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建筑走红,考古热未央丨文化原创榜·文博

古建筑走红,考古热未央丨文化原创榜·文博

2021年7月,太原市民参观“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视觉中国/图)

一场“疫情”下的流调,让苏州的宋元遗构成了网友的热门打卡收藏地。被流调的几位古建爱好者,在2021年11月19日到21日之间逛了苏州好几处“冷门”的不可移动文物,紫金庵、保圣寺、沧浪亭……她们的“寻宋之旅”随即上了热搜,也再次让“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关注的焦点。

比起可移动文物每年在各个博物馆之间的流转展览,以天地为“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文物,在2021年似乎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不可移动文物的发现、损毁或维修的新闻几乎每年都会见诸报端,但在2021年尤为密集和突出。3月,三星堆遗址新的祭祀坑的发掘直播,让三星堆在1980年代第一次发掘之后再次成为讨论焦点。6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几千公里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终于有了首个专题博物馆。下半年,河南暴雨中的文物和山西暴雨中的古建,都牵动着国人的目光,很多民间人士在暴雨之后自驾摸索了山西灾区大大小小的古建,他们的旅程是这个时代文物爱好者的行动缩影。

202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大陆截至2020年底共有博物馆5788家,推出展览2.9万余个,就数量上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德、日的博物馆大国。如果从2014年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第一篇达到十万加的刷屏热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算起,这股乘着互联网东风的文物热潮,已经持续了七年有余,做数字展览、卖文创、建文物数据库,国内博物馆在各个方向都做了大量尝试。2021年,如何在策展思路上推陈出新,如何更好地“活化”文物,依然应该是各家文博机构的思考重心。

石窟寺成“网红”

2021年的河南春晚在众多春晚中别开生面。晚会的各段分剪视频如病毒营销般在各视频网站刷屏,其中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登上当天热搜前十。《唐宫夜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灵感都来自博物馆——舞蹈中的宫女形象来自洛阳博物馆的唐伎乐俑,故事情节则模仿《博物馆奇妙夜》里文物变活人的桥段。可以说,《唐宫夜宴》爆红的背景,是近年来文物热潮下,相当部分的观众已经形成了对古代文物的基本知识和审美,河南电视台抓住了这个快速增长的人群的“风口”。

此后的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些传统节日,河南电视台都如法炮制,用现代光电技术结合国风、点缀文物,甚至将舞台搬到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脚下。节目质量高下暂且不论,至少河南电视台非常明白河南文化的长处在哪里,也算是一种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活用”。

在2021央视春晚上,也有一个关于文物的节目引起了讨论。2月11日,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央视春晚。流失日本的佛首回归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绪,随即转化为可观的流量。山西天龙山石窟第8窟为天龙山石窟中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且规模最大的石窟,据专家鉴定,该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特征。

“参加”了春晚之后,这颗佛首在第二天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另一个重要展览。2月1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开展,这颗佛首是最重要的展品,放置于展厅中央,环绕它的是鲁迅博物馆馆藏的27件北朝时期造像拓片,其中一组8件同样出自天龙山石窟第二、三窟的造像拓片,是首次集中展示。展览延续到了3月14日,此后,佛首被送回天龙山,安顿于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天龙山石窟通过春晚亮相和后续展览进入大众视野。多年以来,天龙山石窟的大众知名度不能和四大石窟相比,对天龙山石窟的数字化复原和研究做得最好的也是芝加哥大学的天龙山石窟项目(https://tls.uchicago.edu/)。项目网站上有天龙山石窟的3D复原模型和技术详解,可供观者在亲身前往天龙山石窟之前学习。

另一个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大展也来自山西。元代道观大纯阳万寿宫原本位于永乐镇,后人称为永乐宫,拥有元代建筑群和多达一千平方米的元代壁画,早已成为文物爱好者的朝圣地。1956年建设三门峡水库,将处于淹没区的永乐宫整体搬迁到芮城县龙泉村。2021年7月10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是永乐宫迁建完成后,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意涵、艺术魅力的首次全面展示。永乐宫壁画中,高4.26米、长度近95米的《朝元图》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中的明珠,这次展览用3D打印技术原真呈现了《朝元图》,展厅中气势恢宏的壁画笼罩下的令人震撼的宗教感,令观众难以忘怀。

在手机上“考古”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建立一百周年,围绕考古进展的遗址公园的开发、文物展览和文创产品,也是文博类文化活动的重头戏。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在这份规划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首次被写入。考古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考古遗址点,也不限于考古遗址博物馆,它集科学研究、教育传播、游览休憩等功能于一体,往往有体量巨大的室外空间。目前中国共有36家考古遗址公园,像良渚这样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有11家。“十四五”期间,将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计划新增10-1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这36个考古遗址公园中,2021年人气最高的非三星堆莫属。在3月爆红全网的发掘直播后,4月4日(清明假期),位于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三星堆博物馆,入场人数达到了19847人,是开馆24年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三件新出土的三星堆文物很快被搬进了展厅。9月28日开幕的四川博物院“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集合了长江流域盘龙城、三星堆、金沙、新干大洋洲商墓等青铜文明的高等级文物,包括2021年新出土的三件三星堆文物。这个展览的策展思路在学术上非常前沿,将长江上中下游的青铜文明联系起来,用实物证明商周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与此同时,三星堆博物馆藏的原有文物也频频在全国多地巡展。6月,上海奉贤区博物馆的“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9月,杭州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都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但是这些追赶潮流的展览显然在策展思路、布展、文物等级方面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题不明,展品不丰富,布展陈设无创意,文字介绍简陋,竟收费50大洋……”一位看过西湖美术馆展览的观众在网上评价道。

