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新釋出丨社群老年人常見感染性疾病疫苗應用專家共識

經《中華全科醫師雜志》授權轉載,原文刊載于《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2年第1期,6頁-23頁

前言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統稱,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命品質并引發沉重的經濟負擔,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随着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組織器官生理代謝功能和免疫機能逐漸衰減,且常同時存在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腎髒疾病、惡性良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1]。此外,老年人一旦發生感染,其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并發症多、治療效果欠佳,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命品質[2],并有可能導緻原有慢性病加重,出現臨床不良健康結局甚至增加死亡風險[3, 4],增加醫療資源消耗[5]。

一、老年人疫苗接種的獲益與指南推薦

預防接種是一種特異性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可提高接種人群的特異性免疫水準,降低感染性疾病及其相關并發症的發生風險[6]。接種疫苗還可通過預防感染減緩老年人慢性病的進展,降低慢性病并發症導緻不良結局的風險[7]。有研究顯示,流感疫苗對大陸老年人流感樣疾病的預防效果是53%(20%~72%)[8];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23,PPV23)預防對老年人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IPD)的有效性範圍為39%~76%[9, 10];帶狀疱疹疫苗對60~69歲、≥70歲人群保護效力分别可達97.4%和91.3%[7,11]。在≥75歲老年人中聯合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使全因死亡率、住院率和住院費用分别降低26%、23%和6%~13%[12]。

許多慢性病防治相關指南對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疫苗接種均進行了推薦[13, 14, 15, 16],内容涉及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帶狀疱疹、腦膜炎等。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17],建議老年人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主動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釋出《老年失能預防核心資訊》,建議老年人定期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和帶狀疱疹疫苗,流感流行季前在醫生的指導下接種流感疫苗[18]。

二、大陸老年人疫苗接種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疫苗接種率偏低

在目前明顯的感染性疾病負擔下,盡管已有疫苗接種獲益證據,并被衆多權威指南推薦,大陸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帶狀疱疹疫苗等疫苗的整體接種率仍偏低。調查顯示,2014—2015年大陸≥60歲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僅為3.8%[19],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75%的目标[20, 21]。即使在上海、北京、長沙等地,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種率也隻有1.9%~5.8%[22, 23, 24],遠低于美國的71%和加拿大的58%[25, 26]。

(二)影響疫苗接種率的因素

疫苗接種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醫患雙方對疾病及疫苗相關知識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接種費用、疫苗接種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等。

老年人普遍缺乏接種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意願。調查顯示,大陸老年人群對于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和帶狀疱疹疫苗的接種意願率分别隻有36.0%、46.9%和49.6%,影響接種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對疫苗的認知、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有無醫療保險等,其中教育程度高、年齡較輕、患有慢性病、收入較低、有醫療保險的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意願較高[27, 28, 29]。

此外,醫生或疫苗接種人員對于疾病和疫苗的認知及态度會直接影響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種率。醫生對老年人進行疾病預防的健康教育和推薦疫苗接種的建議有助于提高社群老年人疫苗接種率[30]。但目前醫務人員對于相關疾病和疫苗的認識程度參差不齊,不利于幫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的認知。有調查顯示疫苗接種人員對疫苗的認知存在不足[31],隻有59.4%的接種人員認為老年人患肺炎球菌肺炎的比例較高,37.1%的接種人員并不認為接種PPV23對于預防老年人肺炎球菌性肺炎有效果。

疫苗接種的付費方式對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種率也有一定影響。調查顯示,在北京、深圳等采取流感疫苗免費接種政策的地區,≥60歲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可達50%,但在其他流感疫苗自費接種地區,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僅4%[32]。成都市自2014年起對≥60歲老年人實施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補助政策,2017年該市老年人群的肺炎疫苗接種率達到42.1%[33]。

三、本共識制訂的背景與适用人群

鑒于大陸目前普遍存在醫患雙方對社群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認知不足及疫苗接種率低的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應着力提高對老年人群接種疫苗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公衆的疫苗接種宣傳教育,對适宜接種人員進行疫苗接種的推薦,積極促進老年人建立對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正确認知,以提高社群老年人疫苗接種率,改善其生命品質,實作健康老齡化。

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科學宣傳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種相關知識,促進社群老年人常見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接種工作,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和《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編輯委員會組織來自疾病預防控制、呼吸科、皮膚科及全科醫學科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基于社群老年人接種疫苗預防常見感染性疾病的循證醫學證據,結合國内外相關指南或建議,共同制訂了《社群老年人常見感染性疾病疫苗應用專家共識》。鑒于感染性疾病覆寫疾病譜較廣,本共識僅針對目前發病率高、疾病負擔較重、疫苗相關研究和指南推薦較為成熟的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帶狀疱疹疫苗。

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老年人由于免疫反應降低、肺順應性下降、呼吸肌肌力降低、咳嗽反射減弱、多病共存及營養不良等因素,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風險人群,其流感相關住院和死亡風險較高。

一、流行性感冒

(一)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屬于正黏病毒科的RNA病毒。根據病毒核蛋白和基質蛋白,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丁4型[34]。甲型流感病毒根據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蛋白結構和基因特性,可分為多種亞型。目前發現HA和NA分别有18個(H1~18)和11個(N1~11)亞型[35]。引起流感季節性流行的亞型是甲型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36]。丙型流感病毒僅導緻散發病例[37]。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豬、牛等動物,尚未發現人群感染病例[38, 39]。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傳播方式及潛伏期: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傳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過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傳播(如打噴嚏和咳嗽等),也可經過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傳播,在特定場所也可能以氣溶膠的形式傳播[34]。常見潛伏期為1~4 d,平均2 d;從潛伏期末到發病的急性期都有傳染性,排毒期一般持續3~8 d[36]。老年人的病毒清除能力更差,排毒時間更長[40, 41]。

