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情感式引導的書,很有收獲,其中說到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幾個誤區,分享給你。
第一個誤區:嚴格控制或放任不管
這種父母總是用指令式的口吻對孩子說話,一旦孩子不從,就大發雷霆,逼迫孩子就範。孩子表面上會順從,其實他們内心很不屑。
孩子不是出于對父母的了解和尊重而聽話,而是出于對父母的權威和強勢而屈從,這是一種被壓抑的平衡,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就會報複性反彈。
影視劇裡有些大戶人家的少爺或千金小姐,從小被父親嚴格管束,結果他們長大後,往往會做出出格的事,甚至放縱自己。
另一種極端就是放任不管,這種父母會說:孩子在餐廳大喊大叫,我也沒辦法啊,他還小,不懂事。
這樣的孩子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和引導,沒有從父母那裡學到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技巧,他們的情感世界就像一片荒漠。
在家裡得不到的東西,就會在外去尋求,比如和不良少年厮混、早戀等。
第二個誤區:輕視或忽視孩子的感受
孩子瘋跑時跌倒了,有的父母會說:這有什麼的,站起來就行了,不要哭了。
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搶走了玩具,有的父母說:不就是一個玩具嘛,有什麼大不了的,讓給别的小朋友玩就行了。
這種父母都是在用成人的視角對待孩子,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是從小孩過來的,大人眼中不值一提的事,在小孩看來可能是天大的事。
孩子被父母武斷地否定感受,會陷入困惑,也不懂得如何界定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其實,第一種情況中,父母完全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摔倒了,很害怕,是嗎,來,讓媽媽抱抱,下次跑步時要看清腳下哦。
第二種情況,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小朋友搶走了你的玩具,你感到很生氣,是嗎,走,我們去問問怎麼回事,或者我們先玩别的玩具,你看怎麼樣。
把孩子的感受明确說出來,讓他明白此時此刻自己的情緒是害怕、生氣,還是委屈、傷心,這非常重要,有助于孩子理清情緒和了解他人。
有的成年人遇到情緒事件時,都沒有細分的情緒顆粒度,他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哪種感受,更加不知道如何應對和處理。
是以,能用明确詞彙形容自己感受的孩子,會更加成熟和穩定。
父母們,要重視孩子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是玩具或獎勵,而是你全身心的關注,要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
第三個誤區:過分依賴外部獎勵
激勵是上司力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對孩子也是。不恰當的激勵,會給孩子帶來誤導。
比如,一個孩子本來挺喜歡彈鋼琴,父母對孩子說:你如果學會彈一首曲子,就獎勵你一個喜歡的玩具。結果孩子的目标變成了獲得玩具,而不再是享受彈鋼琴本身的樂趣。
或者,一個小孩在圖書館吵鬧,父母束手無策,就對孩子說:你安靜一點,我等一下給你吃冰淇淋。獎勵變成了“賄賂”,孩子以後會經常用這一招對付父母,通過吵鬧讨要冰淇淋。
合理的做法是,孩子本應該完成的事,比如按時吃飯、洗澡、做作業等,不要給予物質獎勵,适當口頭表揚即可。在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學業上,要激發他的内驅力,為了興趣和自己本身去努力,而不是為了外在的獎勵。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做好這個老師,就要持續學習育兒知識,實踐和反思,以身作則。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