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建築走紅,考古熱未央丨文化原創榜·文博

古建築走紅,考古熱未央丨文化原創榜·文博

2021年7月,太原市民參觀“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視覺中國/圖)

一場“疫情”下的流調,讓蘇州的宋元遺構成了網友的熱門打卡收藏地。被流調的幾位古建愛好者,在2021年11月19日到21日之間逛了蘇州好幾處“冷門”的不可移動文物,紫金庵、保聖寺、滄浪亭……她們的“尋宋之旅”随即上了熱搜,也再次讓“不可移動文物”成為關注的焦點。

比起可移動文物每年在各個博物館之間的流轉展覽,以天地為“博物館”的不可移動文物,在2021年似乎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不可移動文物的發現、損毀或維修的新聞幾乎每年都會見諸報端,但在2021年尤為密集和突出。3月,三星堆遺址新的祭祀坑的發掘直播,讓三星堆在1980年代第一次發掘之後再次成為讨論焦點。6月,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幾千公裡的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終于有了首個專題博物館。下半年,河南暴雨中的文物和山西暴雨中的古建,都牽動着國人的目光,很多民間人士在暴雨之後自駕摸索了山西災區大大小小的古建,他們的旅程是這個時代文物愛好者的行動縮影。

2021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公布,大陸截至2020年底共有博物館5788家,推出展覽2.9萬餘個,就數量上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德、日的博物館大國。如果從2014年微信公衆号“故宮淘寶”第一篇達到十萬加的刷屏熱文《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哒》算起,這股乘着網際網路東風的文物熱潮,已經持續了七年有餘,做數字展覽、賣文創、建文物資料庫,國内博物館在各個方向都做了大量嘗試。2021年,如何在策展思路上推陳出新,如何更好地“活化”文物,依然應該是各家文博機構的思考重心。

石窟寺成“網紅”

2021年的河南春晚在衆多春晚中别開生面。晚會的各段分剪視訊如病毒營銷般在各視訊網站刷屏,其中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登上當天熱搜前十。《唐宮夜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靈感都來自博物館——舞蹈中的宮女形象來自洛陽博物館的唐伎樂俑,故事情節則模仿《博物館奇妙夜》裡文物變活人的橋段。可以說,《唐宮夜宴》爆紅的背景,是近年來文物熱潮下,相當部分的觀衆已經形成了對古代文物的基本知識和審美,河南電視台抓住了這個快速增長的人群的“風口”。

此後的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些傳統節日,河南電視台都如法炮制,用現代光電技術結合國風、點綴文物,甚至将舞台搬到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腳下。節目品質高下暫且不論,至少河南電視台非常明白河南文化的長處在哪裡,也算是一種對不可移動文物的“活用”。

在2021央視春晚上,也有一個關于文物的節目引起了讨論。2月11日,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央視春晚。流失日本的佛首回歸激發了觀衆的愛國情緒,随即轉化為可觀的流量。山西天龍山石窟第8窟為天龍山石窟中唯一有明确開鑿紀年(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規模最大的石窟,據專家鑒定,該尊佛首肉髻低平,臉龐圓潤,具備北朝晚期至隋初的特征。

“參加”了春晚之後,這顆佛首在第二天馬不停蹄地參加了另一個重要展覽。2月12日,北京魯迅博物館“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複原特展”開展,這顆佛首是最重要的展品,放置于展廳中央,環繞它的是魯迅博物館館藏的27件北朝時期造像拓片,其中一組8件同樣出自天龍山石窟第二、三窟的造像拓片,是首次集中展示。展覽延續到了3月14日,此後,佛首被送回天龍山,安頓于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

天龍山石窟通過春晚亮相和後續展覽進入大衆視野。多年以來,天龍山石窟的大衆知名度不能和四大石窟相比,對天龍山石窟的數字化複原和研究做得最好的也是芝加哥大學的天龍山石窟項目(https://tls.uchicago.edu/)。項目網站上有天龍山石窟的3D複原模型和技術詳解,可供觀者在親身前往天龍山石窟之前學習。