2.流行特點和季節性:流感在溫帶地區為每年冬、春季的季節性流行和高發[42, 43, 44]。熱帶地區尤其在亞洲,流感的季節性呈高度多樣化,有呈半年或全年周期性流行,也有呈全年循環[43, 44, 45, 46]。北半球通常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間發生季節性流感流行,高峰為1—2月份[47]。甲型流感在大陸北緯33°以北的北方省份呈每年1—2月份單一年度高峰;在大陸中緯度南方省份,除每年1—2月份外,夏季(6—8月份)也可流行,即呈雙周期高峰;大陸北緯27°以南的最南方的省份則在每年4—6月份呈單一年度高峰流行[48]。乙型流感在大陸大部分地區呈單一冬季高發[48]。大陸乙型流感的流行強度總體低于甲型,但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年份卻高于甲型[49]。

3.臨床特征[34,36,50]:流感一般為急性起病,主要以發熱、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體溫可達39~40 ℃,可有畏寒、寒戰,多伴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适、顔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等。輕症流感常與普通感冒表現相似,但其發熱和全身症狀更明顯。無并發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發病3~5 d後逐漸消退,全身症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複常需較長時間。重症病例可出現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彌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肺外表現及多種并發症。

流感的确診有賴于實驗室檢查。病原學相關檢查包括病毒抗原檢測、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培養分離和血清學檢測。

二、流感疫苗

(一)流感疫苗的種類與機制

國外已準許上市的針對老年人的流感疫苗包括三價和四價标準抗原含量和高抗原含量滅活疫苗、含佐劑三價滅活疫苗、重組疫苗。大陸已準許上市的針對老年人的流感疫苗隻有雞胚培養的三價和四價标準抗原含量滅活疫苗,其中三價疫苗的抗原組分含有A(H3N2)亞型、A(H1N1)亞型和B型毒株的一個系(Victoria系或Yamagata系),四價疫苗的抗原組分含A(H3N2)亞型、A(H1N1)亞型以及B型兩個系[51]。三價滅活疫苗有裂解疫苗和亞機關疫苗,可用于6月齡及以上人群接種,其中0.25 ml劑型适用于6~35月齡嬰幼兒,0.5 ml劑型适用于36月齡及以上人群接種[36]。三價減毒活疫苗是用于3~17歲人群的凍幹制劑,每劑次0.2 ml[16]。四價滅活疫苗是裂解疫苗,可用于36月齡及以上人群接種,有0.5 ml一種劑型[36]。對可接種疫苗的人群,兩種疫苗可自願接種任一種,無優先推薦[36]。

流感疫苗可以誘導機體産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體液免疫主要通過流感疫苗誘導機體産生針對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的相應抗體進而發揮作用[52]。接種流感疫苗後機體内血清抗體水準通常在2~4周達到高峰,而老年人可能需要至少4周才能達到抗體高峰[53, 54]。細胞免疫主要通過CD8+T淋巴細胞發揮作用[55],而老年人體内T淋巴細胞數目減少且增殖能力下降,是以老年人免疫應答反應相對較低[52]。與标準抗原含量或抗原單獨使用疫苗相比,高抗原含量或含佐劑的流感疫苗可增強機體對流感特異性抗原的免疫反應和抗體應答反應[52,56]。

流感疫苗的保護作用可持續6~8個月[57],接種1年後血清抗體水準顯著降低[36]。世界衛生組織每年會依據下一個流行季節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預測結果對推薦的流感疫苗組分進行相應更新。即使流感疫苗組分與前一季完全相同,由于多數接種者的抗體滴度已顯著下降,無論前一季是否接種流感疫苗,仍建議在當年流感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以獲得最大程度的保護作用[36]。

(二)疫苗接種效果

Meta分析結果表明,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對預防流感病毒的保護效力為58%[58]。大陸研究結果顯示,流感疫苗對≥60歲老年人的流感樣疾病的預防效力是53%(20%~72%)[8]。

流感疫苗可降低老年人流感相關并發症發生率、老年人慢性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流感相關住院率及死亡率[36]。Beyer等[59]針對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流感疫苗能幫助老年人預防28%的流感相關并發症、39%的流感樣症狀、49%的确診流感。

(三)疫苗接種的安全性

常見的不良反應分為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通常較輕微,幾天内可自行消失,嚴重不良反應極少出現[36,51]。

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監測顯示,1990—2005年≥65歲老年人接種三價滅活流感疫苗的總不良反應率約為1.65/10萬劑[60]。三價和四價滅活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沒有顯著差别,國産和進口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沒有顯著差異[51]。大陸一項研究顯示,人群接種國産流感裂解疫苗和2種進口流感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别為3.76%、4.10%與3.54%[61]。另一項針對≥60歲老年人的研究顯示,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35%[62]。美國有研究顯示,高抗原含量滅活疫苗和标準抗原含量滅活疫苗在接種後180 d内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人數比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3]。一項Meta分析結果表明,含MF59佐劑的三價滅活流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多于非佐劑疫苗,但2種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接種後的第3天幾乎無差别[64]。美國另一項随機對照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四價重組流感疫苗與四價标準抗原含量滅活流感疫苗在≥50歲人群中接種後6個月内均有少數人出現了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但這些事件的發生均與試驗疫苗無關聯[65]。

