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圖為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編者按:
大運河對北京城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來的”說法,由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策劃出版的《漂來的北京城》曾有詳細的運河曆史故事記載。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交通主幹,大運河向京城輸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說“沒有老運河,就沒有老北京”,同時,運河也孕育了沿線的衆多名城古鎮。今天帶您走進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天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展示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讓曆史流向未來,把文化傳承融入時代脈搏。
《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正是這樣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門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說,《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座城門樓,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圖為《古運回望圖》展示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三千裡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古運回望圖》以明代曆史橫切面角度展示曆史,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東便門、通州古城為起點,曲折南下至餘杭結束,藝術地再現了綿延1794公裡,運河兩岸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文化等繁華景象。
兩部長卷以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生動描繪了“大運河漂來了北京城”的故事,可謂一部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圖”。大運河,蘊藏北京城“漂來”的秘密。讓我們共同循着長卷的指引,走進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發展中道道的密碼。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
天安門,坐落在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禦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由城樓和城台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城樓為木結建構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鬥拱和梁枋。鬥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鬥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制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鬥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玺圖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征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内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着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着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玺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着螭吻、仙人、走獸。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闆,雕刻着蓮花寶瓶圖案。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原來是隻有皇帝可以進出的。
故宮的輝煌運河功不可沒
提到天安門,就不得不提故宮。它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館。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宮殿型建築。據說,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
如此宏偉的建築,僅靠北京本地的建築材料顯然是不夠的。那麼其餘的磚石、木料等物,要如何運抵北京呢?那就是,順着中國大運河“漂”來的。當然,這個“漂”是比較形象的說法,是指它們由河運而來,由大運河翰林文化策劃的《漂來的北京城》一書曾有詳細記載。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參與紫禁城工程建造的工匠多達百萬。以故宮三大殿前後的禦道石為例,這些石塊每塊長16米,寬3.17米,重量超過200噸,為運送這些巨石,動用的民工超過兩萬人。再說木材,那時,最初為紫禁城采伐的木材是産自西南地區崇山峻嶺之間的珍貴木材——楠木。僅以故宮乾清宮為例,據老工匠估算,從地面到頂層大約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的木料,一座宮殿所用材料數目就如此驚人,更不用說整個故宮的宮殿所需的木材了。修築紫禁城所耗費的磚石數量同樣巨大。據統計,整個工程僅用磚便多達8000萬塊,其中許多磚塊來自山東臨清。而鋪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殿地面的金磚産自蘇州,是經曆了繁瑣的燒制工藝後制成的。
由此可見,建造紫禁城很多材料堪稱集合“全國之最”。且不說别的,登上太和殿,看到的盤龍柱都十分高大,其重量可想而知。數量衆多的磚石、龐然大物一般的楠木,如果走陸路,運輸工作何其繁瑣。
是以古代中國人民用智慧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明朝時候運輸紫禁城的工程材料,京杭大運河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來自雲貴等地的巨大木材,砍伐之後通過當地河道轉入長江,再漂至運河,最終抵達通州碼頭,再運到建築現場。有趣的是,那些巨大的木頭在河水裡漂了一路,抵達北京的時候由于長時間浸泡,木材本身所含的樹膠已經被沖洗掉了,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其他一些輔助手段,最終将那些巨大的石塊等順利運到建築現場。
圖為現今故宮博物院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600多年前,就是借助京杭大運河使那些數量衆多、體型巨大的材料被順利運到北京,最終在工匠的巧手之下變成一座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至今仍然受到世界矚目。
現今依然是國家重大慶典活動的舉辦地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诏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隻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将領出征時祭旗、禦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胪"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展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準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曆史的象征。
1949年8月,第一屆北平市(後更名北京市)各界代表會議一緻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北平市(後更名北京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
圖為現今天安門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後來,天安門早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征,并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曆史内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沒有老運河,就沒有老北京。”想探尋了解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請您繼續關注我們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編者介紹
(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翰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