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掘金“印度制造”投資熱短期遇冷 後疫情時代仍有合作空間

中國掘金“印度制造”投資熱短期遇冷 後疫情時代仍有合作空間

中國與印度同是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印度潛在的龐大市場及發展“印度制造”的鼓勵政策,曾吸引了中國上千家企業前往投資。

據印度中國商會《中資企業在印度發展報告(2021年版)》(下稱報告),兩年時間裡,由于印度新的投資政策限制等原因,在印度的中資企業已從2019年年底的超過1000家,減少到2021年10月底的約700家。

報告預計,未來四五年,印度将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一位印度中資企業的高管向第一财經記者表示,中國企業要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不可忽略印度市場的機會,開拓印度市場必須有耐心和長遠打算。

政策與疫情使投資印度有所放緩

近年,小米、OPPO、vivo等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取得較大份額;TCL華星、海爾、美的等中國面闆及家電企業紛紛增加在印度的投資,建設新的産業園和生産基地。但在2020年之後,中資企業想到印度投資不再像以往那麼容易。

一位中國電子企業的高管今年1月18日向第一财經記者表示,在印度發展沒想象那麼順利,主要是投資問題。與當地合作夥伴在業務層面合作順利,後來與對方談設立合資工廠,可以不控股。但是資質材料遞交兩三年了,由于印度出了新政策,一直沒批下來。

從2020年起,這家中國電子企業每年拜訪印度駐華總領館,以及邀請對方到中國工廠參觀,每年雙方接觸兩三次。但是投資印度的願望始終沒達成。不過,其印度合作工廠已從2017、2018年的散件組裝起步,發展到目前年産彩電超300萬台,可組裝整機和模組。

這家中國電子企業向印度合作工廠派駐了十多名員工,包括管理、技術和供應鍊骨幹。當地老闆賺到錢,也樂意合作。最近印度有關方面要求小米補繳約65.3億盧比(約5.6億元人民币)稅款,上述中國電子企業高管擔心這對中國品牌、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發展帶來影響。

據報告,至2019年年底,在印中資企業超過1000家。自2020年4月起,受印度出台相關政策(來自印度陸地鄰國的投資需政府審批)的不利影響,在印中資企業經營、投資環境發生變化,一些中資企業選擇離開印度。據不完全統計,至2021年10月底,在印中資企業總數約700家左右。

印度市場近兩年發展面臨增速放緩。2020年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比2019年減少2%。疫情也讓印度彩電市場這兩三年增速放緩,從四五年前每年銷量增長20%-30%至約1200萬-1500萬台左右的規模,到近兩年銷量增速降至個位數,甚至負增長。

受疫情影響,TCL印度項目也延後了。2018年12月,TCL印度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産業園動工,輸出從屏到整機的産業鍊能力,也是TCL華星的模組業務首次進軍海外,看中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彩電市場和第二大手機市場的機會,原計劃2019年四季度投産。

奧維睿沃(AVC Revo)進階研究經理榮超平告訴第一财經記者,TCL印度模組整機一體化工廠2021年11月量産,具備800萬台的彩電年産能。松下2021年3月前結束了在印度等地的彩電生産,從2022年開始将在東南亞和印度銷售的低價電視的生産外包給TCL,主要由TCL印度模組整機一體化工廠來承接。

2018年印度提高液晶電視面闆進口關稅,三星關閉印度彩電工廠,将産線搬至越南。榮超平說,創維在印度的合作工廠,生産創維電視,并為三星等做代工。南韓品牌在印度銷售的高端電視多由中國工廠代工再轉口到印度,低端電視則由印度中資工廠代工較多。

印度的冰箱、冷櫃市場亦因疫情而收縮。據産業線上向第一财經提供的資料,印度冰箱冷櫃市場2019年銷量超1700萬台,增速連續多年在10%左右,近兩年由于疫情影響,規模下降至約1400萬台。印度冰箱、冷櫃市場由于貿易保護等原因,絕大部分在印度本地生産,主要生産企業有LG、Samsung(三星)、Whirlpool(惠而浦)、Haier(海爾)、Godrej等。