三、疫苗接種建議

(一)接種對象

大陸曆年釋出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以及2018年《老年人流感和肺炎鍊球菌疫苗接種中國專家建議》均建議≥60歲老年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16,36,52]。尤其是以下對象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重症流感的發生風險[36,52]:居家老年人;養老院、福利院、長期護理機構等人群聚集場所的老年人及員工,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聚集性疫情的發生風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單純性高血壓除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等慢性病以及患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

(二)接種時機

由于流感病毒容易變異,且接種流感疫苗後産生的抗體的滴度在6~8個月後開始衰減,是以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大陸各地每年流感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和持續時間不同,為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保護,建議在當年疫苗可獲得後盡早接種,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種;10月底前未接種的對象,整個流行季節都可以接種。在同一個流感流行季節,已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的人無需重複接種[36]。

(三)接種方法

滅活流感疫苗采用肌内注射(皮内注射制劑除外)進行接種。成人選擇上臂三角肌接種疫苗。每次接種1劑,每劑0.5 ml[36]。

(四)接種禁忌證

對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甲醛、裂解劑及抗菌藥物)過敏者禁止接種[36]。伴或不伴發熱症狀的輕、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議症狀消退後再接種[36]。具體疫苗産品的禁忌證應參考産品說明書和醫生的建議。

(五)不良反應

滅活流感疫苗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全身反應和接種部位局部反應,一般在注射後1~2 d自然消失,無需治療[47]。局部反應主要有接種部位紅暈、疼痛、腫脹、硬結、燒灼感等[51]。全身反應主要有發熱、頭暈、頭痛、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适、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51]。嚴重不良反應極罕見,如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腫、驚厥、一過性血小闆減少、腦脊髓膜炎、神經痛、神經炎、感覺異常、吉蘭-巴雷綜合征[47]。

(六)注意事項

1. 因為流感的潛伏期為數天,如果在接種前或接種後立即暴露在流感病毒存在的環境中,仍有可能感染流感[52]。

2. 疫苗瓶有裂紋、标簽不清或失效者,疫苗渾濁或外觀異物者均禁止使用[36]。

3. 禁止在同一容器内将流感疫苗與其他疫苗混合後接種,同時接種2種及以上疫苗應選擇在不同部位[52]。

4. 接種現場随時準備腎上腺素等藥品和搶救設施,以防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36]。

5. 發熱、急性感染期和慢性病急性發作期應待病情好轉症狀消退後再接種[52]。

6. 接種對象應于接種後在接種現場留觀30 min[36]。

7. 滅活流感疫苗與其他滅活疫苗及減毒活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帶狀疱疹減毒活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風疫苗、百白破疫苗可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但在接種流感減毒活疫苗後,必須間隔>28 d才可接種其他減毒活疫苗[36]。此外,≥65歲老年人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36]。

根據大陸《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第一版)》的建議,流感疫苗與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間隔應>14 d[16],即可在接種流感疫苗14 d後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或者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種程式14 d後接種流感疫苗;或者在兩劑新冠病毒疫苗之間接種流感疫苗,即在接種第1劑次新冠病毒疫苗14 d後接種流感疫苗,再間隔14 d後接種第2劑次新冠病毒疫苗。選擇兩劑新冠病毒疫苗之間接種流感疫苗同時需遵循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劑次和間隔的要求[16]。流感疫苗與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間隔須依據兩種疫苗的接種指南進行及時更新。

為避免可能的藥物間互相作用,應在接種前告知接種醫生正在或近期曾使用過的任何疫苗、藥物或治療[36]。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可能影響接種後的免疫效果[36]。在服用流感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期間,可以接種滅活流感疫苗[36]。

肺炎球菌疫苗

社群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是老年人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中肺炎鍊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又稱肺炎球菌,是社群獲得性肺炎的常見病因。同時,肺炎球菌也可以引起菌血症、腦膜炎等威脅老年人的健康。肺炎球菌疫苗可有效預防肺炎球菌感染,降低上述感染的發生率。鑒于肺炎球菌疾病所造成的沉重的直接和間接疾病負擔,世界衛生組織在疫苗可預防疾病的分級中,将肺炎球菌感染确定為需要“極高度優先”使用疫苗的情況[66]。

一、肺炎球菌所緻社群獲得性肺炎和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

(一)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是革蘭陽性球菌,帶莢膜,兼性厭氧,廣泛分布于自然界。肺炎球菌的緻病機制包括黏附、發炎反應、細菌産物的細胞毒作用等。莢膜多糖是肺炎球菌的重要緻病因子,根據莢膜多糖的抗原性不同,肺炎球菌分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經發現90多種血清型[67]。不同血清型肺炎球菌的存活能力和緻病力存在差異。

肺炎球菌可通過氣溶膠或飛沫吸入,在鼻咽部定植,40%~50%的健康成人鼻咽部有肺炎球菌定植,可持續4~6周,吸煙者攜帶肺炎球菌比不吸煙者更為常見[68]。肺炎球菌是一種條件緻病菌,定植的肺炎球菌在通常情況下不會緻病,但當宿主出現防禦功能受損、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情況時,含肺炎球菌的口咽部分泌物吸入後可引起肺炎。肺炎球菌也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造成感染。當肺炎球菌入血時可以引起菌血症,穿過血腦屏障可以引起腦膜炎。定植于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可移行至鼻窦引起鼻窦炎,或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肺炎球菌病是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總稱,根據感染部位不同,分為IPD和非侵襲性肺炎球菌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IPD是指肺炎球菌侵入原本無菌的部位群組織所引發的感染,主要包括菌血症、腦膜炎、菌血症性肺炎等。NIPD是指肺炎球菌引起與外環境相通部位的感染,主要包括鼻窦炎、中耳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等。