另一個關于不可移動文物的大展也來自山西。元代道觀大純陽萬壽宮原本位于永樂鎮,後人稱為永樂宮,擁有元代建築群和多達一千平方米的元代壁畫,早已成為文物愛好者的朝聖地。1956年建設三門峽水庫,将處于淹沒區的永樂宮整體搬遷到芮城縣龍泉村。2021年7月10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的“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是永樂宮遷建完成後,對其所蘊含的文化意涵、藝術魅力的首次全面展示。永樂宮壁畫中,高4.26米、長度近95米的《朝元圖》是中國古代藝術殿堂中的明珠,這次展覽用3D列印技術原真呈現了《朝元圖》,展廳中氣勢恢宏的壁畫籠罩下的令人震撼的宗教感,令觀衆難以忘懷。

在手機上“考古”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建立一百周年,圍繞考古進展的遺址公園的開發、文物展覽和文創産品,也是文博類文化活動的重頭戲。

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在這份規劃中,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首次被寫入。考古遺址公園不同于一般的考古遺址點,也不限于考古遺址博物館,它集科學研究、教育傳播、遊覽休憩等功能于一體,往往有體量巨大的室外空間。目前中國共有36家考古遺址公園,像良渚這樣屬于世界文化遺産的有11家。“十四五”期間,将開展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計劃新增10-1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這36個考古遺址公園中,2021年人氣最高的非三星堆莫屬。在3月爆紅全網的發掘直播後,4月4日(清明假期),位于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内的三星堆博物館,入場人數達到了19847人,是開館24年以來的單日最高紀錄。三件新出土的三星堆文物很快被搬進了展廳。9月28日開幕的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闊、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集合了長江流域盤龍城、三星堆、金沙、新幹大洋洲商墓等青銅文明的高等級文物,包括2021年新出土的三件三星堆文物。這個展覽的策展思路在學術上非常前沿,将長江上中下遊的青銅文明聯系起來,用實物證明商周時期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影響。

與此同時,三星堆博物館藏的原有文物也頻頻在全國多地巡展。6月,上海奉賢區博物館的“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大展”;9月,杭州西湖美術館“人與神——神秘的古蜀文明”,都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但是這些追趕潮流的展覽顯然在策展思路、布展、文物等級方面有着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題不明,展品不豐富,布展陳設無創意,文字介紹簡陋,竟收費50大洋……”一位看過西湖美術館展覽的觀衆在網上評價道。

2021年熱門的文物活化創意依然與考古有關。河南博物院在2021年十一長假之前,在支付寶推出了“一起考古吧”遊戲小程式。在支付寶App首頁下拉到底的“地下室”專區,可以線上體驗使用洛陽鏟、手鏟和毛刷等考古工具,利用這些工具,玩家有幾率“挖掘”出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蓮鶴方壺、武則天金簡等鎮館之寶。這些挖出的虛拟文物,玩家可以進行收藏、展示和發送。随後兩天,越來越多的粉絲聚集在河南博物院的官方微網誌下,曬出自己的線上考古成果。長假七天,《一起考古吧》共吸引了超過3000萬人參與。

《一起考古吧》其實是考古盲盒的線上版。在擁擠的文創賽道上,河南博物院是後來者,2019年才成立了文創辦公室。但在當年下半年,該院就借鑒了國内盲盒界鼻祖泡泡瑪特的玩法,将考古體驗與盲盒融合,率先釋出了考古盲盒文創産品。考古盲盒的走紅讓這個後來者大有趕超故宮、敦煌等前輩的勢頭。據河南博物院資料,其考古盲盒銷售量已經超過了35萬個,銷售額超過2800萬元。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博物館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輕人進行真誠的交流和對話,在内容和形式上進行有趣的創新。”綜觀河南博物院官方微網誌近幾年的動作,确實出現了“粉圈化”“人格化”營運的傾向,如把官微的粉絲叫做“芋頭”、文創辦的微網誌叫做“@豫博文創大怒哥”……這種營運政策确實在推動銷售業績上頗有成效。但是,博物館所要承擔的教育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古今對話周年展