印度制造冰箱和冷櫃的上遊供應鍊依然從中國等地進口,特别是壓縮機、發泡料等核心部件和原材料依賴進口。産業線上預計,随着疫情好轉,印度制造業仍将快速成長,主要是由于印度市場冰箱和冷櫃的滲透率依然較低,市場規模處于快速成長期。

開拓印度市場需有耐心和遠見

盡管近兩三年進入印度市場會遇到障礙,但較早進入印度市場的中資企業已開花結果。

中資手機品牌自2015年開始進入印度發展,以小米、OPPO、vivo、傳音為代表的中國品牌到2020年底占據印度智能手機市場75%的份額。2020年四季度,小米、三星、vivo、realme、OPPO分别居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前五,市場佔有率為27%、17%、17%、12%、11%。

中國手機供應鍊的龍頭企業基本已在印度設廠,印度本地采購額占比達20%,2024年預計将達50%。小米帶動合作夥伴在印度設廠,如組裝貼片代工廠富士康、緯創力、比亞迪、聞泰、光弘等,顯示模組企業TCL華星、聯創等,還有攝像頭模組、充電器、電池、資料線、殼料、夾具的企業。OPPO、vivo在印度各自購買了1000畝地建工業園,OPPO工業園已投産,vivo租賃工廠、工業園正加緊建設,它們高峰時需分别雇用15000名印度人。

2020年,印度開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19年前進駐印度的中國手機工廠産能隻是正常狀态下的三分之二;2019年後進駐印度的中國手機工廠,有的租下廠房,有的在裝修,有的裝置剛剛搬進,到2021年10月約有20家類似情況的工廠進退兩難。

中國白家電龍頭進入印度也較早。海爾電器(印度)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去年擴産。第一财經記者獲悉,印度海爾生産并銷售冰箱、冷櫃、洗衣機、家用空調、商用空調、電視、微波爐等。2017年11月,印度海爾工業園在浦那的擴建項目投産,工業園年産量達207萬台,不僅滿足印度本土需求,還可出口至南亞、中東、非洲、澳洲、南美洲等地區。

2021年7月,位于印度北方諾伊達地區的海爾智家工業園投産,海爾當年還在印度新增20個體驗中心。海爾智家(600690.SH)去年半年報稱,2021年上半年在南亞市場實作銷售收入39.26億元、同比增長44.9%;其中,在印度的市場佔有率持續提升,克服疫情挑戰以確定印度北部工業園年底投産,印度兩個工業園可以更好滿足訂單需求。

美的集團(000333.SZ)副總裁王建國2021年12月30日向第一财經記者表示,印度最近一年多疫情嚴峻,但是印度空調産業鍊投資非常多。據了解,開利美的印度合資公司2012年設立,空調年産能約70萬台,實作研産銷本地化,美的、開利品牌家用空調印度業務近年複合增長約28%。開利美的印度合資公司2014年開始盈利,已進入印度空調市場前五位。

作為家電上遊改性塑膠的方案商,金發科技(600143.SH)也在印度設有分公司。金發科技華東營運部負責人沈紅波告訴第一财經記者,金發科技在2013年收購了印度最大的改性塑膠廠,目前一年大概有10萬噸銷售,主要是汽車類材料,供給鈴木等日系汽車企業。

中資工程機械企業在印度也發展較快,三一重工(600031.SH)是一個縮影。三一把印度作為第一個海外投資市場,欲輻射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三一重工印度私人有限公司2002年創立,2006年在浦那投資6000萬美元建立工業園,2009年投産,集合研産銷及服務功能,可年産1000台裝置,2019年收入21億元人民币(下同),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收入為19億元,預計2021年實作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三一也正在印度發展本地供應鍊。

上述印度中資企業的高管向第一财經記者表示,印度有13億多人,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必須到印度去發展。而在戰略市場,一定要有生産基地、研發基地。大企業想成為跨國公司,必須在印度紮下根來,才能長治久安,做貿易不可持續。

“印度市場、印度制造,不一定像中國市場、中國制造發展得那麼快。”這位印度中資企業的高管說,“沒有耐心,沒有長遠打算,很難适應印度市場”。雖然印度勞動力便宜、生活成本較低,但是由于文化、制度的差異,效率不如中國。中國企業在印度發展要“抱團出海”、“抱團取暖”,關鍵是供應鍊上下遊一起協同,因為印度供應鍊還需大力幫扶。

