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行研君說

導語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浪潮,給中國整車企業和中國零部件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今日推薦報告:2022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告

來源:财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作者:劉丁 尹路 鄭慧

2021年,中國車市發生了許多積極變化: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大增158%,中國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睐、市場佔有率提升到曆史高位,中國汽車出口增加了一倍。

這一方面來自于中國企業連續多年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來自于時代的恩賜: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浪潮,給中國整車企業和中國零部件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22年,汽車工業百年變局繼續深化,汽車市場的五大趨勢也愈加明顯:

新能源車市場占有率加速上升;

中國品牌競争力提高有了可持續性;

全球汽車産業格局調整深化,中國車企位次提升;

中國零部件企業顯現崛起勢頭;

自動駕駛開始落地,自動駕駛技術成為行業制高點。

01

新能源車占比加速上升

根據乘聯會預計,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比将提升到22%左右,延續2020和2021年的提升勢頭。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這個目标看上去觸手可及,新能源汽車包括商用車和乘用車,在最主要的乘用車市場上,由于銷量逐月上升,2021年12月的單月占比已經提升到21%。

2021年是新能源車的啟動之年,随着價格下降、車型魅力提升,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産生了強烈的替代效應,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52萬輛,同比大增158%。

在純電動車領域,2021年特斯拉國産的Model 3、Model Y車型放量,将售價拉低到30萬元之内,與寶馬3系和奔馳C級車型搶奪市場,五菱宏光MINI EV車型更是以極高的成本效益橫掃微型車市場,全年銷量高達43萬輛;

另外,随着新技術和新造車平台的應用,比亞迪漢EV、廣汽埃安S、長城歐拉好貓、小鵬P7、大衆ID系列等車型獲得消費者青睐,銷售火爆。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而在插電式混動車領域,由于比亞迪在刀片電池和混動系統上的創新,将價格拉低到了同檔次燃油車相同的水準,使得其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2021年合計銷售近30萬輛,撐了了全國細分市場的一半份額;再加上理想ONE車型增長3倍後達到9萬輛的成績,推動了中國插電式混動市場的高增長。

2021年下半年以來,吉利、長安、長城魏派、東風岚圖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紛紛亮相,2022年,這些新車型憑借與燃油車近似的使用體驗,以及與同級别合資燃油車近似的價格,将能夠進一步推升中國插電式混動車市場熱度。

中國僅将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視為新能源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市場純電動乘用車和插電式混動乘用車批發銷量分别為273萬輛和60萬輛。

2022年将有更多熱門新能源車型上市銷售,産品魅力進一步提升,另外,新能源車型的主力産品也将從微型車和豪華車市場,進一步向10-20萬元的價格區間滲透。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未來,在雙積分政策的刺激下,整車廠的新車規劃也将進一步向新能源車傾斜。比如蔚來汽車在2020年獲得了5.17億元的新能源車積分收入,相當于每輛車獲得1.2萬元,而例如大衆、一汽、長安、吉利等傳統車廠則不得不面對巨大的負積分消解壓力。

衆多利好因素下,新能源車的市場占有率将加速提升。

02

中國品牌競争力提升有了可持續性

車市變革之中,中國品牌的表現亮眼。

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在2021年再次回到曆史最好水準,接近2017年的階段高點。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然而,這一次的複蘇與2017年的曆史高點截然不同。

2017年的市占率提升,中國品牌憑借的是SUV的先發優勢。2013年到2017年間,中國SUV市場總銷量從300萬輛井噴到1000萬輛,長城汽車、廣汽集團、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企業推出哈弗H6、傳祺GS4、吉利博越、長安CS75等爆款車型,享受了市場從無到有、快速擴張的紅利,但随着SUV市場景氣度下降,其市占率連年萎縮。

而2021年市占率提升,則來自于轎車市場的突破。根據乘聯會統計的市場零售資料,中國品牌轎車銷量2021年同比大幅度提升了66.8%,而日德美系轎車則均出現下滑。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轎車是競争最激烈的市場,也是外資品牌最堅固的陣地。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品牌在轎車市場的市占率為32%,仍然具有很大提升空間,相比起來,在SUV和MPV市場的市占率則分别為52%和68%。