臨床上對于肺炎球菌感染的判斷往往需要結合本地區病原構成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包括病原構成以及細菌耐藥情況)、細菌培養結果以及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綜合判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常不具備病原菌分離和培養所需的條件,可采用經驗性治療。病原未明時也采取同樣的政策,當肺炎球菌感染明确後,則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合适的抗菌藥物。

肺炎球菌曾經對幾乎所有用于治療其感染的抗菌藥物均敏感。20世紀70年代末,青黴素的廣泛使用導緻青黴素耐藥的肺炎球菌出現并暴發流行。随後,肺炎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譜和耐藥率均逐漸增加,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由于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近年來,肺炎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增加,對青黴素類、大環内酯類、頭孢菌素類和磺胺類等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已構成嚴峻挑戰。目前,大陸細菌耐藥監測報告顯示,≥65歲老年人感染的肺炎球菌對青黴素的耐藥率為53.6%,部分菌株對青黴素已高度耐藥,對頭孢呋辛的耐藥率為46.4%,對大環内酯類的耐藥率高達94.2%[69]。

對于不同程度的肺炎球菌耐藥,臨床上應采取不同的治療政策,如加大青黴素等主要抗菌藥物的劑量、選擇其他抗菌藥物(氟喹諾酮類、頭孢曲松等三代頭孢菌素類乃至糖肽類抗菌藥物等)進行治療。肺炎球菌耐藥菌所緻感染的預後較差。

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通過阻斷肺炎球菌的定植和傳播,達到減少肺炎球菌感染的目的。同時,接種疫苗也能降低耐藥菌株的定植率,進而阻止細菌耐藥率的持續升高[70]。是以,肺炎球菌疫苗接種是改善肺炎球菌耐藥的重要手段。

1.肺炎球菌所緻社群獲得性肺炎:社群獲得性肺炎是臨床中最常見且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肺炎球菌是社群獲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71]。在美國,每年每10萬成年人中約有650人因社群獲得性肺炎住院。年齡≥65歲的老年人群中,社群獲得性肺炎的年住院率約為2 000/10萬,大約為一般人群的3倍,表明每年有2%的老年人因社群獲得性肺炎住院[72, 73]。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全國肺炎出院人數為359.2萬人,≥60歲的老年人占 17.2%,病死率為0.49%[74]。

抗菌藥物時代之前,95%的肺炎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近年來,病毒和非典型病原微生物(主要為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所緻疾病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但肺炎球菌仍然是門診、住院以及重症監護室等所有各組社群獲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體。肺炎球菌感染可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和生産力損失。美國2010年的資料顯示,在≥50歲的美國人中,每年由肺炎球菌感染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分别為37億美元和18億美元[75]。

2.IPD:無論免疫功能是否正常,肺炎球菌都是菌血症的重要病因。肺炎球菌菌血症可以伴有肺炎,也有無肺炎而直接發生菌血症的情況。肺炎球菌菌血症可導緻腦膜炎、腹膜炎、回腸炎、關節炎和/或心内膜炎。

IPD的發病率受下列因素影響:地理位置、季節、血清型流行情況、年齡、共存疾病和疫苗接種情況。IPD發病率最高的人群是≥65歲成人、

(三)臨床特征

1.肺炎球菌所緻社群獲得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常驟然起病,表現為發熱、寒戰、咳嗽和胸痛。随着年齡的增加,症狀往往變得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首發表現為意識模糊或谵妄。肺部查體可見肺實變體征,可有濕性啰音。多數患者表現為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胸部X線片或CT可見“大葉性肺炎”表現,以肺葉或肺段分布為特征。肺炎球菌肺炎的常見并發症包括菌血症及轉移性感染,如胸腔積液、膿胸等。

2.IPD:IPD的臨床表現取決于感染的原發部位和是否存在菌血症。肺炎球菌腦膜炎是肺炎球菌菌血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化膿性并發症。即使經過治療,肺炎球菌腦膜炎的病死率仍高達20%~30%[77]。IPD的其他表現包括腹膜炎、闌尾炎等。IPD患者的輔助檢查常見白細胞增多及貧血。血培養是确診的重要手段。

IPD的發生風險與部分血清型密切相關,也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可能與病毒感染後呼吸道上皮細胞肺炎球菌黏附受體的表達增強有關。

二、肺炎球菌疫苗

(一)疫苗的種類與機制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肺炎球菌疫苗有2種,分别為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和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兩種疫苗均由最常引起侵襲性疾病的肺炎球菌多糖抗原制成,因為制作的方法不同,兩類疫苗引起的免疫應答也不相同。

1.PPV:PPV于1977年在美國上市,由部分純化的肺炎球菌莢膜多糖制成。PPV23含有23種最常引起IPD的肺炎球菌血清型純化莢膜多糖混合物,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劑型。PPV23的血清型曾經覆寫85%~90%的肺炎球菌疾病的病因,但目前的覆寫率為50%~60%[78]。在中國,PPV23包含的23種血清型覆寫了87%導緻IPD和53%導緻NIPD的血清型[79]。研究顯示PPV23誘發的抗體應答會在接種5~10年内減弱,并在10年時接近免疫前水準。是以在PPV接種後每5~10年應對有感染風險者進行複種。

