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創經學文獻研究新局面

開創經學文獻研究新局面

1月18日,“經學文獻青年學者論壇”線上舉行。與會學者圍繞經學史、經本生成與流傳、經義訓诂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新時代條件下如何推動經學文獻研究向更深層次邁進。

迎來新時代經學研究的春天

經學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本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資訊學系主任趙生群表示,經史子集四部文獻,歸根結底,其精神和靈魂都來自經學文獻。研究經學有四難,閱讀了解難、占有資料難、發明創造難、成果發表難,但新時代條件下的經學研究有許多新議題亟須學界深入研讨。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經學研究近年來開始複蘇。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認為,經學研究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青年學者的經學研究不拘一格,既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又深深植根于傳統經學的土壤。經學研究與傳統學術蘊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寬廣的道路,對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離不開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锷表示,經學文獻整理是經學研究的前提,經學研究是經學文獻整理的升華,即整理中有研究、研究中有整理,兩者相輔相成、互相為用。重視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是弘揚中華禮樂文明、尋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中華傳統學術現代轉型的正确道路。

文獻整理與研究要有現實關懷

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常做常新。當代學人應通過梳理和考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去僞存真、革故鼎新,在新時代條件下發現新問題,推動經學文獻研究向更深層次邁進。

經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既要秉承傳統經學、文獻學的合理核心,又要結合新材料、新理論、新實踐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華寶表示,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要具有現實關懷,處理好“當下意識”與“崇古情結”。在他看來,經典闡釋需要做精深研究,需要有國際視野,更需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經學文獻是經學研究的基礎,《十三經注疏》是經學文獻的核心。王锷表示,明代嘉靖以來,先後校刻有閩本、監本、毛本《十三經注疏》。清代初期,閩本、監本尤其是毛本《十三經注疏》,成為學者研讀經學的基本文獻。清代學者惠棟、盧文弨、段玉裁、顧廣圻等人,利用當時可見的宋元版經書校勘毛本,極大推動了經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使清代考據學于乾嘉時期得以興盛。

以鄭玄所建構的以禮注經的經學體系為基礎,在清末民初經學系統化的過程中,出現兩種不同的“六經皆禮”理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壁生認為,一種以曹元弼為代表,強調“六經同歸,其指在禮”,以獨立的“禮”的概念貫穿六經、了解經學概念,其背後是六經“有”禮。一種以劉師培為代表,從章學誠的“六經皆史”出發,以王官學去了解六經,進而認為六經都是“禮”。這兩種不同的了解方式,關系着清末民初對中國兩條不同的現代化之路的了解。

明清之際的學人深感王學末流空疏之弊,在經典诠釋中尋求經世良方,頗具實用意味的“三禮”遂進入他們的诠釋視域。西南财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潘斌表示,乾嘉學人“三禮”之學的背後,有對社會秩序建構的深沉思索。在晚清危難的時局下,傳統士人利用“三禮”闡發經世緻用思想。清人“三禮”诠釋的求實精神,展現在他們于“三禮”經、注、疏之辨疑,以及無漢宋門戶之見。清人的“三禮”诠釋規模之大、内容之廣、程度之深,可謂空前。清代“三禮”的校勘、禮圖、禮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內建特點。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金霞認為,整理者要從思想上重視古籍整理,要認真對待、反複研讀、吃透原文,不能憑想當然輕易點斷。整理者需要具備語言文字、文獻等多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多讀、多實踐,培養語感,綜合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和文獻知識。

不斷開拓經學研究新領域

推動經學文獻研究向更深層次邁進,需要進一步完善新時代經學研究的理念與方法,既要守常,又要創新,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開拓經學研究的新領域。

王華寶認為,學者應有意識地建構科學的、中國話語體系的經學史觀。青年學者要注意到早于“藝文志學術體系”的一些文獻,從源頭上認清什麼是經、什麼是經學、什麼書可以稱為經典;要梳理學術譜系,重視出土文獻。

杜澤遜寄語青年學者,在這個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呈現井噴式生産的時代,要想在學術史上不被淹沒,就要瞄準主流學科的重大問題下大功、下苦功,力争經過十年、二十年,在主幹學術領域或重大學術問題上擁有話語權。在維持必要的學術生存前提下,對學術論文數量的追求和學術項目的争取,均應服從于遠大的學術理想和人生目标。

在點校古籍方面,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方向東建議青年學者在從事此項工作時,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不懈的堅持。從事點校工作,不但需要占有大量文獻資料,而且要對文獻有深入了解;要在充分了解和正确釋讀原典的前提下,恰當有效地利用新材料。

在趙生群看來,研究經學需要有強大的内在驅動力。有了自覺的認識,才會有堅定的行動,才能排除萬難、持之以恒、披荊斬棘、奮勇前行。

編輯:宗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