能打開轎車的銷量,說明中國品牌具備了挑戰外資品牌的競争力,2021年的複蘇更有含金量和可持續性。

2022年,中國品牌的轎車産品将更加豐富,除了比亞迪秦系列,長安的UNI-V,吉利的星瑞、新帝豪等車型,都擁有挺進銷量排行榜前十的潛力。

同時,中國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沖擊豪華車市場。

中國30萬以上豪華車市場始終由外國品牌主導,但2021年中國品牌逐漸嶄露頭角。例如,售價在30萬元以上的蔚來、理想品牌,年銷量均超過9萬輛,剛剛上市的極氪品牌、岚圖品牌也實作了3000輛左右的月銷量,長城汽車的坦克500車型也獲得了大量訂單。

雖然豪華車市場2021年景氣度有下降的趨勢,但豪華車市場仍然值得中國品牌積極挑戰,一方面可以賺取豐厚利潤,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品牌勢能和綜合競争力,改變中國品牌廉價低質的形象。

2022年以及未來幾年,将有更多中國品牌車型沖擊豪華車市場,比如上汽的智己品牌,長城汽車的沙龍品牌,長安汽車的阿維塔品牌,此外,領克、魏派等品牌也将推出30萬區間的車型。

03

全球車市加速洗牌,中國車企位次提升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曆史最高的202萬輛,不僅同比增長1倍多,還突破了多年以來的100萬輛左右的瓶頸。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這202萬輛的成績中,除了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的約15萬輛,其餘主要由中國品牌貢獻。

例如上汽集團的出口及海外基地規模達到70萬輛,奇瑞汽車出口達到27萬輛,長城汽車、吉利汽車超過10萬輛,他們出口及海外基地銷量均呈現高增長。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之是以能高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國品牌車型競争力提升,次要原因是疫情導緻的對手減産。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資料,2021年1-11月,中國汽車出口前十大國家分别是智利、沙特、俄羅斯、比利時、澳洲、墨西哥、埃及、英國、孟加拉、秘魯,這十個國家占了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半份額。

另外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所的統計,2021年前三季度,智利、俄羅斯、埃及市場的汽車生産并未明顯受到疫情影響,中國品牌在此市場的提升,是由于新車型導入,競争力提升帶來,尤其是奇瑞瑞虎車型、長城哈弗車型、上汽MG車型表現突出,對應市場上競争對手鈴木、起亞、馬自達、本田、豐田的市占率則出現下滑;

而同期澳洲、印度市場的汽車生産則受到疫情沖擊,長城汽車、上汽集團等企業,憑借供應鍊能力搶占市場空白。

另外,歐洲市場增長逐年加速。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資料,對歐洲的出口金額同比增速,2020年開始逐年提升,對于亞洲和非洲出口金額則逐年回落。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這背後固然有特斯拉上海工廠出口到歐洲的加持,但也不能排除中國品牌檔次的提升。過去,中國品牌出口的主力是低端車型,依賴亞洲和非洲等部分窮國和不規範市場,2021年,中國車企已在歐洲市場打開局面。吉利汽車借助沃爾沃管道開拓歐洲市場,積極提升其領克品牌的知名度,長城汽車也在歐洲營銷其新款的歐拉和魏牌車型,新勢力蔚小理也陸續布局歐洲。

市占率提升、沖擊豪華車市場、出口啟動,都印證了中國品牌競争力的提升,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品牌過去幾年更加積極投入研發,更加積極的布局新能源車賽道。

例如,吉利汽車向沃爾沃學習,并推出自己的SEA浩瀚平台,長城汽車突破大排量燃油發動機技術并布局锂電池,廣汽埃安2017年前後投資30億開發GEP純電動車平台并多次疊代,造車新勢力企業陸續成立并不斷完善産品和技術,等。

2021年,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已經多次疊代,掀起市場熱潮,且成本持續下降,而大衆的ID系列則剛剛在中國上市,豐田的純電動車BZ系列則需要等到2022年才上市。

汽車工業百年變革之下,全球汽車市場正加速洗牌。

一方面,傳統的汽車品牌銷量增長放緩,甚至出現下滑,并由于自身包袱拖累,新能源車轉型步伐緩慢;另一方面,新進入的品牌則飛速發展。例如,特斯拉全球銷量在2021年超過沃爾沃,按照目前的增速,很有可能在2022年超越奧迪,甚至追平寶馬、奔馳,改變全球豪華車品牌格局。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2022年及更遠的未來,可以期待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汽車産業格局中占據更好的位置。

04

中國零部件企業顯現崛起勢頭

多年以來,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占據全球三分之一的銷量,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卻始終處于低位。《中國汽車報》統計的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排名顯示,2020年僅有一家中國企業跻身前十,而前50名除了5家是中國企業之外,其餘幾乎全是歐洲、日本、美國企業。

