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蘭媽談育兒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說:“勞動和挫折最能展現教育意義”,若想孩子成材,吃苦教育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要曆經,都說「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每一份頂端榮耀背後都有很多看不到的心酸曆經,而「吃不得苦的孩子」可能連曆經參與的機會都沒有。
有家長說:
“孩子看見蟑螂能吓得一天不敢吃飯”
“我家孩子15歲了,至今識不得小麥和韭菜”
“每次出門都要打車,十分鐘路程也不願走”
“娃子這輩子就是來報仇的,整天又吼又罵,把我當啥了”
也有家長說:
“隻要一件事沒滿足、小崽子就能給我鬧幾天”
“我家孩子見不得别人優秀,嫉妒發狂”
“家裡面的電視,沙發,床墊,今年都換了”
“我和我家崽子沒法溝通,見面不過三句話就雞飛狗跳”
……
孩子缺乏見識、認知、經驗,又或是嫉妒成性、成長叛逆、不知感恩,其實這些都是他們成長當中比較常見的發育性階段,想要讓孩子在這些階段中蛻變得越來越優秀,那麼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孩子“小苦不吃吃大苦、小虧不吃吃大虧”的強韌意識,而孩子也隻有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吃苦,才能在平凡的歲月裡積攢更多可貴人生财富。
論吃苦耐勞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這樣去形容年輕時的博弈:“将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努力是為了創造後半生的安逸,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前半生選擇在父母的懷裡衣食無憂,那麼後半生就注定要在現實的拷打裡經受更多苦辣,哪怕是家财萬貫、孩子富有金山銀山也總有慘敗的那天。
然而,現實生活當中的家庭教育卻展現得比較局面,論對孩子的保護,家長是甯可自己嘗遍苦辣也不願意孩子受一丁點委屈,論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麼是完全退出不管、要麼是讓孩子站在雪地裡挨凍受苦,其實吃苦教育也罷、溺愛教育也好,凡事都是過滿則虧,溺愛要講究方法才能讓孩子迎着幸福快樂前進,刻苦也要有“明智舍得”才能讓每一份“哭”化作成長裡的财富。
記得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說“每個人的命運饋贈,其實一早就暗中标好了價碼…”,這種看似雞湯論點、其實是最真實的,如果前半生的我們不曾努力平庸地消耗生命,在後半生需要實力去生存的時候你會發現回首之間「自己什麼也不是」,也注定要在痛苦掙紮裡感受每一份酸澀無比。
不過,很顯然現在的孩子們聽到這些論點,肯定是聽不懂的,但好的父母不是嚴絲合縫地保護孩子,而是做那個授之以漁的人,吃苦耐勞既是我們穩步前進的機會與能量,那麼授之以漁的父母有意識地為孩子制造一些吃苦條件,這孩子的獨立人生及吃苦曲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志磨練,能夠有效地升華孩子的德行品質、人生境界,包括生活中最基礎的生存本領提升。
那麼,做個授之以漁的父母需要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哪些吃苦條件呢?蘭媽總結了以下4種吃苦環境:
第一種:學習的“苦’
讀書學習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成績也不一定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但讀書卻是我們走向成功、走向世界的最簡單途徑,曾經看到一條「高空清潔玻璃外窗」的視訊,視訊中清潔工在認真擦洗工作,而玻璃内景中的消費着則是品味着人生、看着窗外的忙碌。
一時間評論區也跟着衆說紛纭,有網友評論“玻璃内的是生活,玻璃外的是生存”,而看似尋常的一句感慨卻引起了無數網友的評論:
“一塊玻璃隔絕不同的兩種人生,裡邊的不一定比外邊快樂”
“窗内的不一定比窗外快樂,可是裡邊比外邊有更多生存選擇”
“高空費800+工錢300,幹得好可月入3萬”
“窗内的有父母扛着,窗外卻扛下了一片天”
“外面大叔那麼努力,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天可以坐在這裡面”
“空中飄蕩似半仙、一根索繩把命牽,我甯願孩子現在多吃苦讀書,未來可以多一份生存的選擇”
這種由一塊玻璃引發兩種不同人生的讨論,其實就是讀書和沒有讀出來書的思考,有人說讀書苦、讀書累,坐在教室裡讀書就像是蹲監獄一樣,其實對于「學得進」的孩子來說讀書就是一份樂趣,哪怕是讀書的這條路上荊棘密布也絲毫不會退縮枯萎,是以在讀書學習這條路上家長不要「舍不得」讓孩子吃苦,若擔心太過苦澀的成長會讓孩子提前厭倦,父母此時就要做出一些有價值的授之以漁引導。
比如以下幾種學習“苦境”
√早起晚睡的苦-堅持早睡早起,看似機械式生活,卻是讀書學習、和健康的第一保障
√堅持晨讀的苦-一日之計在于晨,從清晨的大聲朗讀開始提高記憶、及學習習慣
√預習複習的苦-吃得了預習複習苦的孩子,在學習能力方面要更紮實有力一些,每一份預習和總結都是一份思考、和動态提升
√寫作業的苦-寫作業是每一位芊芊學子的每日必經,也是檢驗課堂能力的直接方法,不懼寫作業、才能從容面對學習
√背書包的苦-教孩子整理書包減輕“勞苦”,通過整理書包達到「要上學」的最基礎意識
第二種:規則的“苦”
對于年幼的孩子們來說,生活樂趣其實就是怎麼開心怎麼過,而讀書之是以枯燥無味、坐立難安,主要還是「課堂内規矩、課堂外自由」的互相對比引發逆反,若孩子的心思沒有放在課堂上,一個坐在課堂、眼心卻向着窗外的孩子又怎會聽得進知識呢?