前述中國電子企業的高管也表示,正不斷想辦法,提高印度本地化的配套水準,如指導印度合作企業如何生産紙箱、泡沫,告訴它們原料從哪裡買,有的從中國進口,有的從越南、馬來西亞進口。“中國企業如今在印度培養當地供應鍊,有點像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和南韓企業到中國設廠、教中國企業加工,材料從日本、南韓進口,兩者的情況有相似之處。”

後疫情時代如何掘金“印度制造”

中國駐印度使館經商處參贊陳貴華在報告前言中表示,2021年前9個月,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已達900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将創曆史新高。中國和印度同為重要的新興經濟體,開展經貿合作交流,尋求共同發展,實作共赢,有益于兩國的發展與繁榮。

在中國近年對印度投資下滑的情況,202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仍大幅增長,顯示兩國經濟較強的互補性。據商務部網站,2020年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對印度投資規模僅9.52億美元,同比銳減72%。自2020年4月印度對陸地邊境接壤國家投資采取政府審批措施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超過150項來自中國實體的投資申請仍處待定狀态。

第一财經記者從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獲悉,中國從印度進口貨物的金額,2020年209.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8%,2021年281.5億美元、同比增長34.37%;中國向印度出口貨物的金額,2020年667.2億美元、同比減少10.83%,2021年975.3億美元、同比增加46.18%。

據報告,目前印度人口總數約為13.8億人(2020年資料),全國平均年齡僅26歲。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廉價且更年輕的勞動力。2021年,印度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成為适齡勞動人口,超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勞動力市場。目前印度普通勞工工資隻有中國同行的1/4到1/5。

一方面“印度制造”需要海外投資,另一方面中國企業擴大再生産需要勞動力和市場。中國對印度的主要投資領域包括汽車、制藥、電子商務、電信裝置、手機、家電、電力裝置、鋼鐵、工程機械等。截至2020年3月,中國汽車制造商已在印度投資超過5.75億美元。

南韓企業這兩年加大了在印度的投資。如,三星電子在諾伊達營運着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工廠,在欽奈有生活家電工廠,還在印度擴大研究開發中心和手機産能,三星顯示也在諾伊達投資5億美元興建OLED模組工廠。印度有12億手機使用者,約40%仍在用功能手機,是智能手機的“藍海”市場。三星想從小米手裡重新奪回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第一的位置。

未來4至5年,印度人口将超過中國,進而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場,中資企業開展在印度的投資經營,面臨着曆史機遇。但是,中印今後的經貿合作發展不一定會一帆風順,有關專家建議中資企業做好各項應對準備。

首先,印度有28個邦,每個邦都有獨立的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印度中資企業應注意與企業所在地的邦政府加強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争取邦政府協助解決企業困難。

其次,按照目前印度相關規定,中資企業無法參與印方相關項目建設投标,亦無法與印方企業組成聯合體參與投标。在此情況下,在印中資企業可考慮與合适的印方企業成立合作企業,按照分工,由印方人員出面開展相關經濟活動。

另外,印度市場潛力巨大,中印兩國經濟互補性強,中資企業投資印度,應認清潛在風險,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做好赴印投資風險研判和防範工作。而中資企業在投資印度過程中,可适當提高屬地化程度,同時還應認真履行依法納稅等社會責任。

印度大力推動“印度制造”,美國、日本、南韓及一些中國台灣企業看好印度未來市場潛力,紛紛增加對印度的投資。前述中國電子企業高管認為,“看待印度制造要有正确的心态”。印度有人工成本、市場潛力優勢,不過印度勞動力的技能和效率均有待提升。短期内,“印度制造”不會威脅到“中國制造”。從中長期看,“印度制造”可能會是強勁的對手。

“遠親不如近鄰”,前述印度中資企業的高管則樂觀認為,中印兩國有很長國境線重疊,短期受到一些政策障礙影響,長遠看好中印經貿的合作。2020年,印度經曆疫情的嚴峻挑戰而鎖國90天,2021年經曆了第二波疫情肆虐,印度GDP增速仍可達9%左右,印度市場的潛力和人們求生的能力将是投資熱點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