但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強弱,也随着整車企業的興衰而變動。根據日經中文網的整理的百強榜單,從2000年到2020年,由于美國傳統車企走下坡路,世界零部件前十的名單中,美國企業的數量從6家減少到1家;而随着大衆集團的上升,前十名單中,歐洲的零部件企業從2家增加到5家。

中國零部件企業有可能借百年變局而崛起嗎?目前已經能看到一點勢頭。

首先,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的固化體系正從外部和内部被打破。百年以來,整車品牌與零部件企業形成金字塔狀的緊密體系,全球零部件競争格局固化,尤其是日本企業,例如豐田汽車通過家族和資本紐帶,與電裝、愛信精機等零部件巨頭組成封閉王國,外來者很難得到機會。

在外部,全球汽車企業洗牌,帶動了新興零部件企業發展。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廠不斷提升國産化率,此前宣稱2021年底達到90%,近期又計劃提升到100%。

特斯拉并不拘泥傳統車企的供應商稽核體系,主要以配合度、響應速度、研發實力為标準選擇供應商,對中國零部件企業極為有利。

以特斯拉為主要客戶的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也開始加速,比如拓普集團、旭升股份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速均超過80%,并遠高于上年同期的增速。

2010年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滲透率從19%提升到80%,蘋果公司拉動下,中國手機零部件企業随之崛起,比如歌爾股份的營業總收入從26億元攀升到577億元,從一家民營小廠變為全球龍頭。

未來十年,特斯拉計劃将銷量從目前的100萬輛左右提升到2000萬輛,加上其他中國新能源車企業的共同拉動,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将有機會獲得快速發展。

在内部,汽車生産向水準分工模式的轉變,也正颠覆目前的固化體系。

純電動車零部件數量比燃油車減少一半,并且各零部件通用性變強,是以,整車企業通過掌控軟體來協調不同零部件的性能,并持續更新軟體提升車輛品質,硬體産品子產品則轉為委托外部企業生産。

比如,剛剛釋出純電動車“VISION-S”的索尼,就是将生産外包給奧地利制造商麥格納·斯太爾,自己則專注于整體概念、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豐田汽車在電動車轉型過程中,也更多與外部水準分工,比如其選擇與軟銀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合作尋求比亞迪的電池技術,等。

鈴木汽車前會長鈴木修認為,如果水準分工模式取得進展,“現有産業金字塔将瓦解”。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第二,随着技術實力提升,中國零部件企業正加速進口替代,搶奪市場佔有率。比如車載擡頭顯示器(HUD),國内市場此前由日本精機、電裝、大陸集團等企業主導,2021年上半年,中國零部件企業華陽集團出貨量則一躍成為第三,市占率達到24%,與日本精機和電裝相近。

豐田汽車采購負責人白柳正義2020年說,由于中國企業的競争,豐田的配套企業這些年越來越艱難;原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辻村春樹說,“相比起電動車浪潮帶來的改變,中國企業的競争的威脅更大。”

第三,燃油車相關零部件需求減少,而自動駕駛軟體、晶片、傳感器、動力電池、一體成型壓鑄件等新零部件的應用增加,給中國企業提供了新機遇。

比如,華為和百度在2021年都努力扮演一級供應商的角色,向整車企業推廣其軟體技術和解決方案,挑戰博世、大陸等巨頭。

再比如動力電池,2022年,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锂能、蜂巢能源等中國企業将開啟擴産潮,擴大在中國及全球的産能優勢。

在雷射雷達、自動駕駛晶片、一體成型壓鑄件等領域,中國企業也嶄露頭角。

新能源車銷量提升、新技術應用、水準分工發展,都讓中國零部件企業有機會與國際巨頭站上同一起跑線,其未來表現值得期待。

05

自動駕駛技術成為行業制高點

大衆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預計,自動駕駛将引發比汽車電動化更劇烈的行業變革。

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2018年1月聲明,要将豐田汽車轉變為移動出行服務公司,要去汽車化。

根據特斯拉的設想,未來将打造出行平台,特斯拉車主可将車輛共享,接入出行平台并成為自動駕駛計程車,為車主和出行平台賺錢;另外,擁有了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變成類似智能手機的互動終端,特斯拉将打造類似蘋果的軟體體系,提供購物、娛樂等衆多服務。

這意味着,整車企業未來将更依賴通過軟體和出行服務盈利,建構軟體服務帝國,是以,軟體能力和自動駕駛技術,成為車企必争的制高點,而随着水準分工生産模式的發展,供應鍊整合能力的重要性下降。

