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选择,很多人都愿意衣食无忧逍遥自在地活着,如果真的可以选择,也不会有对于世间绝望的人了。在沧海渺茫的天地中,总有人是带着一身的正直,与那邪恶命运究其一生作斗争,他不过是想要安稳,都如此之难,胸襟抱负更与谁人说呢?
他的一生映照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如此契合:求安稳不得安稳,求抱负不得抱负,为这红尘一遭受尽生存之苦,为这碎银几两忙碌奔波,其中的辛酸也只有他道了出来。

一、人生启程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是与其一脉的,而诗歌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反映着每个时期的状况和人民情感。
在拥有灿烂文化的唐朝时期,唐玄宗时期,文化繁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就是公元8世纪时期,大陆一个伟大的诗人出生了,就是杜甫,我们的“诗圣”。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终日诗书熏陶,仿佛前途一片光明。一个生命的开始总是竭尽美好,总是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是充满变数的,对于世间,值得庆幸的是,从此多了一位叫杜甫的优秀诗人,带我们见证大陆文化的力量。
杜甫七岁便可以作诗,甚是有才学,或许这个时候,杜甫每每望向窗外,也会幻想自己长大后叱诧风云的样子,此时也是明净晴朗的吧。杜甫在儿时看公孙大娘舞剑器,甚是受到感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表演,这使他的心里默默埋下了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种子,“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可见感受到深深地震撼。
二十岁未及,他背上行囊出门游历,阅遍山川,沉浸式的游历使杜甫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汲取到了更多的知识,经历的越多,越沉淀,精神也愈加升华,用一首首诗谱写璀璨典雅的文化,悲苦动荡的世间。
在曲阜,一个背着行李的年轻人默默望着伟大思想家孔子的雕像,两个伟大的人物隔着一千多年的时光互相对立着,如果可以交流,那一定是世间最高贵纯洁的思想交融,杜甫被孔子的思想教育深深影响着,乃至一生,正直仁义,甚至所有作品的思想也以最合适的调性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过程,正如“孔子集先圣大道以成己之圣德一样”,更寄希望能够为这世间做点贡献,为自己的国家添砖加瓦。
告别了孔子,他来到了洛阳,一个至今都繁华古韵的城市,这一次,他希望彰显孔子的思想,自己的抱负,希望在这个日光明亮的城市一番作为,用尽毕生所学,他像如今的高考学子一样投身到了紧张严格的考试中去,但是他的第一个人生的重坎来了,他落地了,那是怎样的感觉呢,那个时候的他孤身一人,远在异乡,也会偷偷的抹眼泪吗?
科举制度对于当时年轻人来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了,一切梦想随着落地戛然而止,入仕最初的梦想,落地是破碎的期望,他挥了挥手,也罢,我再出游便是了,天地间总归有我“裘马轻狂”的地方!
二、流离失所的悲哀
在人间已然飘零三十载,他一边生存一边学习,三十那年他遇见了“诗仙”李白,两个关于诗的神仙相逢了。李白对于杜甫来说,不仅是才学的榜样还是最重要的知己,两人感情深厚,杜甫也常常记挂李白,自己也未曾想到,往后与李白齐名李杜,而李白词气豪迈,大或千言,更是令人动容 ,此时怜惜之时还写下《梦李白》的诗句,但是酒杯一碰,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自此一别后,不管如何思念,再难会面,又添了一道悲伤!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洗礼,他又一次抱着入朝为官的希望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又落地了,真是难以想象的打击,但是此时的杜甫已经不是当时的少年了,他心意已决,直接托人将自己的作品呈给皇帝,终于才华得以赏识,得以进入仕途入官,可是真正的腥风血雨终于一步步来了。
他想要珍惜这次机会得到发展,但是官职的限制令他的梦想无处施展,他仿佛像一个外人,终日在门外望着门内人忙忙碌碌,谄媚奉承,自己不愿与小人作伴,对于近在眼前的一切却无从插手,该如何走下去呢?这个睿智的人儿也迷茫了,但是为权贵低头是他绝不会做的,朝廷到处权贵,谁人可以匡扶?
