有裨于神者,惟神所憑依之所耳,而修廟尚焉。

平順縣東峪村舊有太乙元君聖母廟一所,結構森嚴,建築宏麗,樓台觀閣雲連霧接,古樹參天,碑碣林立,雄壯之氣令人望之生敬。而且神靈赫濯,有感斯通,鄉人無不以聖地目之。是以每逢祭期,奔走膜拜而來者,絡繹不絕。其建築之時雖不可考,惟據碑志所載,自唐以來重修者已數數也。迄今代遠年湮,風雨侵蝕,鼠雀穿鑿,已傾圮不堪。過其地者,見金身莫蔽,無不怆然于懷。故前後東峪九莊人士,為妥神靈而肅觀瞻,遂公推專員四十五人督工重修。惟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持,除村人按地畝均攤外,又複緣募四方,以資擘助。

費用既備,于是鸠工厄材,克日興造,約之閣閣,株之橐橐,不一載,而四面圍牆及窯亭、石梯之坍塌者以起,聖母大殿之傾圮者以興。殿之東西如關帝、呪王、靈澤、後土、森羅、子孫、三曹等殿之滲漏者以補,舞樓、梳妝樓及寶廈之委頹者以新。榛題既建,丹青旋施,金碧輝煌,煥然一新矣。

全工告峻,計共費洋五千餘元,得之攤派者一千餘元,得之捐募者三千餘元。從此廟貌巍峨,神祗永奠,英靈作善降祥,信善悉資默佑矣。斯舉也,固九天聖母在天之靈有以啟其衷,然亦九莊人士樂善之誠,始克邀神之助也。爰志之,以為後來者勸。山西第四師範學校畢業壺關縣純山進階國小校主任教員沁縣明倫

張樹堂撰文

山西農業專科學校畢業代理壺關稅務聊合征收局主任集林村星垣牛煥辰校閱

山西省立第四中學校畢業平順縣第一實驗國小校校長集林村維揚

,46・

牛英武書丹

玉工潞城縣磐石頭馮元龍下社村張學孔镌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夏曆十月初八日立石

注:碑高199公分,寬72.5公分,正書,笏頭。現存倚舞亭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