2.PCV:PCV通過将肺炎球菌莢膜多糖與載體蛋白共價結合,使莢膜多糖抗原由非T細胞依賴性抗原轉變為T細胞依賴性抗原,使2歲以下的嬰幼兒在免疫後能産生良好的抗體應答,且能産生免疫記憶,是以PCV适用于嬰幼兒。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13)包含13種莢膜類型,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PCV劑型,這13種血清型中有12種與PPV23的血清型相同。

PCV也可刺激黏膜免疫,進而根除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定植。是以,PCV可顯著降低疫苗覆寫血清型的肺炎球菌攜帶。嬰幼兒是肺炎球菌的主要宿主,是以在該群體廣泛使用PCV可顯著降低成人疫苗覆寫血清型所緻疾病的發病率。

(二)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

1.疫苗接種效果:PPV23可幫助56%~85%的成人抵禦IPD[80]。PCV的廣泛應用使兒童和老年人中相關血清型細菌感染減少了90%以上[81]。國内有研究顯示,PPV23接種追蹤1年後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藥物使用和住院頻率均有下降,保護效率分别為69.7%、72.6%和65.9%[82]。西班牙一項曆時3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2008—2011年,在年齡≥60歲的老年人中,5年内接種過PPV23者較未接種者肺炎球菌所緻社群獲得性肺炎下降了51%[83]。以色列一項巢式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在≥65歲的老年人中,接種PPV23可顯著降低IPD風險達42%,在65~74歲老年人中可進一步降低IPD風險達46%[84]。大陸的另一項研究顯示,接種PPV23可以使肺炎球菌疾病的發病率降低,其中社群獲得性肺炎發病率、IPD發病率及總住院率均有下降,且在老年人具有成本效益[85]。

在大陸,PPV23是目前唯一用于老年人肺炎球菌感染預防的疫苗。PCV13疫苗已上市,但尚未獲得準許用于老年人。

2.疫苗接種的安全性:根據臨床試驗、上市後觀察、文獻綜述等回顧,PPV23單獨接種、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以及複種的安全性良好。注射部位反應是成人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86, 87],常見的注射局部反應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等。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症狀會限制手臂運動。注射部位反應通常會在3~4 d内自行消退。非甾體類消炎藥和熱敷有助于緩解疼痛。全身反應在兒童主要為發熱、易激惹等,在成人和老人中主要為發熱、寒戰、肌肉酸痛、關節痛等,症狀輕微且具有自限性。

1990—2013年美國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ERS)對PPV23上市後長達24年的監測中,未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對 PPV23安全性進行評估,其預防接種不良反應(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中最常見的是局部反應,分别為接種部位紅(28%)和疼痛(25%)[88]。VAERS獲得的關于PCV13的安全性資料顯示,在19~65歲成人中,接種後最常見的不良事件也是局部反應,分别為接種部位紅和接種部位疼痛;在>65歲老年人中為接種部位紅和接種部位腫[89]。

大陸2009—2010年一項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大面積使用PPV23的臨床安全性觀察研究,樣本量接近15萬人,顯示0~7 d内局部反應分别包括接種部位發紅、腫脹、硬結、疼痛、瘙癢和皮疹,發生率均

大陸開展的大規模PPV23 Ⅳ期臨床安全性觀察及上市後的AEFI資料監測均顯示PPV23安全性良好,全身不良反應輕微,可能發生的全身反應包括發熱、頭痛、乏力/嗜睡、煩躁、惡心/嘔吐、腹瀉、過敏性皮疹等,其中發熱發生率最高,僅為1.2%,其餘發生率均

1.年齡≥65歲者。

2.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如患慢性肺部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者等;存在免疫功能受損的情況,如脾功能受損(先天性或獲得性無脾)、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慢性腎衰竭、腎病綜合征、血液系統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存在需要化療的實體瘤、器官移植者等;有腦膜炎風險者,如腦脊液漏、人工耳蝸植入者等;酗酒吸煙者。

3.複種:既往接種過≥1劑PPV23且年齡≥65歲者,應再接種1劑 PPV23,與上1劑接種間隔至少5年;有脾功能受損、腦脊液漏、人工耳蝸植入等情況者,可以每5~7年複種1次。

全年均可接種。擇期行脾切除術時,應至少在術前2周,最好在術前1個月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首選上臂三角肌注射。每次接種1劑。

對疫苗中任何成分過敏者;中度或重症的急性疾病,無論是否發熱,接種疫苗應謹慎,即各方權衡疫苗接種利弊後方可接種,如非必須,可推遲到康複後再接種疫苗。

老年人接種PPV23後的主要不良反應有發熱、寒戰、肌肉酸痛、關節痛等全身症狀,症狀輕微且具有自限性。其他全身不良反應包括虛弱、乏力和頭痛等。

部分PPV23接種者有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和紅斑等輕度的局部反應,一般持續時間在48 h以内。如果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或是第2次接種,則上述局部反應會相對常見,但很少發生嚴重的全身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

1.對于有嚴重心肺疾病,尤其是心功能和/或肺功能受損者,接種疫苗時的全身反應可能引發生命危險,須慎用或密切觀察、及時處理;接種疫苗後應留觀至少30 min。

2.對于有血小闆計數降低、凝血功能障礙或接受抗凝治療者,肌内注射時應非常謹慎。應在凝血功能經治療達到安全水準後方可注射,注射時采用細針,注射後壓迫至少2 min。

