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日|作者:張小芳

冬日|作者:張小芳

這樣的夜,大雪紛飛,人們好像置身于幽雅恬靜的境遇,來到了晶瑩剔透的童話般的世界。一切都在過濾,一切都在升華,連我的心靈也在淨化,變得純潔而又美好。

入夜,敲擊着冰涼的鍵盤,眼睛不免有些澀澀發疼。大雪的夜晚總是安靜得出奇,靜到好像可以聽見内心的聲音。我總是執着于記錄雪夜的美,仿佛可以從字裡行間中擷取無窮的力量。

不知不覺,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已經悄然而至。這代表着舊年即将結束,與此同時,新的一年也正在向我們招手。“這一年就這樣過去了嗎?”心底有個小小的聲音在問我,一時間,我竟變得有些不知所措。盡管日邁月征,朝暮輪轉,新年總是要代替過去的一年,可是又哪裡會有全然相同的新年呢?

此刻,窗外飛舞着雪花,如此瑰麗的雪景,如此妖娆的月色,實在是令人難忘。

又或許是生性過于多情,殘雪化蝶入夢飛,夜盡天明幾時回?一片片雪花輕柔地落在地面,好像在說着一個個故事。故事是什麼,不會有人知道,隻會随着時間消融、凝固。

于中國人而言,一進入臘月,總會有一些特别值得期待的事情。

依稀記得在未出閣之前,在臘月初八這天,總能美美的喝上媽媽精心熬制的臘八粥。祭竈那天能吃上柴火烙烤,酥脆香甜的祭竈小火燒。那樣濃稠炙熱的甜,好像是要融化在竈神爺的心田。

“祭竈神”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樸素的儀式寄托着老百姓美好的心願和祝福,也祈願來年我們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也稱小年,每年到了這一天,我家總是要舉行隆重的祭竈儀式,對此,媽媽總是慎之又慎。

相信無論是60、70後還是80、90後,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對于泥土砌成的柴火竈應該都不陌生。眼看就到了祭竈那天,一大早,我們一大家人就分工有序,在媽媽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忙碌着。有劈柴的、有生火的,至于燒火丫頭“楊排風”的角色自然非我莫屬。

不瞞你說,這可是我第一次接手這樣有趣的任務。看着地火裡時而蹿出霹靂啪啪的柴火爆破聲,宛如一曲美妙的音符。而媽媽一雙靈巧的手,将躺在鐵凹上的燒餅翻來覆去,不到一會兒,祭竈小火燒就已經呈現出了金黃酥脆的表皮,内裡的紅糖香氣也随着馍馍的邊緣流淌出來。濃郁的馍香味混合着旺盛的煙火氣,那一刻,就連空氣中都彌漫着甜絲絲的味道,一直到饞得我們兄妹幾個直流口水。剛想伸出手一嘗為快,就被媽媽及時制止。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這些要等祭完竈王爺才能吃,吃了竈王爺吃過的東西,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年幼的我似懂非地點了點頭。過往一幕幕仿若昨天,像正在上映的電影,想着、想着,幸福的感覺悠然而來。

聽媽媽講,竈王爺要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去向玉帝彙報這一年這一家的大小事。為了能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 家家戶戶都要在這一天舉行祭竈儀式。也正是在一風俗的影響下,人們總會在祭竈時準備許多又黏又甜的糖瓜,希望粘住竈王爺的嘴巴,多留下幾句美言。聽完“祭竈神”的來龍去脈,我不禁在心裡念叨,沒想到這祭竈的講究還真多,日後,我也要将這樣美好的民俗代代傳承下去。

在祭竈火燒烙好之後,媽媽還要張羅着将竈王爺的畫像貼在廚房竈頭。随後,再将酒菜、糖果等貢品連同祭竈火燒一起點燃香燭,供奉于竈台之上。而後,慢慢地,廚房上下缭繞着縷縷香煙,就連桌子上原本平平無奇的豬肉,也在燭光的照耀下變得晶瑩剔透。煙霧彌漫開來,仿佛置身仙境,好像故事中的竈王爺真的來到凡間。看着竈台上栩栩如生的畫像,心中不由的産生一份敬畏。

這時耳邊會響起媽媽虔誠地許願,“竈王爺,願您保佑我們全家來年身體健康,保佑國家風調雨順……”

傳統習俗折射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也依托了特有的民族理想和情懷。正如春節祭竈,求得是四季平安,求得是五谷豐登,求得更是一種濃郁的年味。

又是一個與衆不同的雪夜,望着窗外那一片片未若柳絮因風起的雪花,我潸然淚下。不知是感動還是迷惘,因心中久久無法忘卻的兒時年少,是母親的愛讓我的世界總是春暖花開。

雪花的存在短暫而燦爛,雪中的生命脆弱亦堅強。關于冬日的記憶,猶如猶如雪中綻放的寒梅,暗香浮動,沁人心脾。在這個飄雪的冬日溫暖着我。雪的美與殘酷,都像是我們走過的路,會在天寒地凍裡實作最遙遠的夢,奏響一首甜蜜的歌,蕩漾在小屋中,流淌在我心間。

冬日|作者:張小芳

作者簡介:張小芳,河南濟源人,文學愛好者。供職于濟源北鬥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 編輯:陳麗 | 圖檔: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