正在这理想踌躇之际,好事也未发生,不仅没有转机,厄难接踵而来,此时唐朝陷入危机,却偏偏遭遇水灾,作为一家之主,此时已经顾不得人生抱负了。此刻的他,是丈夫,是父亲,是臣子,却不是自己。他忍着风雨忍着饥饿,将家人送到奉先县乡下安定,饥荒也并未放过此时的人民,他望着天地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是自己,理想在此刻也一点点破碎,人生也开始慢慢的觉醒,可是哪顾得上这些呢,自己还有家庭的重责要承担。
在冬天,他冒着寒风凛冽,挨着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背上行囊,悲伤的离开了长安,回到奉先县与家人相聚。官场失意,生逢乱世,求不得富贵,家人平安健康也是极好的,可是上天也未放过亲人,入门就听到家人在嚎啕大哭,匆忙进门,自己的幼子已经因为没有粮食饿死了,愧对幼子每日父亲的喊自己,愧对一家之主这个称号,未能护好亲人周全实属悲痛,自己可以忍受悲苦,可是家人也是如此的受尽折磨,扶眼泪婆娑,无望!
三、逐渐磨平的棱角
日子并未平静,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将悲伤送到了顶点,整个国家民不聊生,局势动荡,杜甫带着家人向北方寻求一片安宁,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真是自己都忍不住嘘唏的生平,这个时候的自己,是如此的悲哀,甚至只是求得安稳的普通人,哪里还能想到年少时的衣食无忧呢?这个时期的杜甫诗歌更加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体会到人民悲痛,诗歌跟随心情也愈发沉重。
然而,万万没想到此时,他被叛军抓到,被押往长安,与家人相守的愿望都做不到,孤立无援,他望着小窗户外面的月亮,不禁发出对妻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思念。此刻的他和后人仰慕的伟大诗人毫无关系,但是也是此刻的他一步步成就了历史上的他。在痛苦孤助下,他的悲伤无处安放,唯有寄托在诗歌中,他写下《春望》,描述家书的金贵和战争的残酷,此时的杜甫作品可谓是入木三分,感情充沛,字里行间出于自然情感的流露,全然没有用力作诗强赋愁的词句,微妙至极。
在经历了磨难后,战争仍然四起,他携家人来到四川成都,来到了老友赠送给他的草堂里,终于得以过了几天平和的日子,战火逼迫已成了常事,吐蕃入侵,蜀中大乱,杜甫不得不再一次寻求平静,然而自此之后,再也未能回到故都长安,他来到夔州,仿佛进入了另有一个世界,这里的景色壮丽,也理解了李白笔下的奇观,此刻的他只想让家人平平安安,而且离朝廷越来越远,自己如何能够实现理想呢,或许并不能了吧。
在此居住的两年,总算可以会友举杯了,而此刻的他已经五十了,当他在再一次在这里管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时,意识到时间真似反掌间之快,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吗?对于理想抱负,似乎看不到希望了。
后来杜甫来到潭州,也就是现在的长沙,在这里,他养精蓄锐,结交好友,家人享乐,但是好久不长,危机又来了,好友潭州刺史被害,这里也不安宁了,只好再次流浪,在逃亡的路上,加上大雨漂泊,终于,年迈的大诗人身体也吃不消了!
公元770年,杜甫备受病痛折磨,一代杰出人才,就这样撒手在湘江一条小船上,也许闭上眼的那瞬间,他把儿时到现在的遭遇回忆了一遍,多么充满抱负的梦想,在现实的摧残之下支离破碎,终于也得到了永远的安息,从此结束了痛苦的一生。不知道临终时他放不下的是诗歌,还是亲人还是担忧国家呢?时间回到如今的2022年,千年的相隔,这盛世,如您所愿。
四、总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杜甫的修行应当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其中的五味陈杂,令人心酸,正如我们每个在异乡拼搏的人,咽下委屈,唯有在网络和书籍中找到一丝慰藉,而真正的心灵仍然不知向何方流浪。
杜甫写的不是诗,更是一个时期的历史,也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遭遇,在他流浪的时候,是否也有许多难熬的夜晚?是否也拼命生存只为可以保家平安?每一个被生活所伤的人,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影子,因为远在异乡,谁人不知生活的艰辛?
他辗转流浪,渴求这人世间一片安详,如这苍茫大地,无一处是你我的太平之乡,每个人都是杜甫,每个人却又不能完全成为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