3.遇有發熱、急性感染或其他急性重症疾病、慢性病急性發作等情況,應暫緩接種。

4.禁止與其他疫苗混合後接種,如需同時接種其他疫苗,則應選擇不同的部位注射。

5.嚴禁靜脈注射。

6.接種時,應準備腎上腺素等藥物,以備在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急救。

帶狀疱疹疫苗

一、帶狀疱疹

(一)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的病原體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VZV屬于人類疱疹病毒α科,是一種DNA病毒,在世界範圍内廣泛存在,具有高度傳染性。該病毒具有嗜神經和皮膚的特性,人是VZV的唯一宿主。VZV可通過飛沫和/或接觸傳播。機體初次感染VZV的臨床表現為水痘或隐匿感染,病毒可誘導機體産生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随着年齡增長或特異性免疫功能受損,VZV特異性細胞免疫水準下降,帶狀疱疹的發生風險增加,潛伏在體内的病毒被激活、複制,通過感覺神經軸突轉移到皮膚,引起帶狀疱疹[93]。

1. VZV感染情況:帶狀疱疹是由于原發性感染VZV罹患水痘或隐性感染後潛伏病毒的再激活導緻,是以VZV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可反映人群中帶狀疱疹的發病風險。在美國兒童水痘疫苗獲批之前,20~29歲人群中95.5%、30~39歲人群中98.9%和>40歲人群中99.6%以上的人曾感染過VZV[94]。據估計,帶狀疱疹的終生患病率為10%~30%[95]。大陸部分省市也開展了VZV的血清學調查,北京市朝陽區的調查結果顯示,31~70歲人群中96.56%曾感染過VZV[96];上海市部分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人群中42.78%曾感染過VZV,7歲以前人群感染率為45.9%,40~50歲人群中100%曾感染過VZV[97];廣州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50歲人群中100%曾感染過VZV[98]。

2. 帶狀疱疹發病情況:全球不同國家的全人群年齡調整帶狀疱疹的發病率為(3~5)/千人年[99]。帶狀疱疹的發病率随年齡增長而增加,從

帶狀疱疹住院率為(2~25)/10萬人年,住院患者占帶狀疱疹患者總數的29%~42%[99]。該病住院率随年齡增長而急劇上升,大多數住院病例為≥50歲的中老年人。帶狀疱疹總體複發率為1%~6%,死亡率為(0.017~0.465)/10萬人年[99]。免疫功能低下是帶狀疱疹複發的危險因素,一項隊列研究發現免疫功能低下者複發帶狀疱疹的風險約為普通人群的1.4倍 [102]。

3.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發病情況:PHN是帶狀疱疹皮疹消退後出現的一種持續性疼痛綜合征,是帶狀疱疹最常見的并發症之一,可以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目前國際上對PHN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國外最常用的定義為帶狀疱疹皮疹出現後至少持續3個月的疼痛[103]。大陸《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将PHN定義為皮疹愈合後持續1個月及以上的疼痛[104]。PHN的發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齡增加而逐漸升高,≥50歲患者更有可能發生[103];≥60歲和≥70歲帶狀疱疹患者發生PHN者分别約為65%和75%[104]。30%~50%的患者疼痛持續超過1年,部分病程可達10年或更長[105]。大陸尚缺乏PHN相關研究資料,據資料估計大陸約有400萬的PHN患者[104]。

4.合并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的帶狀疱疹發病情況:常見慢性基礎疾病是帶狀疱疹及PHN發病的危險因素,慢性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嚴重程度要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帶狀疱疹發病風險增加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帶狀疱疹發病風險增加41%,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帶狀疱疹發病風險增加34%,慢性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是非慢性病患者的1.23~2.08倍[106]。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等)的患者帶狀疱疹急性期及發病1個月時,疼痛強度顯著高于無基礎疾病患者[107]。另有研究發現基礎疾病也是發生PHN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基礎疾病的人群發生PHN的風險是無基礎疾病人群的4.3倍[108]。

帶狀疱疹患者常先出現輕度的前驅症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結腫大以及患處皮膚的灼熱、感覺過敏或神經疼痛等。這些症狀可先于帶狀疱疹皮疹數天出現,少數情況下僅有前驅症狀而無皮疹發生,也可無前驅症狀即發疹。

皮疹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頸神經、顱神經(最常見為三叉神經單支受累)、腰骶部神經支配區域[105]。典型的皮疹表現為紅斑基礎上出現簇集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繼而變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緊張,周圍繞以紅暈。皮疹常沿外周神經呈帶狀分布,多發生在單側,一般不跨越正中線。若無繼發感染,數日後水疱幹涸、結痂脫落後留有暫時性色素沉着。年輕患者病程2~3周,老年患者為3~4周甚至更長時間。

神經痛為本病的重要特征,可在發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現,疼痛一般呈陣發性、針刺樣、燒灼樣或感覺過敏。老年患者疼痛明顯,常劇烈難忍,且在皮疹消退後可持續數月或更久。帶狀疱疹急性期神經痛和PHN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及情緒,擾亂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嚴重者可導緻精神障礙和抑郁[104, 105]。

除經典型帶狀疱疹外,還有眼帶狀疱疹、耳帶狀疱疹、頓挫型帶狀疱疹、無疹性帶狀疱疹、播散性帶狀疱疹等特殊臨床類型;此外,帶狀疱疹若侵犯神經系統大腦實質和腦膜、内髒神經纖維等均可引起相應臨床症狀。