是以,整車企業紛紛加大了對自動駕駛和無人計程車隊的投入力度。例如,沃爾沃設立自動駕駛軟體研發公司Zenseact,廣汽集團投資創辦出行平台如祺出行,并與文遠知行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吉利汽車推動旗下的極氪品牌與Waymo合作,打造無人駕駛計程車隊,等。

尤其是豐田汽車,為了推動轉型甚至開始建設“編織之城”(Woven city),并且分别在矽谷和日本設立兩個自動駕駛開發中心,不僅關注車輛自動駕駛性能,更關注自動駕駛給乘客帶來的舒适性。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進入2022年,整車企業的轉型還将繼續加速。

大衆集團與博世在2022年1月25日達成合作,共同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小鵬汽車計劃2022年下半年進入自動駕駛計程車領域,提升其自動駕駛算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由于2021年發生了蔚來汽車自動駕駛車禍死亡等事件,自動駕駛技術一度飽受批評,但作為下一輪變革的關鍵技術,其發展隻會向前,不會向後。2021年12月18日,蔚來汽車推出新款車型ET5,宣稱其“為自動駕駛而生”。

2022年将成為自動駕駛的落地之年。

馬斯克在特斯拉2021年第四季度财報會議上說,2022年将完成全自動駕駛套件FSD的開發。經曆多年的的開發,特斯拉FSD已經多次疊代,測試車輛從2021年的幾千輛增加到目前的6萬輛,已接近實際應用。

此外,2021年12月,奔馳的L3自動駕駛系統通過了德國聯邦機動車運輸管理局的審批,這意味着,2022年上半年,搭載此系統的奔馳S轎車上市後,将成為全球首款可合法上路的L3級别自動駕駛車型。

2022年1月,沃爾沃也展示了其L3級别自動駕駛系統Ride Pilot(出行領航員),預計将搭載與其SPA2平台的下一代XC90純電車型上,于2023年上市。

L3級别的自動駕駛是人類和機器主導駕駛的分水嶺,開啟自動駕駛後,駕駛者可以完全解放雙手雙腳,完全由系統執行加速、減速、變道、轉彎等操作。

2022年,獨立自動駕駛研發企業也将貢獻動力。

脫胎于谷歌的Waymo,技術積累較為深厚,2020年釋出其第五代自動駕駛套件Waymo Driver,一方面作為供應商向沃爾沃、戴姆勒等整車企業提供技術,另一方面則自己營運自動駕駛駕駛計程車隊、卡車貨運車隊;

百度2013年啟動無人駕駛項目,目前測試裡程2100萬公裡,是唯一達到Waymo同級的企業,其自動駕駛計程車也處于國内第一梯隊;2021年7月開始在深圳福田區繁華路段營運自動駕駛計程車隊的元戎啟行,目前已完成4萬次訂單,并且推出成本隻需1萬美元的前裝自動駕駛方案,為行業最低。

2022年車市的五個趨勢

雖然電動化帶來了全球汽車格局的洗牌,但牌局尚未結束,新興的整車品牌雖然暫時占優,但或許很快将面對下一場行業颠覆。

根據日經中文網整理的2014年到2018年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申請專利數量,按照地區排名,中國最多,為3283件,日本第二,為2173件,美國第三,為2132件。

雖然中國整體數量第一,但整車企業并不強,如果按照企業排名,則豐田位列第一,前十名中有四家是日本企業,四家美國企業,僅有一家滴滴出行是中國企業。

06

風險點

雖然新能源車市場向好,但全球車市2022年仍存隐憂。

首先,金融市場動蕩或損害消費市場。2022年伊始,全球股市遭受重挫,如果對宏觀經濟及金融系統沖擊過大,則有可能對消費者購車計劃、新車消費貸款帶來影響,進而改變新能源車市場的景氣度;

第二,富士山火山爆發等極端自然災害阻斷供應鍊。東加火山爆發,引發了對日本富士山噴發的擔憂,富士山科學研究所所長藤井敏嗣說,任何時候噴發都不足為奇。一旦噴發,富士山腳下的半導體零部件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都将受到沖擊,另外豐田汽車的“編織之城”或許也将受到影響;

第三,原材料漲價和短缺。晶片荒損害了全球汽車企業2021年的發展,雖然行業已經有了應對經驗和心理準備,但由于短期擴産難,2022年仍将是困擾;另外,全球動力電池擴産導緻上遊資源緊缺,在金融市場急劇變動的2022年,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也将是行業的隐患。

能夠确定的是,汽車業百年變革的劇情将越來越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