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門女婿,很多人心裡都會生出别往的感覺,似乎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要不是沒有辦法,幾乎沒有男人願意主動做上門女婿,上門女婿在男人眼中代表着卑微和無奈。
即便時至當下,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上門女婿的現象,他們或因為多種原因而不得不選擇上門的方式解決個人的婚姻問題,雖然内心充滿着抵抗情緒,但現實卻讓他們不得不如此,尤其在他們“出嫁”的那一天,傷心的不僅是自己,還有他們的至親。
1月23日,在貴州的黔南,有一位“出嫁”的小夥在告别母親的時候,場面讓人潸然淚下,親人也是紛紛側目落淚,讓人不禁為之感歎。

據悉,這位29歲的貴州小夥家中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父親早年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苦将3個子女拉扯長大,個中艱辛非常人所能體會,隻是因為家境貧困,哥哥已經三十多歲了,至今依然孑然一身,成了母親的心病。
唯獨在外打工的小兒子談了一個江蘇揚州的女朋友,兩人感情甚笃,隻是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時,因為女方家境尚可,加之又是獨生女,女方父母提出了上門的要求,否則婚事免談。
男方再三權衡考慮之下,最終還是無奈地答應了女方的上門要求,在新婚這一天,哥哥和妹妹或許因為不忍親自送他“出嫁”,現場并沒有看到他們的身影,唯獨母親一人獨自坐在裡屋一言不發,神情黯然。
雖然沒有看到哥哥妹妹,小夥心中也猜到了七七八八,但母親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臨行前,小夥走進裡屋準備向母親辭行,一時之間,他也不知道說什麼話才好,所有的話突然在此刻變得無比的沉默。
就在氣氛尴尬之際,小夥突然對着母親下跪,連磕了三個響頭,以感謝母親二十多年來對他的養育之恩,隻是當小夥磕完頭之後,擡頭卻看到母親老淚縱橫,哽咽的喉嚨裡卻說不出一句話。
該來的還是要來,小夥磕完頭之後,叮囑母親身邊的叔娘和伯娘,希望他走後,她們能幫忙多照看母親,也希望母親能自己好好保重,此一别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
就在小夥轉身之際,久久無言的母親突然起身,口氣中帶着哽咽說道:
兒子,媽媽對不起你,我但凡有一點能力,能夠讓你和你哥娶上老婆,我都不會願意讓你去寄人籬下。
這話透露出一個母親的無奈,是對親自送走兒子的萬般不舍,雖然這一切并不是她的錯,但她卻依舊深感自責,感覺兒子沒能娶上媳婦是自己的無能,更多的也是對兒子的擔憂。
因為做了上門女婿,她擔心兒子會受氣,男方人又遠離江蘇,家人将再也無法成為他的後盾,此一别,親人或許也就成了親戚,雖然血緣的紐帶割舍不斷,但今後的餘生他将獨自一人面對生活的考驗與波折。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它代表着一個人真正的獨立,脫離了養育自己的原生家庭,自己将一個人走完人生路,同時也徹底帶走了母親的心頭肉,讓母親為之傷心欲絕。
其實無論是嫁女兒還是“嫁”兒子,在送别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總會看到送别的一方含淚不舍,而迎娶的一方卻喜笑顔開,哭的一方心疼多年的培養心血在此刻戛然而止,心中的失落感讓人黯然傷神,而笑的一方則為家中喜添新成員而欣喜不已,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左右了雙方親人不同的情緒表達。
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嫁”這個詞往往用在女人身上,而“娶”這個詞則成了男人的專屬,當這種觀念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時,這就成了一種天經地義的默契傳統,一旦颠覆了這所謂的天經地義,其中必然存在着諸多無奈和心酸。
正如這位送别自己兒子的母親,她很想自己有能力替兒子娶媳婦,而不是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送給别人做上門女婿,心裡上飽含着深深的内疚,母親認為是自己的無能造成了兒子遠“嫁”外地,同時母親的心中也有一定的屈辱,認為這是一個家庭弱勢的展現。
當然,個中情緒五味雜陳,我們或許很難體會到這位母親具體而全面的複雜心情,但是我們知道她的内心一定是充滿着痛苦,兒子的心裡也充滿着無奈,隻是面對這無法更改的現實,希望小夥未來的婚姻能夠幸福美滿,也好讓母親了卻牽挂,生活雖然充滿些許無奈,但這份血濃于水的親情不應消淡,它才是一個人心中永遠的家。
你們如何看待上門女婿這種現象?對于母親含淚送别兒子的情景,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讨論,謝謝!
文|培大大
未經許可,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拆解、搬運、抄襲、洗稿本文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