二、帶狀疱疹疫苗

(一)疫苗種類及機制

帶狀疱疹疫苗分為兩種:帶狀疱疹減毒活疫苗和重組帶狀疱疹疫苗(recombinant zoster vaccine,RZV),截至目前僅RZV在大陸準許上市。RZV是一種含有重組糖蛋白E(gE)和新型佐劑(AS01B)的亞機關疫苗。gE是表達于被感染細胞表面最豐富的糖蛋白,也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主要靶點。AS01B可通過增強抗原特異性免疫細胞對抗原的呈遞作用來提高疫苗的免疫應答水準。由于RZV是非活的亞機關疫苗,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并非該疫苗的禁忌人群。

1. 一般人群: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顯示,RZV在年齡≥50歲受試者中保護效力為97.2%,其中50~59歲人群為96.6%,60~69歲人群為97.4%,不同年齡組的保護效力無明顯差異[109]。在年齡≥70歲的受試者中疫苗保護效力為91.3%,其中70~79歲人群為91.3%,≥80歲人群為91.4%,RZV對≥70歲人群的保護效力略低于≥50歲人群,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10]。

2. 有帶狀疱疹病史的人群:既往患過帶狀疱疹的個體可以通過接種RZV來預防帶狀疱疹的複發。臨床資料顯示,具有帶狀疱疹病史的個體接種RZV後能夠産生并維持較高的免疫原性。兩劑次疫苗接種1個月後有90.2%的受試者産生免疫應答[111]。

3. 合并基礎疾病的人群:Ⅲ期臨床研究納入13 881例患有基礎疾病的受試者,對患有常見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糖尿病、冠心病、哮喘、呼吸系統疾病、腎髒疾病等)的受試者接種疫苗後的保護效力進行事後分析,結果顯示在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中,RZV保護效力在84.5%~97.0%,與總體保護效力相一緻[112]。

4.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受試者完成移植後50~70 d接種RZV,該疫苗的保護效力為68.2%[113];腎移植術後4~18個月、血液系統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正在接受或已經完成免疫抑制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實體惡性良性腫瘤正在接受或準備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受試者接種RZV後均産生較高的免疫應答[114, 115, 116, 117]。

5. 保護效力的持久性:Ⅲ期臨床試驗顯示,疫苗保護效力4年内無明顯下降,疫苗接種後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的保護效力分别為97.6%、92.0%、84.7%和87.9%[110]。關鍵性Ⅲ期臨床試驗擴充研究的中期結果顯示,從疫苗接種到接種後平均7.1年間,疫苗總體保護效力為90.9%;在疫苗接種後5.1~7.1年間,疫苗總體保護效力為84.0%[118]。長期随訪研究顯示,在首次接種RZV 10年後,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水準比接種前分别高6.0和3.5倍。基于10年的免疫原性研究結果,通過模型預測疫苗接種20年後,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仍高于接種前水準[119]。

在18個國家開展的8項研究中,納入29 965例受試者,其中15 264例接種RZV,疫苗接種後1年的安全性觀察顯示,嚴重不良事件、緻命性嚴重不良事件和潛在免疫介導性疾病的發生率在接種疫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無明顯差異[120]。Ⅲ期臨床研究[109, 110]通過填寫接種後7 d内的日記卡收集不良事件,顯示≥50歲人群的接種疫苗組和安慰劑組的局部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别為:疼痛78%和11%、發紅38%和1%、腫脹26%和1%;全身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别為:疲勞46%和17%、肌痛46%和12%、頭痛39%和16%、寒戰28%和6%、發熱21%和3%、胃腸道症狀18%和9%,接種疫苗組均高于安慰劑組。接種疫苗組和安慰劑組的三級不良事件報告率分别為16.5%和3.1%,其中三級局部不良反應報告率分别為9.4%和0.3%,三級全身不良反應報告率分别為10.8%和2.4%。此外,多項臨床研究顯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種RZV後未出現疫苗接種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所有安全性結果都是預期并可接受的[113, 114, 115, 116, 117]。

真實世界資料顯示[121],2017年10月13日至2019年2月10日期間,估計分發了930萬劑疫苗,大部分分布在美國,共收到了15 638份涉及RZV的自發不良事件報告,95.3%的報告被歸類為不嚴重。按年齡或性别進行分析,顯示50~69歲不良事件發生比例最高,為62.1%;女性不良事件發生比例高于男性,為66.7%。最常報告的不良事件與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已知RZV反應原性特征一緻,包括接種部位反應、發熱、寒戰、疲勞、頭痛。

(一)接種對象及接種時機

1. 一般人群:RZV用于≥50歲的人群預防帶狀疱疹。

2. 有帶狀疱疹病史的人群:基于帶狀疱疹複發和接種RZV後的免疫原性證據,很多國家都提出既往患過帶狀疱疹的人群可接種RZV以防止複發,但接種時間略有不同。美國預防接種咨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指出,帶狀疱疹患者應等待疾病急性期結束且症狀消失後再行RZV接種[122]。加拿大全國免疫顧問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NACI)建議應在帶狀疱疹發作後至少間隔1年再進行RZV接種[123]。奧地利疫苗接種委員會指出≥50歲成人初次發生帶狀疱疹數年後和帶狀疱疹複發後急性症狀消失後(至少間隔2個月)都可以接種RZV[124]。對于帶狀疱疹發病期患者,建議帶狀疱疹急性期結束且症狀消失後再接種RZV[122]。