而面對這種渴望自由的孩子,聰明的家長不是「拿生活」去逼迫孩子感受苦楚,也不是硬性灌輸“學習改變命運”的條理教育,都說「我們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如果孩子把學習看作牢鎖自然也無法喚醒内心的樂趣,但能夠做到渴望自由時不把學習當成牢鎖看待,不同的心境就會創造不一樣的思想及人生觀。
就拿讀書的枯燥無味、和坐立難安來說,如果說孩子的逆反心理是由渴望自由引起的,那麼逃避課堂規則就是最根本的逆反心理,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每一份規則都是為了井然有序的開始和過程,包括孩子的成長、學習、和未來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小時候吃不得“規則苦”,那麼将來就會因為「規則」而被淘汰,規則無處不在,也隻有懂得守規則才能乘風破浪克服更多困難。
其中,規則的“苦”要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家庭也要有規矩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影響,懂得守家庭規矩、才能做到守外界規矩」
√獨立規矩,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依賴他人,不能做的事情多學多嘗試
√吃飯規矩,吃飯時不講話、不挑食,該是什麼時間吃飯、就什麼時間吃飯
√穿衣規矩,自己的衣品自己安排,頭天晚上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準備好
√睡覺規矩,規定就寝時間點熄燈,提醒家庭成員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計劃
今天的事不留明天
「今天的事情不能留到明天,做到不積攢問題、包袱才不會太重」
√今天的計劃不能過夜滞留,睡前十分鐘計劃、第二天起床不慌
√今天的作業不能積攢到明天,哪怕很晚了
√今天的書、不能放到明天念,哪怕請假也要認真自學新課程
√許諾今天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哪怕困難也要想辦法克服
第三種:失敗的“苦”
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小孩經不起挫折,遇到一點小事就哭鬧不止、甚至頹廢不堪,其實“輸不起”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處于失敗和所得裡的一種落差感,尤其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給他們灌輸“要好好學習,将來…”的話,這種要麼溺愛、要麼狠心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更多是情感上的患得患失。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鼓勵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吃苦、但吃苦不代表受虐,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經曆「失敗苦』才能在成長中獲得更多成功,每個人包括孩子的人生都不會順風順水,那些完全沒有嘗試過失敗的孩子,很容易在未來的一件小事上就崩潰受不住打擊,隻有讓孩子嘗試了失敗的苦楚、他們才可以在挫折中總結更多經驗。
若擔心失敗的苦會讓孩子苦澀難以承受,作為授之以漁的父母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孩子的身心向導:
√總結經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内涵是懂得總結經驗、提高下次做事效率
√正确發洩,想要撥開雲霧見青天,糟糕情緒的發洩不可阻止,引導孩子正确發洩,如空曠區呐喊、抓娃娃、丢石子,都能有效改善情緒
√坦然面對,失敗的最大天敵是逃避,當孩子失敗時鼓勵他們坦然面對,會得到更多鍛煉機會
√擴充眼界,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或勞動型活動,通過擴張眼界來改變對失敗的認知
√受得了批評-正所謂「旁觀者清”,别人的批評恰恰可能是問題關鍵,懂得虛心進取、方能審視自己
第四種:分離的“苦”
獨立的孩子,是在于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行為、包括獨立的人生,每個人都無法坦然面對分離,但一個優秀的人生過往不是「難舍分離」,而是「如何再聚」,如果孩子的眼界隻局限于家庭、局限于父母,那麼他們的獨立就無法完善,更無法面對學習乃至成長當中的每一份未知。
有人說”人生所有的愛就是為了聚合,而父母的愛卻是為了分别”,其實父母之愛帶來的分别不是距離,而是為了讓孩子盡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說這份獨立越早分離也越容易成功,每個人乃至孩子的成長其實都是一個有聚有散、有離有和的過程。
從孩子斷奶、分房、上學再到寄宿、兩地相隔,又或是孩子換班級、換學校、換老師,這一切的一切盡管有太多的不舍難過,但每一次分離卻悄悄種植了我們的珍惜、堅強和自立,情感是這個世界上最堅強、也是最溫度的空氣淨化,引導孩子把「分離的苦」、化作「再聚的愛」,在情感的向往淨化下相信處處都是動人心弦的花好月圓。
其實,如何把「分離的苦」、化作「再聚的愛」家長要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分離的苦不建議展現在2歲以前,經曆遊樂場5分鐘過渡10分鐘、半小時過度一小時,在安全感充足的情況下鍛煉了孩子的獨立,也為幼稚園的7、8小時分離做好鋪墊
√有愛有安全的分離,是建立在友好、互相的,若和孩子每一次分離若都建立在共同的商議結果下,分離對孩子來說自然就不是生離死别般的哭嚎無助
√當孩子和最在乎的事物分離時,我們可為孩子建立特别的溝通管道,如老師和好朋友的分離,可在節假日時陪孩子熱情登門拜訪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其實努力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自己,每一次經曆、失去或所得,對于家長來說也是一次新的重生,希望孩子好,家長不僅要舍得讓孩子吃以上五種苦,在日常生活當中還要同孩子一般敢于吃苦、敢于面對,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教育比家長的言傳身教更有力量,吃孩子所吃的苦、走孩子所走的路,世界那麼大、而我們和孩子的心卻在一條水準線上,這才是教育裡的最高境界!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執行個體,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