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娟是雲南民族大學瀾湄國際職業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她自幼熱愛藝術,30年前第一次接觸泰藍制作的花瓶就被這門擁有600年曆史的技術所折服。從那時起,甫娟一直從事藝術設計制作、民間藝術創作的實踐與理論工作。她将民間工藝與學院風格緊密結合,尤其是在掐絲岩彩畫的研創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用衆多的材料創作了大量反映雲南人文與自然景觀、生活與勞動場景、民俗與社會風情的作品。多年勤勤懇懇地努力讓她收獲了諸多榮譽,她被授予“雲南工藝美術師”“雲南金屬大師”“非遺(金絲彩沙畫)技術傳承師和中華傳統工藝大師”“昆明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暨昆明市優秀技術能手”“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号。
将傳統融入新技術 衍生出新工藝技術
甫娟自幼熱愛藝術,在從藝過程中得到衆多專業老師、藝術家、非遺大師的悉心指點。20世紀80年代初期,甫娟第一次見到以景泰藍(俗稱琺琅,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距今已有600年曆史)制作的花瓶,很快她就被這種從宮廷走出來的藝術品精湛的工藝所深深吸引,“這種工藝品具有絢麗的色彩,通過不同材料質感組合,達到一種相融相生境界,讓人産生出一種隻一眼就産生難以忘記的感覺。”為了能深入了解景泰藍工藝,甫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她發現是“景泰藍”是大陸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該制作工藝在明代景泰年間達到了最巅峰,因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後人将這種技術制成的金屬器為“景泰藍”。
此時,市面上正刮起“丁紹光的雲南重彩畫”(以中國畫線條為造型,應用西方現代繪畫的斑斓色彩,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内容多為反映雲南的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風情和曆史文化。)之風,市場上出現很多類似風格的臨摹作品,但在甫娟看來,這些作品缺少作為工藝品内在的東西。于是,她便思考能否通過材料、技法與繪畫互相碰撞,産生一種有質感和精緻度的特色裝飾畫。“恰逢時機,有工藝老師對我進行指導和幫助,我開始反複地嘗試在景泰藍工藝品材料與制作工藝,采用一種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從燒到粘接的工藝轉變,材料和制作工藝逐漸就繁衍出新的分支來藝術品。”甫娟說,通過不斷地嘗試,她将景泰藍掐絲岩彩畫創新研發出“金絲彩砂畫、掐絲岩彩畫與雲陶掐絲重彩藝術三個階段”。

甫娟通過技術革新制作的作品《瑪哈嘎拉》
甫娟介紹,通過特殊工藝精心制作出各種風格、圖案、顔色、規格的裝飾畫能給人更直覺的動态藝術效果,同時融合國畫、白描、油畫等純畫技法,成品可以表現粗犷、原始、古樸、奔放又可表現細膩的産品風格;制作的山水、人物、花鳥、動物等則是一種集裝飾、藝術欣賞、收藏價值于一體的工藝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同時極富有雲南民族地域特色裝飾工藝品畫。
讓傳統技在創新中不斷傳承
“将優秀的技藝不斷地傳承下去,才能将技藝發揚光大,倘若隻留在自己的手裡,技藝終有一天會失傳。”30餘載的時間裡,甫娟始終秉承一顆匠人之心,她在立志做一名傳統文化技藝的守護者和傳道者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技能人才。2008年,甫娟在雲南民族大學校園内創辦“金絲繪翎”雲南金絲黑陶彩繪研習室。
特色手工藝獎品 雲南民族大學教學獎——金絲琺琅
“‘金羽繪翎’遵循‘保護、傳承、創新、衍生’為原則,将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點翠、花絲、景泰藍、彩雕黑陶等手工工藝互相結合,設計研發極具地域性、民族性、創新性、藝術性的時尚工藝品。”甫娟說。研習室建設項目《新興民族手工藝金絲砂畫的研究與創新——雲南金絲黑陶彩繪工藝品研發創業實踐》,2018年雲南民族大學校級教學品質工程建設項目立項,2019年該項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建設項目,2020年“金絲繪翎”雲南金絲黑陶彩繪研習室榮獲大學生藝術展藝術實踐工作坊二等獎和“在創新引領時代奮鬥成就百年”2021年雲南省職工創新成果榮獲三等獎。作品曾多次被雲南民族博物館收藏以及作為紀念禮品贈送給國際友人。
“金絲繪翎”的走紅也帶動了學院師生們對非遺技藝的學習熱情,通過校園内一批二十餘人的非遺傳承人、新時代工藝大師在師生間的口口相傳,進而向全校師生輻射,形成選修課、共享課為基礎的非遺傳承課程體系,産生非遺傳承進校園的文化氛圍。“目前至少有五百多位學生參加過新時代非遺傳承公共課程,這不僅提升了當代青年人對藝術觀、審美觀和價值觀。我個人也打算通過以高校為平台對社會各界人士進行教育訓練,讓廣大群衆都能了解這些非遺傳承項目。将藏之秘府的非遺傳統技藝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發揚和活化,使非遺傳承的閱聽人面增大。”甫娟說。
技藝生輝,她曾榮獲多個獎項
30餘年,甫娟一直從事藝術設計制作、民間藝術創作的實踐與理論工作,她曾參與編寫雲南省“十二五”規劃教材——《民族圖形設計》教材,撰寫的論文《淺析景頗族織錦圖案寓意》在《中國工藝美術》期刊和《教育轉型背景下職業教育》書刊發表,《民族元素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探索》《雲南傳統民族服飾圖案與現代服飾設計整合的探索》等專業論文發表在《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探索》(雲南民族出版社)及《雲南工藝美術》等專業期刊和校刊發表。
作品《與雲共舞》被收藏于雲南民族博物館
作品《趕擺路上》被收藏于雲南民族博物館
2016年9月,在第四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4屆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志願者服裝樣式設計征集工作中,甫娟作品獲得一等獎;第二屆中國(雲南)世博·金茶花文創設計大賽中,榮獲“優秀導師獎”,并特聘為昆明文化創意産業(設計領域)“創業導師”;2018年,在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暨中國楚雄彜族火把節中被評為“十佳創意作品”,并獲得全省民族服裝服飾設計大賽服裝設計師提名獎;第四屆,“國青杯”全國高校藝術設計中,她榮獲“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稱号;2021年,甫娟被評為第六屆昆明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暨昆明市優秀技術能手。作品《景泰藍金絲琺琅彩岩畫》也被評為“雲南省職工創新成果展榮獲三等獎”。
未來,甫娟将繼續把中西方繪畫藝術、民族文化、詩歌、傳說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結合雲南各民族豐富的傳統手工技藝向公衆予以展示。“尤其是我們雲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物資源和衆多的民族文化,這些都是我用之不竭創作源泉。”甫娟說。
雲南網通訊員 趙嵘 雲南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