3.有基礎疾病的人群:美國ACIP明确指出,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慢性肺病和惡性良性腫瘤等基礎疾病是發生帶狀疱疹和PHN的重要危險因素,是以患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在病情穩定時推薦接種RZV[122]。

4.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現有研究顯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種RZV後可産生較高的免疫應答[113, 114, 115, 116, 117]。美國ACIP建議在接受低劑量免疫抑制治療(如潑尼松

(二)接種方法

接種部位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目前國内準許上市的疫苗由2劑組成,每劑0.5 ml,第2劑與第1劑接種間隔2個月。如需改變免疫程式,第2劑在第1劑後2~6個月之間接種[47]。

(三)接種禁忌證

對RZV的活性成分或任何輔料成分過敏者禁用。

(四)不良反應

1. 常見不良反應[47]:全身反應(如發熱、頭痛、寒戰、疲乏、胃腸道反應等)和接種部位局部反應(如疼痛、發紅、腫脹等),一般為輕至中度,且1~3 d可自行緩解,無需治療。

2. 罕見不良反應[47]:血管性水腫、荨麻疹等超敏反應可給予抗過敏治療;過敏性休克及喉頭血管性水腫應立即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腎上腺素等搶救措施。

(五)注意事項

1. 如果接種者患有急性發熱性疾病,應推遲接種時間。

2. 嚴禁通過靜脈或皮内注射該疫苗。

3. 禁止與其他疫苗混合後接種,如需同時接種其他疫苗,應選擇不同部位接種。

4. 接種現場随時準備腎上腺素等藥品和搶救設施,以備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進行急救。

5. 接種對象應于接種後在接種現場留觀30 min。

社群老年接種者健康管理與健康教育

一、健康管理

(一)建立健康檔案

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檔案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資訊、醫療健康資訊等并進行評估,針對其主要健康問題提供相應管理服務,并記錄在檔案中。

(二)定期健康随訪

評估老年人健康變化情況;将日常醫療衛生服務與目标疾病患者的篩查有效結合,在老年人就醫或體檢過程中主動發現常見感染性疾病的高危者。

(三)評估是否有相關疫苗接種禁忌證

評估老年人疫苗接種禁忌證,對無相關禁忌證的老年人推薦疫苗接種,并說明疫苗接種前後相關注意事項、預約接種路徑等;對有禁忌證的老年人做好相關疾病預防知識的宣教。

(四)做好疫苗接種後随訪工作

要做好疫苗不良反應事件監測,對于一般預防接種反應給予對症處理;對于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126]給予及時救治,必要時及時轉診,并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由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專家組進行調查診斷。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讓社群老年人認識到流感、社群獲得性肺炎以及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的普遍性、發病後的嚴重性以及積極預防的有效性,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種意願,提高接種率。

(一)社群醫務人員應通過健康講座、面對面、短信、電話、健康管理平台、微信、宣傳海報等多種途徑進行常态化宣教,提高老年人對相關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種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認識。應營造積極進行疫苗免疫接種的氛圍,提高社群老年人口口相傳的宣傳意識,吸引更多接種候選人。

(二)進行相關疫苗适應證、禁忌證等知識宣教,提高老年人自我篩查、自我防護意識。

(三)對疫苗接種前後的相關注意事項和自我健康監測知識進行宣教,患者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撥打知情同意書上的電話并與家庭醫生聯系,上報不良事件并獲得早期有效處置。

(四)對相關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點以及防護措施進行宣教。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建議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期前往公共場所時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注意環境與個人衛生,勤洗手,定期開窗通風,盡量不去人員密集場所;均衡膳食,加強營養;規律作息,适當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以減少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社群老年人常見感染性疾病疫苗應用專家共識》編寫專家組:

顧問:王辰

組長:遲春花 杜雪平

副組長:瞿介明 李若瑜 邵祝軍 吳浩

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蔡紹曦(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常建民(北京醫院);陳紅(四川省人民醫院);陳麗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陳亞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遲春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崔勇(中日友好醫院);丁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月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董建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月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杜雪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月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杜兆輝(上海市浦東新區上鋼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段英偉(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馮玫(山西白求恩醫院);馮錄召(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郭岩斐(北京醫院);何寒青(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黃敏(蘇州市立醫院);江孫芳(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姜嶽(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蔣天武(浙江省杭州市天水武林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金哲(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晉紅中(北京協和醫院);孔慜(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李博(北京醫院);李海潮(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李厚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李若瑜(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李燕明(北京醫院);李玉葉(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凱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劉曉宇(河南省人民醫院);劉燕敏(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馬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馬岩(北京市潘家園第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馬翠玲(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潘志剛(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彭質斌(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瞿介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沙悅(北京協和醫院);邵祝軍(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時國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史玲(上海市普陀區衛生健康事務管理中心);王辰(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王留義(河南省人民醫院);王榮英(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王爽(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尚才(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醫院);王玮(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永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魏學娟(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吳浩(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武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月壇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習森(北京市懷柔區懷柔鎮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肖雪(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易春濤(上海市徐彙區楓林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尹朝霞(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社管中心);應可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張捷(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張春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躍紅(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朱蘭(上海市徐彙區斜土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執筆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常建民 陳亞紅 李海潮 馬力

審校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遲春花 杜雪平 李若瑜 翟介明 邵祝軍 吳浩

作者: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編輯委員會 《社群老年人常見感染性疾病疫苗應用專家共識》編寫專家組

本文刊于: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2, 21(1) : 6-23.

本文完

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