2021年热门的文物活化创意依然与考古有关。河南博物院在2021年十一长假之前,在支付宝推出了“一起考古吧”游戏小程序。在支付宝App首页下拉到底的“地下室”专区,可以在线体验使用洛阳铲、手铲和毛刷等考古工具,利用这些工具,玩家有几率“挖掘”出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莲鹤方壶、武则天金简等镇馆之宝。这些挖出的虚拟文物,玩家可以进行收藏、展示和发送。随后两天,越来越多的粉丝聚集在河南博物院的官方微博下,晒出自己的线上考古成果。长假七天,《一起考古吧》共吸引了超过3000万人参与。

《一起考古吧》其实是考古盲盒的线上版。在拥挤的文创赛道上,河南博物院是后来者,2019年才成立了文创办公室。但在当年下半年,该院就借鉴了国内盲盒界鼻祖泡泡玛特的玩法,将考古体验与盲盒融合,率先发布了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的走红让这个后来者大有赶超故宫、敦煌等前辈的势头。据河南博物院数据,其考古盲盒销售量已经超过了35万个,销售额超过2800万元。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博物馆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有趣的创新。”综观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近几年的动作,确实出现了“粉圈化”“人格化”运营的倾向,如把官微的粉丝叫做“芋头”、文创办的微博叫做“@豫博文创大怒哥”……这种运营策略确实在推动销售业绩上颇有成效。但是,博物馆所要承担的教育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古今对话周年展

周年纪念向来是博物馆策展的重要由头,借由时间节点,通过文物和文献的整理和回顾,再一次确认古人与今人的历史坐标。2021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徐渭诞辰500周年、方以智诞辰410周年、梁思成诞辰120周年,相关博物馆的展览虽然规模不一,角度不同,但都让人们得以回望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

绍兴博物馆策展和举办的“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关徐渭生平与作品的展览。徐渭晚年自称“畸人”,自撰《畸谱》,其怪异的性格、独创的画风以及对戏剧的独特研究,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绍兴博物馆副馆长、策展人沈一萍说,展览希望通过徐渭的“畸人之行”“畸人之文”“畸人之艺”等视角“向公众展现这位艺术天才坎坷跌宕的人生和对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巨大贡献”。这个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配合徐渭诞辰500周年专门修建的徐渭艺术馆,“青藤畸人”便是该馆的开馆大展。艺术馆隐匿在绍兴古城的一片平房之中,建筑气质结合了当代的简明线条与古典的黑瓦白墙,整体显得非常清晰明亮。即便展览结束了,这个艺术馆也经得起回味。

“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题文物展”是安徽博物院2021年的重头戏。方以智是安徽桐城人,1954年,方以智第十一世孙方鸿寿将其家传三百多年的方以智著述手稿二十余种和数件书画作品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即今博物院),使得该馆成为收藏方以智有关文物的重镇。作为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博杂的学术思想和跌宕的人生经历,数百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兴趣。2019年出版的《方以智全书》点校整理了方以智的文字著述,但是他的书画作品未能收录,这对一位杂家来说未免是遗憾。此次展览的图录《方以智文物集萃》补完了上述缺憾,对方以智研究乃至整个明末清初历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是笔者2021年看过的最具有“神性”气息的展览。素雅的灯光设计和肃穆庄严的展厅设计,犹如让人置身于沉重的历史现场。由梁思成的著作和手稿组成的文献阵列,密集地铺在地面的灯箱之中,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拿出的近四百件梁思成的图纸、手稿、著作早期刊本和影像资料,只是保存至今的遗作之一隅,但是老照片中人物穿越近百年的笑容,林徽因写给子女的信件里涂改的痕迹,都能让观者在历史中看到鲜活的人。

相比前述三个周年展,江西博物馆的“千载一瞬——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就显得有些单薄。一方面,这是由文献材料决定的,王安石相关的实物文献确实数量极少;另一方面,策展思路上也没有突破一般的生平概要式的流水操作,显得没有波澜,平淡无奇。

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在2021年都推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图书馆办展览,和博物馆办展览的侧重点自然不同,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风格在众多展览中脱颖而出。国家图书馆“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览,堪称一部以实物为线索的《永乐大典》的散佚与重辑的研究史。国图正在打造的《永乐大典》数字平台是2022年值得期待的一项文物数字化工程。上海图书馆的“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馆藏唐碑善本展”,展期只有短短14天,却几乎是2021年上海最热门的文博类展览,原因在于此次展出的唐碑拓本,很多都是国宝级的宋拓本,错过这14天,下一次见面不知是何时了。

2021年末,苏州博物馆的“元代的江南”展览以一种温暖近人的姿态,在寒冬与观众见面。宋代与明末的江南历来是大众传媒热捧的焦点,苏博另辟蹊径,以小体量的文物,举重若轻地将“元代的江南”呈现在观众面前。吕师孟夫妇合葬墓和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的金器让元代的江南多了一分游牧艺术的气息。同样由于展品所限,策展思路没有停留在元代江南的士大夫文化上,而更多地关注器物层面和庶人文化,苏博利用并不多的文物展示了一个颇为立体的元代江南。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