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宇宙》如何營造太空美學與究天人之際

《宇宙》是系列紀錄片,近日被引進到中國視訊平台播放。本片的主角是宇宙,講述了宇宙的起源、發展,預測了宇宙的未來。它的影像制作過程很獨特,不僅僅利用了CG技術,還利用了天文望遠鏡所捕捉的畫面,是以具有非凡的視覺力量。而它使用地球上的自然景觀來模拟外太空中的某些實體事件,或是引起某種聯想,或是作為一種隐喻,這一點也是很特别的視覺政策。作為一部科普紀錄片,如何将類似于霍金《時間簡史》中的文字内容進行視覺轉化,如何營造其太空美學,其實是難度極大的問題,做起來很不容易。

紀錄片《宇宙》如何營造太空美學與究天人之際

紀錄片《宇宙》 劇照

最近幾年人文研究領域有一個重要的傾向,就是後人類主義思潮的流行,這個思潮影響到電影領域,包括電影研究領域和電影創作領域。在研究領域,它與科幻片的研究相結合,出現了大量關乎後人類主義的學術話語。這部以宇宙為主角的紀錄片,似乎頗為切合當下時代的文化氣息。而《宇宙》中所展現的壯麗的畫面,與科幻片中的場景可以形成對照,習得這些實體原理和科學知識,可以提升我們對科幻片的鑒賞力,是以對科幻片研究來說,《宇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當然,對宇宙的了解不僅僅關乎後人類主義、後人文主義,也關乎人文主義,因為關注宇宙和天體,向來對于人間的事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或者指導意義。古代人仰觀天象,生發出系統的哲學思想,這樣的思想路徑,其實曾經中西皆然。中國古人看到星宿的位置不對,就預測到人間将有災禍發生,而就英語中災難(Disaster)一詞的詞根來分析,災難來自于星體和天體(aster)的失序或錯位(dis)。可見中西都曾經有過“天人感應”的思路。而中國古代哲學在這個方面是更為發達的,究天人之際,曾是古代哲學家和文學家的重要功課。

紀錄片《宇宙》如何營造太空美學與究天人之際

紀錄片《宇宙》的一個重要思路,其實也是究天人之際。它一共五集,分别名為“太陽源起”“異星世界”“銀河探秘”“黑洞家族”“萬物伊始”。《太陽源起》講述了人類如何觀測太陽,太陽的産生與未來的滅亡,太陽對于整個銀河系尤其是地球的意義。《異星世界》主題是“尋找第二顆地球”,2009年,開普勒望遠鏡在銀河系以外尋找類地行星,最後發現了200億個類地行星。這些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因為要有生命孕育,必須先有液态水。但就本片的觀點,對于類地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它不持樂觀的态度。因為地球需要46億年的穩定的環境來孕育生命,而其他行星上大多充滿動蕩。“46億年的穩定,雖然有恐龍滅絕之類的事情發生,但是地球仍然能夠找到完整的生命鍊。”它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人類生命之形成的極端偶然性,也是以讓我們内心升起獲得生命的感恩之情。

“太陽将自然法則投射到地球上,并且呈現了如此華美的表達,比如你和我,還有我們周圍的一切。”我們的生命是宇宙給予的,太陽的産生和恒定的照耀讓生命發育。但是太陽也會在50億年後逐漸變得微弱,最終毀滅。而地球在太陽消失之前就消失了。

地球最終會消失,這對于人類意味着什麼呢?雖然那時候的事情,與今人的肉身生命已經沒有關系了,但是,當我們預言到人類整體的必然消失,仍然會影響到我們關于生命的信念。這一切也會讓我們思考自身,這是天道對于人道的啟示。正如紀錄片的解說詞所言:“恒星也不會永恒,也會死亡。但恒星曾留下意義,就是曾經照亮黑暗,産生了人類,讓人類有了了解恒星的機會……這個星球曾産生科學、文學、文化、藝術、音樂等偉大的事物,這些都是永恒的,因為人類的脆弱使得這一切更加具有價值。”

天上的事情能讓世間的人們有所思,對于人類生命整體的來路有詳細的了解,并且是以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命态度。在《萬物伊始》的結尾,畫外音說到:“地球是漂流在永恒孤寂中一個渺小湛藍的美麗星體,我們要看清它的真實面目。我們要将自身視為與它同行的騎手,與這顆美麗可愛的星球相伴于永恒寒冷空間中。并領悟到,全體人類是真正的兄弟。我們都有困惑的時候,我們都有夢想,我們的意識自由翺翔。在我們意識深處,都會明白,人類雖然渺小,但卻是與宇宙息息相關的。我們都是原子聚合而成的,但是這樣的原子排列卻非同凡響。我們有了解宇宙探索宇宙的驅動力。我們也慶幸于出現在這部宏大的宇宙史詩中。”

紀錄片《宇宙》如何營造太空美學與究天人之際

這是現代人的“究天人之際”,宇宙圖景對人事富有指導的價值。科學家擷取遠古宇宙的奧妙,主要使用來自于星際間向我們傳來的光。“以宇宙的尺度來講,光的傳播速度是很慢的。”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裡,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8分鐘。如果光從相鄰的恒星到達地球需要4年的話,那麼我們所看到的恒星是4年前的恒星。依據這個原理,太空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宇宙更深處的光,看到更久遠的年代的消息,是以可以幫助我們回溯宇宙的源頭。哈勃空間望遠鏡是人類發射到太空的第一台高性能光學望遠鏡,它其實是一部時間機器,它能在宇宙深處,拍攝下最古老的光,帶我們前往時間之初。哈勃空間望遠鏡接近的最遙遠的目标,是GN-Z11星系,這是人類見過的最遙遠的星系之一,宇宙中最早的恒星發出的光,在大爆炸後4億年開始的旅程,用了134億年才到達我們這裡。“這道光穿越了整個宇宙,在穿行了90億年的時候,地球才形成。”

紀錄片《宇宙》如何營造太空美學與究天人之際

就是通過哈勃望遠鏡,人類測算出了宇宙的年齡大約138億年,它也讓我們看到令人震撼的來自于時間源頭的景象。這部紀錄片也講到了最為先進的韋伯望遠鏡,而就在2021年12月25日,韋伯空間望遠鏡已經成功發射到太空,這部望遠鏡可探測更為遙遠的空間深度,它能夠穿越塵埃雲,看到恒星形成的過程。它會持續地超越我們的日常認知。《宇宙》講述的一切,能讓我們超越日常生活的視野,進入一個嶄新的精神境界,進而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打破日常生活的慣性,是以這樣的觀看,是哲學和科學雙重飛翔的過程。(責編:李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