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如果人生可以選擇,很多人都願意衣食無憂逍遙自在地活着,如果真的可以選擇,也不會有對于世間絕望的人了。在滄海渺茫的天地中,總有人是帶着一身的正直,與那邪惡命運究其一生作鬥争,他不過是想要安穩,都如此之難,胸襟抱負更與誰人說呢?

他的一生映照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如此契合:求安穩不得安穩,求抱負不得抱負,為這紅塵一遭受盡生存之苦,為這碎銀幾兩忙碌奔波,其中的辛酸也隻有他道了出來。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一、人生啟程

對于一個詩人來說,詩是與其一脈的,而詩歌作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文化遺産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曆史,反映着每個時期的狀況和人民情感。

在擁有燦爛文化的唐朝時期,唐玄宗時期,文化繁盛,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也就是公元8世紀時期,大陸一個偉大的詩人出生了,就是杜甫,我們的“詩聖”。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終日詩書熏陶,仿佛前途一片光明。一個生命的開始總是竭盡美好,總是充滿期待,但同時也是充滿變數的,對于世間,值得慶幸的是,從此多了一位叫杜甫的優秀詩人,帶我們見證大陸文化的力量。

杜甫七歲便可以作詩,甚是有才學,或許這個時候,杜甫每每望向窗外,也會幻想自己長大後叱詫風雲的樣子,此時也是明淨晴朗的吧。杜甫在兒時看公孫大娘舞劍器,甚是受到感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表演,這使他的心裡默默埋下了一顆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種子,“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可見感受到深深地震撼。

二十歲未及,他背上行囊出門遊曆,閱遍山川,沉浸式的遊曆使杜甫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汲取到了更多的知識,經曆的越多,越沉澱,精神也愈加升華,用一首首詩譜寫璀璨典雅的文化,悲苦動蕩的世間。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在曲阜,一個背着行李的年輕人默默望着偉大思想家孔子的雕像,兩個偉大的人物隔着一千多年的時光互相對立着,如果可以交流,那一定是世間最高貴純潔的思想交融,杜甫被孔子的思想教育深深影響着,乃至一生,正直仁義,甚至所有作品的思想也以最合适的調性表現出一個完美的過程,正如“孔子集先聖大道以成己之聖德一樣”,更寄希望能夠為這世間做點貢獻,為自己的國家添磚加瓦。

告别了孔子,他來到了洛陽,一個至今都繁華古韻的城市,這一次,他希望彰顯孔子的思想,自己的抱負,希望在這個日光明亮的城市一番作為,用盡畢生所學,他像如今的聯考學子一樣投身到了緊張嚴格的考試中去,但是他的第一個人生的重坎來了,他落地了,那是怎樣的感覺呢,那個時候的他孤身一人,遠在異鄉,也會偷偷的抹眼淚嗎?

科舉制度對于當時年輕人來說是實作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了,一切夢想随着落地戛然而止,入仕最初的夢想,落地是破碎的期望,他揮了揮手,也罷,我再出遊便是了,天地間總歸有我“裘馬輕狂”的地方!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二、流離失所的悲哀

在人間已然飄零三十載,他一邊生存一邊學習,三十那年他遇見了“詩仙”李白,兩個關于詩的神仙相逢了。李白對于杜甫來說,不僅是才學的榜樣還是最重要的知己,兩人感情深厚,杜甫也常常記挂李白,自己也未曾想到,往後與李白齊名李杜,而李白詞氣豪邁,大或千言,更是令人動容 ,此時憐惜之時還寫下《夢李白》的詩句,但是酒杯一碰,都是夢想破碎的聲音,自此一别後,不管如何思念,再難會面,又添了一道悲傷!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經過長時間的歲月洗禮,他又一次抱着入朝為官的希望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又落地了,真是難以想象的打擊,但是此時的杜甫已經不是當時的少年了,他心意已決,直接托人将自己的作品呈給皇帝,終于才華得以賞識,得以進入仕途入官,可是真正的腥風血雨終于一步步來了。

他想要珍惜這次機會得到發展,但是官職的限制令他的夢想無處施展,他仿佛像一個外人,終日在門外望着門内人忙忙碌碌,谄媚奉承,自己不願與小人作伴,對于近在眼前的一切卻無從插手,該如何走下去呢?這個睿智的人兒也迷茫了,但是為權貴低頭是他絕不會做的,朝廷到處權貴,誰人可以匡扶?