周年紀念向來是博物館策展的重要由頭,借由時間節點,通過文物和文獻的整理和回顧,再一次确認古人與今人的曆史坐标。2021年,是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徐渭誕辰500周年、方以智誕辰410周年、梁思成誕辰120周年,相關博物館的展覽雖然規模不一,角度不同,但都讓人們得以回望一段獨特的生命曆程。

紹興博物館策展和舉辦的“畸人青藤——徐渭書畫作品展”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有關徐渭生平與作品的展覽。徐渭晚年自稱“畸人”,自撰《畸譜》,其怪異的性格、獨創的畫風以及對戲劇的獨特研究,都對後世産生了巨大影響。據紹興博物館副館長、策展人沈一萍說,展覽希望通過徐渭的“畸人之行”“畸人之文”“畸人之藝”等視角“向公衆展現這位藝術天才坎坷跌宕的人生和對中國書畫藝術史的巨大貢獻”。這個展覽的另一大亮點,是配合徐渭誕辰500周年專門修建的徐渭藝術館,“青藤畸人”便是該館的開館大展。藝術館隐匿在紹興古城的一片平房之中,建築氣質結合了當代的簡明線條與古典的黑瓦白牆,整體顯得非常清晰明亮。即便展覽結束了,這個藝術館也經得起回味。

“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題文物展”是安徽博物院2021年的重頭戲。方以智是安徽桐城人,1954年,方以智第十一世孫方鴻壽将其家傳三百多年的方以智著述手稿二十餘種和數件書畫作品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即今博物院),使得該館成為收藏方以智有關文物的重鎮。作為明末清初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方以智博雜的學術思想和跌宕的人生經曆,數百年來吸引了無數學者的興趣。2019年出版的《方以智全書》點校整理了方以智的文字著述,但是他的書畫作品未能收錄,這對一位雜家來說未免是遺憾。此次展覽的圖錄《方以智文物集萃》補完了上述缺憾,對方以智研究乃至整個明末清初曆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是筆者2021年看過的最具有“神性”氣息的展覽。素雅的燈光設計和肅穆莊嚴的展廳設計,猶如讓人置身于沉重的曆史現場。由梁思成的著作和手稿組成的文獻陣列,密集地鋪在地面的燈箱之中,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拿出的近四百件梁思成的圖紙、手稿、著作早期刊本和影像資料,隻是儲存至今的遺作之一隅,但是老照片中人物穿越近百年的笑容,林徽因寫給子女的信件裡塗改的痕迹,都能讓觀者在曆史中看到鮮活的人。

相比前述三個周年展,江西博物館的“千載一瞬——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特展”就顯得有些單薄。一方面,這是由文獻材料決定的,王安石相關的實物文獻确實數量極少;另一方面,策展思路上也沒有突破一般的生平概要式的流水操作,顯得沒有波瀾,平淡無奇。

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在2021年都推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覽。圖書館辦展覽,和博物館辦展覽的側重點自然不同,其“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風格在衆多展覽中脫穎而出。國家圖書館“珠還合浦、曆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展覽,堪稱一部以實物為線索的《永樂大典》的散佚與重輯的研究史。國圖正在打造的《永樂大典》數字平台是2022年值得期待的一項文物數字化工程。上海圖書館的“大唐氣象——上海圖書館館藏唐碑善本展”,展期隻有短短14天,卻幾乎是2021年上海最熱門的文博類展覽,原因在于此次展出的唐碑拓本,很多都是國寶級的宋拓本,錯過這14天,下一次見面不知是何時了。

2021年末,蘇州博物館的“元代的江南”展覽以一種溫暖近人的姿态,在寒冬與觀衆見面。宋代與明末的江南曆來是大衆傳媒熱捧的焦點,蘇博另辟蹊徑,以小體量的文物,舉重若輕地将“元代的江南”呈現在觀衆面前。呂師孟夫婦合葬墓和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金器讓元代的江南多了一分遊牧藝術的氣息。同樣由于展品所限,策展思路沒有停留在元代江南的士大夫文化上,而更多地關注器物層面和庶人文化,蘇博利用并不多的文物展示了一個頗為立體的元代江南。

南方周末記者 王華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