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被損壞的“館藏文物”是一個“墓俑”,但不是在冊登記的文物,也并非網傳的價值130萬。目前,糾紛雙方已達成和解,修複大概需要2萬塊錢。

文 | 竹裡

前兩天,湖北武漢有家長在抖音爆料,自己的孩子參加校外冬令營時,不小心把博物館價值130萬元的文物打碎,線上求網友支招。據稱,被打碎的雕塑為武漢市某私人博物館所有。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此事經過媒體報道後,引發輿論争議。有網友質疑這個“館藏文物”是否是真的文物,值不值130萬元,也有網友表示,家長要管好小孩,冬令營帶隊老師全程看手機也應負有主要責任。更有網友指出,博物館對于展出文物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有“碰瓷”嫌疑。

1月26日,該事件有了新進展,武昌區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從業人員表示,被損壞的“館藏文物”是一個“墓俑”,但不是在冊登記的文物,也并非網傳的價值130萬。目前,糾紛雙方已達成和解,修複大概需要2萬塊錢。

至于為何最終修複費用是2萬塊錢,這個費用又是如何界定的,對方未作出回應。

并非網傳的“價值130萬”

涉事孩子家長稱,孩子今年12歲,是教育訓練機構的老師帶着參觀博物館,館方最初說雕塑的市場價是130萬元。目前初步的賠償方案是教育訓練機構承擔60%,孩子家長承擔40%。

後來,有自稱事件目擊者的網友稱,這件雕塑是“鎮墓俑”,并非價值130萬。“130萬”的說法最初是研學機構說出的,博物館從未勒索教育訓練機構或勒索小孩父母。

武漢市警察局武昌分局政工處一名從業人員也表示,文物的價值并非網傳的“價值130萬”,此事已移交當地司法所協調處理,目前正在協調中,其他不便透露。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據了解,事發地點在武漢市貞元博物館。對于被摔壞的鎮墓俑有沒有合法來源?是不是出土文物?

根據大陸《文物保護法》明确規定出土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絕對不許買賣的。是以也不存在價格多少的問題。而被打破的鎮墓俑的特殊之處在于,從用途看,它一定是原處于墓室内的,因為出土而進入流通環節的。

那麼,它算不算出土文物,乃至有沒有存在“國寶幫”利用開辦博物館給自己收藏的赝品擡高洗白的可能性?

這家私人博物館表示,文物是多年前從日本買回的,當時花了20多萬元。這個說法似乎回避了展品“出土文物”的定性,但是,需要拿出相應購買、報關、入境的證明,避免出土文物通過所謂的“回流”洗白。

館内一名從業人員也回應稱“被打碎的展品定性不是文物,是博物館的私人藏品。(展品)是一個‘墓俑’,但具體斷代要專家鑒定”。該從業人員表示,館方告知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此藏品購買于2012年,但具體價格和憑據博物館暫未出示。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紅巷博物館群大門 武漢市貞元博物館公衆号 資料圖

修複費用誰說了算

筆者認為,被打破的這件東西是不是真文物,不能由博物館方面單方面說了算,應該由權威部門鑒定。同樣由權威部門認定的,還有修複的費用。

對于後續賠償和處理問題,館方表示,他們已經找人問了,這個藏品可以修複,修複費用大概需要2萬元。至于2萬元費用的界定标準是什麼,“找人問”的是否為權威鑒定部門,對方未作出說明。隻是表示,更詳細的情況文物和非遺保護中心正在前去現場了解。

據筆者了解,武漢貞元博物館是非國有的私人博物館,由收藏愛好者向社會展示藏品,武漢市武昌區紅巷分布有多家民間博物館,是中南地區民間博物館展覽館最多的群落,藏有國家一二類文物近千件。

是以,對藏品展示的保護措施等,也是私人博物館自己來決定的。展示與保護的決定權可以了解,但涉及藏品的定性、定價,私人博物館恐怕不能如此随意。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而事發後,公衆對于研學機構、涉事孩子家長及博物館方應該承擔什麼責任,進行了讨論。有人認為,事發時,這座半人高的雕塑展品放在牆角位置,一名學生經過時身體不小心碰到雕塑的手部後,雕塑從中間部位斷成兩截,摔在地上破損。博物館方對于展品的保護未盡到保護義務。

既沒有玻璃罩,也沒有警戒線,而且是緊靠參觀者會靠近觀看的櫥窗,給人的感覺是被漫不經心地放置在那裡,有人以此懷疑這家私人博物館是不是“碰瓷”?

對此,館方從業人員也承認,這件展品之前一直就是這麼放置的,沒有玻璃罩或護欄,确實有責任。據了解,該館一直在舉辦公益展覽,讓大家免費參觀。事發當天,涉事教育訓練機構跟館方說的是,出于研學目的帶孩子們過來參觀。

筆者認為,這件事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觀衆的素養問題,就算不是曆史文物,即便是一件普通的展品、文創擺在那裡,參觀者都有自覺保護、文明觀展的義務。另一方面,作為博物館方,也應該注意文物的安全,比如把展品固定結實一點,位置擺放恰當一些等。如果展品倒下來砸傷觀衆,博物館也有安全隐患。

修複網傳“130萬文物”要賠2萬元,誰定的?

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說,目前,國外的很多博物館都有“裸”展的傳統,中國也一直在嘗試,但關鍵需要保護好展出的物品,“我們是用繩子、透明的魚線等,在不影響觀展的情況下,可以讓展品與觀衆近距離接觸”。

當然,在微網誌中,@片姜舟_也對帶隊老師提出了質疑,老師帶孩子進入博物館是不是做過準備工作?進入博物館後,為何老師一直在一邊看手機?涉事的研學機構相關負責人也公開回應稱,此事目前正在調解中,“有很多地方是不實的地方,現在不友善透露”。

目前,雙方達成了和解,但對于文物定性及修複費用問題,不能稀裡糊塗了事。“鎮墓俑”到底是不是出土文物,是否存在回流洗白的灰色地帶,賠償責任該如何劃分,還未查清。與其網絡口水連天,不如讓文物部門、文化管理部門主動介入調查鑒定。

參考資料:澎湃新聞、齊魯晚報、西安晚報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