正在這理想躊躇之際,好事也未發生,不僅沒有轉機,厄難接踵而來,此時唐朝陷入危機,卻偏偏遭遇水災,作為一家之主,此時已經顧不得人生抱負了。此刻的他,是丈夫,是父親,是臣子,卻不是自己。他忍着風雨忍着饑餓,将家人送到奉先縣鄉下安定,饑荒也并未放過此時的人民,他望着天地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是自己,理想在此刻也一點點破碎,人生也開始慢慢的覺醒,可是哪顧得上這些呢,自己還有家庭的重責要承擔。

在冬天,他冒着寒風凜冽,挨着對家人的擔憂和思念,背上行囊,悲傷的離開了長安,回到奉先縣與家人相聚。官場失意,生逢亂世,求不得富貴,家人平安健康也是極好的,可是上天也未放過親人,入門就聽到家人在嚎啕大哭,匆忙進門,自己的幼子已經因為沒有糧食餓死了,愧對幼子每日父親的喊自己,愧對一家之主這個稱号,未能護好親人周全實屬悲痛,自己可以忍受悲苦,可是家人也是如此的受盡折磨,扶眼淚婆娑,無望!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三、逐漸磨平的棱角

日子并未平靜,安史之亂的爆發更是将悲傷送到了頂點,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局勢動蕩,杜甫帶着家人向北方尋求一片安甯,行走在泥濘的道路上,真是自己都忍不住噓唏的生平,這個時候的自己,是如此的悲哀,甚至隻是求得安穩的普通人,哪裡還能想到年少時的衣食無憂呢?這個時期的杜甫詩歌更加注重人與人的關系,體會到人民悲痛,詩歌跟随心情也愈發沉重。

然而,萬萬沒想到此時,他被叛軍抓到,被押往長安,與家人相守的願望都做不到,孤立無援,他望着小窗戶外面的月亮,不禁發出對妻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的思念。此刻的他和後人仰慕的偉大詩人毫無關系,但是也是此刻的他一步步成就了曆史上的他。在痛苦孤助下,他的悲傷無處安放,唯有寄托在詩歌中,他寫下《春望》,描述家書的金貴和戰争的殘酷,此時的杜甫作品可謂是入木三分,感情充沛,字裡行間出于自然情感的流露,全然沒有用力作詩強賦愁的詞句,微妙至極。

在經曆了磨難後,戰争仍然四起,他攜家人來到四川成都,來到了老友贈送給他的草堂裡,終于得以過了幾天平和的日子,戰火逼迫已成了常事,吐蕃入侵,蜀中大亂,杜甫不得不再一次尋求平靜,然而自此之後,再也未能回到故都長安,他來到夔州,仿佛進入了另有一個世界,這裡的景色壯麗,也了解了李白筆下的奇觀,此刻的他隻想讓家人平平安安,而且離朝廷越來越遠,自己如何能夠實作理想呢,或許并不能了吧。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在此居住的兩年,總算可以會友舉杯了,而此刻的他已經五十了,當他在再一次在這裡管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時,意識到時間真似反掌間之快,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了嗎?對于理想抱負,似乎看不到希望了。

後來杜甫來到潭州,也就是現在的長沙,在這裡,他養精蓄銳,結交好友,家人享樂,但是好久不長,危機又來了,好友潭州刺史被害,這裡也不安甯了,隻好再次流浪,在逃亡的路上,加上大雨漂泊,終于,年邁的大詩人身體也吃不消了!

公元770年,杜甫備受病痛折磨,一代傑出人才,就這樣撒手在湘江一條小船上,也許閉上眼的那瞬間,他把兒時到現在的遭遇回憶了一遍,多麼充滿抱負的夢想,在現實的摧殘之下支離破碎,終于也得到了永遠的安息,從此結束了痛苦的一生。不知道臨終時他放不下的是詩歌,還是親人還是擔憂國家呢?時間回到如今的2022年,千年的相隔,這盛世,如您所願。

杜甫出生于豪門貴族之家,卻還是為幾兩碎銀忙碌奔波,這是為何?

四、總結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杜甫的修行應當也算是功德圓滿了,其中的五味陳雜,令人心酸,正如我們每個在異鄉拼搏的人,咽下委屈,唯有在網絡和書籍中找到一絲慰藉,而真正的心靈仍然不知向何方流浪。

杜甫寫的不是詩,更是一個時期的曆史,也是一個普通人一生的遭遇,在他流浪的時候,是否也有許多難熬的夜晚?是否也拼命生存隻為可以保家平安?每一個被生活所傷的人,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影子,因為遠在異鄉,誰人不知生活的艱辛?

他輾轉流浪,渴求這人世間一片安詳,如這蒼茫大地,無一處是你我的太平之鄉,每個人都是杜甫,每個人卻又不能完全成為杜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