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曆秦嶺驿站,講述南北不同,蘇東坡《石鼻城》

平時戰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従此送殘山。

獨穿暗月朦胧裡,愁渡奔河蒼茫間。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蘇東坡去過很多地方,每到一處不熟悉的地方,他都要遊覽一番,探尋名勝。後人讀着他的詩文,可以跟上他的步伐,暢遊天下。這首《石鼻城》是他跨越秦嶺時寫下的作品,通過北方人和四川人對石鼻城的不同看法,暗中發表了一點點牢騷。由于詩中運用了比較的寫作手法,顯得很有新意。

石鼻城在寶雞的東北方,靠近渭河,位于秦嶺北坡,是一座驿站。現代人都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秦嶺南北兩坡的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接下來,就看看蘇東坡怎麼寫。

遊曆秦嶺驿站,講述南北不同,蘇東坡《石鼻城》

秦嶺一線原來是兵家必争之地,當下沒有了戰争,百姓可以自由翻越秦嶺。“征夫”有兩個意思,其一是指打仗的人,其二是指出遠門的商旅,很明顯在詩中指出門在外的人。

天下太平的時候,翻越的秦嶺,往來南北之間的人們匆匆忙忙,片刻也閑不住。北方人來到石鼻城,看見巍峨壯美的秦嶺,都覺得險要無比。居住在蜀地的人來到這裡,會覺得秦嶺也不過如此。秦嶺哪怕再高大險峻也比不上蜀地的高山啊。

遊曆秦嶺驿站,講述南北不同,蘇東坡《石鼻城》

蘇轼一行人等從秦嶺北坡向南坡進發,趁着朦胧的月色,渡過湍急的渭河。一路上風景有了顯著的變化,開始出現流水潺潺和幽深竹林。

整首詩讀下來,會發現有三組對比。第一組對比,戰時和太平時,秦嶺兩側的不同。第二組對比,北方人和四川人,看到秦嶺不同的感受。第三組對比,蘇東坡和朋友由北向南出遊,路上景色的對比。他用三組似乎想說點什麼,又似乎什麼也沒說。

遊曆秦嶺驿站,講述南北不同,蘇東坡《石鼻城》

有學者考證,這首詩寫于公元1064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宋英宗繼位。宋英宗對蘇東坡很有好感,想把他提拔為近臣。不過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覺得新皇剛剛登基,不适合馬上提拔蘇東坡。

原因很簡單,宋仁宗誇蘇東坡可以當太平宰相,這樣的人才應該反複磨砺,不能早早地委以重任。就這樣,蘇東坡在仕途上少了一次一飛沖天的機會。

遊曆秦嶺驿站,講述南北不同,蘇東坡《石鼻城》

仕途失意,當然要發表一下感受了。當他遊曆石鼻城的時候,會感慨一下,不同人看到的景色不同。言下之意,你們覺得蘇東坡會是一個“官迷”嗎,蘇東坡的志向不是當官。比如,觀察南北不同,就比當官有意思。當然了,這隻是一家之言,也許蘇東坡不是這麼想的,但誰又知道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